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To Be”与Being概念研究之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从1963年开始研究希腊语动词“to be”.原计划写成《希腊语动词“tobe”与Being概念》一文,但实际上于1973年完成了一部关于希腊语动词“to be”的书。我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以研究希腊存在论的语法导论。我试图在哲学家对“to be”的特殊用法之外,对其日常用法及涵义的语言事实作一番描述,以澄清与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的关于Being的理论相分离的前理论(pretheoretieal)要点。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教科细织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指出,面对未来社会发展,教育“四大支柱”为“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是“学知(知识)、学做(能力)、学会做人(做人)、学会共同生活(与人交往)”.这也就是未来社会学生的四项基本素质或教育的培养规格.它表明,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主流,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关于事实和规范(价值)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史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波普提出他称之为“事实和规范的批判的二元论”的学说。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学说,把自然和规范相混同,从“人生而自由平等”论证“人应该自由平等”。休谟正确指出自然法学说的概念含混。波普采纳休谟的一个重要论点,认为道德规范不能合乎逻辑地从事实(不论自然的事实或社会历史的事实)推出;不能从“是”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一方面回溯笛卡尔的“先验动机”,以笛卡尔的“先验动机”来考量休谟哲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则前瞻康德哲学,考量“休谟问题”对康德哲学的历史效应。通过这种“回溯-前瞻”的关联性分析,胡塞尔将休谟哲学织入近代哲学发展的统一性进程。因此,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本质上是以休谟哲学为切入点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系统反思。胡塞尔的休谟哲学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休谟哲学的深层意图与其经验主义怀疑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指明了消解这一根本冲突的方向和路径,澄清了近代哲学发展的旨归,即现象学是整个近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休谟的认识论近年来休谟认识论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休谟认识论的本质。传统的观点认为休谟的认识论是唯心的和不可知论的。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经过较为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其认识论中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其不可知论也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首先,休谟认识到观念是以感觉为条件的。他并未一概否认感觉印象有任何客观来源。他认为“外界对象只是凭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所认识”。在这里他是承认了感  相似文献   

6.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7.
功利与情感之间——评休谟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休谟道德哲学的定位问题休谟道德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功利和情感结合起来 ,这既是它的优点 ,也是它的缺点。其优点在于阐述的全面性 ,致使道德哲学的各家各派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理论资源。其缺点在于论述的跳跃性 ,以致给人以不连贯或不协调的印象。例如 ,Abelson和Nielsen在《哲学百科全书》的“伦理学史”词条中这样评价休谟的道德哲学 :“尽管休谟对这些论题给以一定的澄清和好意 ,但他的论述不知不觉地从一类问题转换到另一类问题 ,特别是从意义问题转换到动机问题 ,这是道德感理论所特有的转换。” ( p .93)“道德感…  相似文献   

8.
休谟的因果性理论历来是休谟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英美学界在研究这一理论时,出现了“新休谟争论”.争论一方认为,休谟是一个因果实在论者;另一方则对这种实在论观点提出了反驳.分析和研究“新休谟争论”,不仅使我们了解国际学界休谟研究的最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休谟的因果性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拙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①第3.1、4.1、5.1、5.2节和结语部分,以及拙文《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②中,我着重揭示了四个要点:(1)“休谟问题”应该包括“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2)在现代哲学中,休谟因果问题几乎已被遗忘了;(3)屈指可数的几个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的方案都有严重的困难;(4)我的重解方案则力求避免这些困难。本文以这些要点为基础,试图更加深入地讨论休谟因果问题的几个方面,并顺带回答钱捷对我的批评。一、休谟因果问题及其失落的证据1.1根据我的研究,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0.
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使他名垂青史的问题,这就是归纳由个别推出一般、由过去推出未来是否合理的问题(简称归纳问题)。休谟本人的回答是:归纳推论得不到逻辑上的证明或辩护,所以是不合理的;从而建立在归纳之上的一切实证知识“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1],P.42)。休谟的问题及其否定回答如石破天惊,给哲学家们下了一道战表。两百多年来,有众多的哲学家起而应战,为解决这个难题煞费苦心。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这些解决都不能算是“够上对手的应战”(罗素语)。归纳阿题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哲学迷团。  相似文献   

11.
三续英国经验主义休谟(1711-1776) 休谟步苏格拉底的后尘,想要向人们证明人类的无知和理性的有限。他把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其结果是否定了形而上学和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把唯一现实的存在归结为变动不居的感觉、意识之流的怀疑主义。罗素指出,休谟的怀疑论是经验主义哲学合乎逻辑的终局,“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着一条死胡同,沿着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前进。”  相似文献   

