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艺术是相通的。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核心素养。对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深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语数外等学科,影响的也许是他们考试;但艺术却影响的是他们一生。而美育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尤其是他们的美育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以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为例,浅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师公共音乐鉴赏,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养,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将高师音乐鉴赏课上得生动、吸引人、有意义,是上述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教学模式多样化;二、教学方法灵活化;三、更新教学观念;四、因学生音乐心理发展施教.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喜爱音乐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前提,对音乐感兴趣是终身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只有保持学习的愉悦心情,学习才能够持之以恒。音乐教学要增强对学生信心和意志的磨练,用美妙的音乐激励他们去追求、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4.
正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通过积极探究掌握所学内容,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音乐技能。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使中职音乐创新教学高效进行。一、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5.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课教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音乐文化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日常生活,引导他们把音乐引入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引发学生对于人的情感与音乐价值的表现形式进行结合及思考,从而再进行创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现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后的创造思维有充足发挥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形成独特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师音乐教学应把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审美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音乐中的"美",理解其审美中的意境;其次,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和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通过语言、神态、形体以及演奏等,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进入音乐审美空间;第三,要向学生认真分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加深学生理解;第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第五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贾红亭 《天风》2010,(10):24-25
<正>这是一个洋溢爱的集体,一个蒙神祝福的音乐艺术的家园——洛阳市基督教艺术学校。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勤奋上进的学生在这里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用音乐代替语言,学习侍奉的艺术;他们用心灵弹奏,用心灵歌唱,用心灵赞美;他们载歌载舞,演出优美清新、生  相似文献   

8.
溶创造教学于音乐教学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离不开教育。而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用创造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促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任何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音乐欣赏也需要进行比较。通过对音乐美的初步感受,用情感去体验和交流并通过多渠道不同方式的对比,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欣赏音乐的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比较欣赏可使学生尽快地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对作品做更深的分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体验,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促进音乐教学达到至高至美境界的一种手段。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体验有着独特的优势,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并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感知体验、形象体验、情感体验、意趣体验和遐思体验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者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美育方面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内在素养、尊重和爱护学生是声乐教师在提高学生内在素养方面的重要前提。用音乐的外在美和内涵美进行熏陶和教育,既是声乐教师的责任,又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模仿、创作反映社会主流的歌曲。  相似文献   

12.
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声乐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艺术情趣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了音乐教育者的重视.农村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农村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这个窗口来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又可以增加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音乐的美和领悟音乐给人的精神享受,同时还可以增强对自己家乡音乐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习得音乐技能,同时要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一、奠定音乐审美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的审美感知。感知是学生音乐审美的门户。作为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不仅引导学生展开深度的音乐聆听,同时还要充分激活学生的音乐律动,让学生捕获到音乐作品的内在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段红霞 《美与时代》2003,(12):19-21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源自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运动感知来体验音乐情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古典吉他与钢琴、小提琴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学习古典吉他的相关知识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本科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作为管弦乐团各个乐器的主力,他们对于各种乐器的形制、音色等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学习乐器的要求也更高更细致,故这一课程中所需资料及教学设置具有更高的要求。在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向、资料的检索及过滤、PPT教案的制作、多媒体辅助资料的选择与收集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力求通过PPT教案辅助的方式,在一个半小时的课时内将古典吉他相关知识尽可能地介绍给学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于古典吉他音乐欣赏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李铭 《美与时代》2004,(1):49-50
优秀的小提家的长成,除了禀赋和社会的经济文化条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早得到科学的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这也同提高整个民族的音乐素质,加强小提琴普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如何让儿童掌握学琴的规律,使他们走得好、走得稳、走得容易又有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颇为重要:一.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二.正确的指导思想。三.争取好的教学质量。四.持之以恒的精神。(1)韩里老师曾指出,没有热爱音乐的情感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是开不出绚丽的艺术之花的。他讲得很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兴趣,使他们…  相似文献   

18.
<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身体做乐器,辅助学生学习音乐,可以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效应用身体乐器,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夯实学生的乐感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口、手、脚等身体部分做乐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音乐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一、身体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意义从教学实施角度来看,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运用身体乐器,就地取材,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德勒尔曾经说过:“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音乐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也越来越彰显出它重要的一面。但是,中国人民音乐出版社曾经在学校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个结果不得不叫我们担忧,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喜欢音乐的同时能更加喜欢音乐课这个严峻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一、如何科学地为中小学学习者选择训练曲目 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声乐的作品是其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有利于培养一个优秀的音乐歌唱者。不管是什么时代的有名表演者,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对这些声乐的坚持不懈的联练习以及相关优秀声乐题材的选择。根据这些相关现象,在对中小学的音乐练曲中如何为学生们选择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曲目进行培训是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行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