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张文新  林崇德 《心理学报》1999,32(4):418-427
采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观点采择故事对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进行测量,利用录像观察技术和同伴评定法分别测定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儿童的同伴社会互动经验,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幼儿园大班儿童在准确采择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10岁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小学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  相似文献   

2.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幼儿园大班、小学一、二、三年级共240名被试,每个年级各60名,男女各半,考察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有影响,其中主要是认知观点采择对实际分享行为的影响;(2)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3)儿童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的发展在幼儿园大班,二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到了一、二、三年级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结构效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幼儿园大班、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进行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四种社会观点采择任务测验,利用LISREL技术对社会观点采择任务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社会观点采择的结构效度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包含认知社会观点采择和情感社会观点采择两种亚类型;2.在对测验任务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延迟满足决策任务,要求儿童分别为自己和他人做出决策,本研究考察了观点采择因素对儿童情感决策发展的影响。实验一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40名,结果发现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为自己选和为他人选两种条件下的表现均无显著差异,都倾向于做出延迟选择。实验二选取3岁和4岁儿童各60名,在为他人的选择中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并增加了观点采择测验任务。结果发现,4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不同的观点提示条件下为他人选择时分别表现出了与为自己选择不同的决策趋势;3岁儿童尚未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在各种不同观点提示条件下为自己和为他人做选择时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点采择能力对儿童情感决策的影响是发展性的。随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确立正确的延迟动机,为他人做出有效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使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探究7~11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他人任务中,正确率随着角度的增长而减小;(2)在自我任务中,相比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一致时的正确率更高,且反向的一致性效应出现在150°~180°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7~9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转换;11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本研究首次证明,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相似文献   