12.
于金龙  吴彤 《哲学动态》2007,2(1):46-52
科学哲学的规范性研究包括规范性认识论和规范性问题两个基本论题的研究。一般来说,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是理论优位的基础主义的规范学科,旨在形成规范性认识论。但规范性认识论寻求认知基础失败而陷入困境。20世纪60年代,奎因(W.V.O.Quine)旨在摆脱基础主义认识论困境提出认识论的自然化,使自然化的科学哲学面临规范性问题。所谓规范性问题,主要指的是关于事实的经验科学与关于行为的规范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首先由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并提升为“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休谟由此推出著名的休谟法则,即从“是”不可能推出“应该”来…  相似文献   

13.
易力 《哲学动态》2001,(8):38-40
休谟是哲学史上以提出问题而不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 ,史称休谟问题 ,在中国哲学界也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休谟问题的确切含义是 :从以“是”为联系词的事实判断中 ,能否导出以“应该”为联系词的价值判断 ?休谟与其他一些受其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 ,从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元对立的观点出发 ,认为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 ,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 ,从而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或“二歧鸿沟” ,后来这一观念普遍流行 ,影响深远。孙伟平的新著《事实与…  相似文献   

14.
把休谟难题解读为“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忽视了休谟难题中“新关系”的重要地位,是把该难题片面化为其第二层涵义的结果.“新关系”是休谟难题中的第一层涵义,是正确解读其第二层涵义的基础.“新关系”必然是一个陈述式道德命题,它的主语人称是第一人称“我”.道德调节功能的本质属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必然性.陈述式道德命题自身的人称特性给“新关系”主语人称确定为第一人称提供可能性.在全面解读“新关系”的基础上,休谟难题的准确表述就是“能否从‘是’中推出‘我应该’”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will investigate the issue of accessing benxin 本心 (original mind), subsequent operation from Self and, in that process, union with the “greater universe” or benti 本体 (original substance)—a state expressed in the West as “cosmic consciousness.” It is proposed that this allows one to participate as a partner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one’s own life and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e equally important question of how to gain contact with original mind will also be addressed, as well as the consequences of doing so with regard to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thought is introduced, being important here as it is held to be that thought which is generated in the pure condition of original mind, devoid of influence from finite physical existence.  相似文献   

16.
休谟和哈奇森同为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的主要代表。尽管休谟继承了哈奇森道德根据于情感的观点,但他在讨论道德根据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逐渐呈现出由“道德感”向“道德情感”转化的现象。休谟的根本目的是彻底瓦解道德感的神学基础,将道德完全奠定在人性真实的、普遍的情感之上。在基础概念的转化中,休谟一方面为道德情感增加了历史内涵,出现用历史给道德定位的显著倾向;另一方面休谟为道德情感增加了社会内涵,反映出他对道德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因而,系统全面地辨析休谟和哈奇森关于道德根据的论述,不仅可以清晰展现两者道德学说的不同进路,还有助于把握整个道德情感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王锡伟 《学海》2002,(5):94-97
本文认为 ,皮亚杰与休谟在因果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人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认识基础、对因果关系本身的认识和对因果关系的表述和论证等三个方面。“活动”是皮亚杰因果观与休谟因果观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皮亚杰通过“活动”试图说明因果关系与逻辑数学结构不可分离 ,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实现了因果问题上自康德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皮亚杰与休谟一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因而最后也与休谟一样陷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8.
从休谟、康德到罗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岳霖先生生前未曾发表过的重要著作《罗素哲学》,经过整理,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八章,约20万字。本刊征得“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的同意,把该书第二章“从休谟、康德到罗素”(本刊发表时略有删节)以及周礼全同志的“序”、冯契同志的“跋”先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ative studies can be restricted by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in a narrow sense. In this paper, I take “Chinese philosoph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problems within comparative studies.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o embark on comparative study. “Lun Liujia Yaozhi” 论六家要旨 (“Discussion on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ix Schools”) conducts a successful comparison, from which we can extract the comparative method of “Problem and Method,” and it points directly to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urvival activities, and furnishes the possibility for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  相似文献   

20.
关于Being的汉译纷争由来已久、至今未果.粗略地可将混战诸方简划为存在(有)派与是派.两派虽主张各异,却大概分享如下共同预设:(1)名词Being源于动词to be,故欲理解Being须回返to be;(2)to be具备两种不同、甚至互不相干的用法即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的存在用法.第1条预设是比较合理的,但第2条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