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个体道德的发生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个体道德的发生 ,是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过程。因此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 ,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控制、道德灌输机制与道德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和批判性,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将反思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将学习活动过程、活动结果及认知活动中采用的探究方法进行反思,对探究活动方法进行提炼和内化。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获得探究方法,评价探究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会灵活的运用这些探究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提高了认知水平,又形成了探究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剑  宋亚辉  刘肖 《心理学报》2016,48(1):73-83
外部动机是否削弱内部动机?已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澄清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外部动机的恰当分类。研究以16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 针对动机的动态性特点, 采用两时点纵向研究的方法, 以自我决定理论对外部动机的分类为基础, 探讨3种不同内化程度的外部动机--外在动机、内射动机和认同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及外部动机内化程度与自主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性、非内化的外部动机, 即外在动机和内射动机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 (2)自主性、内化的外部动机, 即认同动机不会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 而是促进和保护内部动机; (3)自主支持环境促进员工外部动机内化的程度(即认同动机的增加)。最后, 研究对所取得结果的管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莫闲 《心理科学》2008,31(6):1517-1520
动机整合理论为研究学习动机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参照动机整合理论,建立学习动机整合的概念.学习动机整合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自我调节,逐步内化外部控制因素、增强学习自主性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整合状态是最理想的学习动机状态.学习动机整合水平评定工具的修订、学习动机整合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促进学习动机整合的策略研究是研究学习动机整合问题中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是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它一般由“由我是什么”、“我应当成为什么”和“我必须成为什么”三个逻辑环节组成。道德内化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平衡性和失衡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过程中,因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程度差异而形成多种状态,每种状态都切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道德行为.我们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对社会道德是否认同的角度,将道德内化中的状态大致分为六种,对这六种状态的定量分析,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道德内化中的一些细节以及整个道德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认识具有全方位性,它不仅指向外部自然物,也指向社会客体和自身。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象,人们的认识有不同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活动过程和发展规律。社会认识论作为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学说,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其特殊的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方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累积风险框架,检验个人素质和社会互动在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影响青少内化问题上的相对贡献以及中介作用。751名青少年完成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自我效能感问卷、感恩问卷、个人主动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测试以及累积家庭风险问卷。结果发现: (1)个人素质与社会互动在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影响青少年内化问题过程中起着平行中介作用;(2)社会互动的间接效应大于个人素质的间接效应;(3)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对内化问题存在直接影响。个人素质和社会互动在家庭早期风险影响内化问题的内在过程并非相互竞争,而是作为一种平行中介在运作。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家庭早期的累积风险影响内化问题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1197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工作满意度与教学动机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两组变量之间存在三对典型相关关系:环境满意度、升迁进修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和管理满意度作为抑制变量强化了活动满意度与内部动机的正相关;活动满意度和收入满意度对环境满意度与外部动机的正相关关系有调节作用,管理满意度作为抑制变量影响着升迁进修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与外部内化动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鉴于工作满意度对教学动机的影响更为明显,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可能存在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崔立中 《心理科学》2003,26(2):379-379,367
有关创新活动过程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 (G .Wallas)所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 (T .Amabile)所提出的创造过程五阶段论。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艾曼贝尔则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 ,并且可以循环运转。华莱士和艾曼贝尔都把着眼点放在外化创造过程的分析上 ,而没有论及创新活动过程的另一半内化创新。其实 ,创新是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是其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的结果,而道德内化则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道德内化的发展性使得公民道德的发展呈现出自发、自觉和自由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研究和了解公民道德的实际状况和层次,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做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刘丽 《心理科学》2001,24(3):378-379
社会化,即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道德社会化,即个体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形成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的社会心理学在谈到道德社会化研究时介绍的都是西方的理论: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超我”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否定了传统哲学的公设,提出了主体建立客体的前提,阐明了动作与逻辑的关系,最后指出,逻辑运算图式不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的逐级上升过程产生的,而是由动作图式内化而成。由动作内化而成的系列,称之为图式系列,又称形式系列。知觉、表象、记忆则属于另外一个系列。知觉由图式及理性活动控制下的知觉活动和场效应产生,表象  相似文献   

15.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65-373
偏见不是不可避免的。个体能够依靠自我调节来控制偏见反应。拥有高控制偏见内部动机且低控制偏见外部动机的个体能最有效地控制偏见, 包括内隐偏见。这类个体的控制偏见动机的内化程度最高, 而内化程度高的控制偏见动机能自动起作用。四分过程模型能分离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对内隐测量任务的影响, 因此能更好地解释自动激活的联接和自我调节是如何交互影响行为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控制偏见内部动机和对内隐控制偏见动机的测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其内在发生和运转的机制。这种机制一是建立在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物质交往的基础之上;二是这种交往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实践的结构制约下有序地发生和造成客观总体化的。这两点内容即可用社会实践整合这个范畴来准确地表达。整合即是指整体契合。实践整合指的是人类社会总体行为在一定实践格局的制约下所发生的客观的自我有序促动。人类个体的活动在历史过程中呈现整体类化现象,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规律自发地发生作用实现社会整体的自我调控。作为个人活动前提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客观的活动结构,这种客观的活动结构又是前人在实践活动中由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内化和积淀下来的。  相似文献   

17.
论交往在社会实践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以人们共同的生命活动为其永恒的自然前提的,但社会赖以存在的这一自然前提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按照马克思的见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不仅表现在人能动改造外部自然环境的生产活动中,而且还实现在社会的人们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早期累积家庭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采用累积家庭风险问卷、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以及青少年内化问题问卷对78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累积家庭风险对青少年内化问题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累积家庭风险因素还通过个人成长主动性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内化问题。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累积家庭风险对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影响机制,对预防以及减少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诚信之德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既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诚信之德的培育机制主要在于内化,其必然性是由人的本质所内定的,体现为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外部道德调控、培育个体道德的接受机制和加强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钟建军  陈中永 《心理科学》2007,30(5):1151-1154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社会互动情景中的言语活动,"热"的社会化过程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第二语言情景下的文化心理参照系认知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是第二语言的言语能力重要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语变异现象部分源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