6.
以161名小学四年级(10岁)儿童为对象,探讨社会观点采择与故事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要求被试完成故事阅读理解测验,社会观点采择测验和字词认知测验。采用分层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阅读理解总分、直接理解、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检视评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字词认知调节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预测作用。社会观点采择对故事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随着字词认知能力的减弱而增高。对于字词认知能力较低的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在故事阅读理解中发挥更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璟  孙昕怡  李红  李秀丽 《心理学报》2009,41(10):958-966
选取148名4岁儿童, 运用实验法考察了幼儿的愿望采择发展水平对其情感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幼儿的愿望采择水平对其情感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情境中他人愿望信息充足时, 幼儿会采择他人愿望并以此为线索为他人决策, 但对线索的利用程度受其愿望采择水平的制约。(2) 在无关于他人愿望信息提示的条件下, 4岁儿童为他人与为自己的情感决策不存在显著差异。(3) 4岁儿童能够采择他人的单一愿望, 但其冲突愿望采择能力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从抑制控制模型出发,采用负启动范式考察视觉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自身体转换任务(N=35) 、实验2采用圆点数量判断任务(N=33)分别考察成人在完成二级和一级视觉观点采择任务时是否需要抑制控制的参与。结果发现,成人在完成两类视觉观点采择任务时均出现了负启动效应,说明当他人观点和自我观点不一致时,个体需要抑制自我的观点才能成功采择他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权力和观点采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其关系中可能起到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图片故事练习测量被试的权力动机,使用语义启动法和书写经历法唤起被试的高低权力感,最后要求被试完成认知观点采择任务和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以考察其观点采择表现。结果发现:(1)在认知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和权力动机的主效应显著,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的认知观点采择更好;(2)在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和权力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说明权力不可预测情感观点采择;(3)两类任务中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权力与观点采择的关系中均显示出显著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个人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社会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的观点采择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0.
权力和地位对自利行为的影响不同。权力能够降低认知性观点采择水平,进而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地位能够提升认知性观点采择水平,进而使个体推测他人思想与感受,考虑他人利益。然而,权力和地位通过认知性观点采择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可能受到情境性质的调节。今后的研究应该对这些关系和解释进行验证,探索共情性关心的中介作用,以及权力和地位影响认知性观点采择的调节变量;探究权力和地位拥有者对群体内、外他人的自利行为差异;探讨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对自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彬  程利国  李其维  吴昌旭 《心理科学》2003,26(6):1030-1033
本研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编制了有关心理活动课程,并选取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干预训练发展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是可行的,且本研究中所编制的心理活动课程对于促进儿童该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观点采择与共情倾向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164名高中教师完成了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并在三种不同的观点采择指导语下完成共情反应问卷。结果表明:(1)观点采择通过指导语操作检验有效;(2)情感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技术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3)情感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认知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496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网络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 同时测试其道德推脱、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 并分析道德推脱、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的影响。结果发现, (1)在2年时间内, 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 起始水平与下降速度有显著负相关; (2)道德推脱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起始水平, 负向预测其下降趋势; (3)观点采择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起始水平, 正向预测其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肯定了道德推脱与观点采择对初中生网络欺负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 以网络情境支持了道德推脱理论, 部分支持了社会信息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14.
以496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网络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 同时测试其道德推脱、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发展轨迹, 并分析道德推脱、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的影响。结果发现, (1)在2年时间内, 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 起始水平与下降速度有显著负相关; (2)道德推脱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起始水平, 负向预测其下降趋势; (3)观点采择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起始水平, 正向预测其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肯定了道德推脱与观点采择对初中生网络欺负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 以网络情境支持了道德推脱理论, 部分支持了社会信息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15.
Book reviews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US college students to determine whether affective states influence cross-cultural empathy. Participants read about a target who experienced distress and assumed a perspective that was consistent or inconsistent with US norms. When evaluating targets with a dissimilar (versus similar) cultural perspective, participants in neutral affect (Experiments 1 and 2) or negative affect (Experiment 2) conditions exhibited less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otional empathy. However, those differences were not observed for participants in a positive affect condition. Indeed, students in the positive (versus neutral or negative) affect condition exhibited greater perspective taking and feelings of compassion and sympathy for the dissimilar target. Results support (Fredrickson, B.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 300–319; Fredrickson, B.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suggesting positive affect promotes open-minded, flexible thinking and builds soci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幼儿是否在博弈任务中表现出对陌生人的信任行为,同时考察可能对幼儿的信任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认知因素(观点采择)和环境因素(负性反馈和代际传递)。研究对189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多种任务的测量。实验一通过修订Evans和Krugger(2011)的信任博弈任务,考察幼儿在匿名信任博弈中的信任行为,结果发现与4岁幼儿相比,6岁幼儿对他人的信任更低;实验二考察了幼儿信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幼儿在得到负性反馈结果后再次进行信任博弈任务时,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比前次有所降低,6岁幼儿对他人返还数量的预期比4岁幼儿下降程度更大;6岁幼儿的信任行为(第一次给出意愿)与观点采择能力显著相关;6岁幼儿的信任水平与家长的信任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experience of empathy has been described as involving both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The primary hypothesis tested in this study is that cognition and emotion are integrated within 2 distinct types of abilities-control and perspective taking-and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trol and betwee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 taking would be related to children's empathic responding. We also hypothesized that boys' control and perspective-taking skills would be more strongly related to empathy than would those of girls. Fifty-seven 5-year-olds completed tasks measuring cognitive contro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pathy, and their mothers completed a measure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ntro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gnitive perspective taking moder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pathy.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inhibitory control and empathy was moderated by gender; boys' control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mpathy, but girls' control was marginal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empathy.  相似文献   

18.
自我中心性偏差是社交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抑制性选择模型与流利性错误归因两种理论观点:前者认为对自身观点的抑制失败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 后者则认为错误地选择自身更为流畅的信息会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为整合上述争论, 提出抑制-归因协同作用模型, 认为抑制和归因两种加工或可共同导致自我中心性偏差。未来研究应借助精巧的研究范式和特殊被试群体, 进一步验证该模型。  相似文献   

19.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 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对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1)观点采择是否存在自我中心偏向依然存在争论; (2)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不是始终存在的, 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受到时间压力和特定类型任务的要求; (3)他人存在影响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偏向, 并且这种影响是自动化的, 不受任务类型的影响; (4)观点采择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交互对齐、记忆提取和概率计算。未来研究需要: (1)整合已实现的计算模型; (2)进一步探究观点采择能力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3)探究观点采择中私有信息的作用; (4)提高观点采择研究的生态效度; (5)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汇聚性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