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丝弦上寄深意隐峦.《琴》一度林前见远公白·《寄南山景弹师》性背时入高且逸皎然·《送顾处士》路入松声远更奇皎然·《法华专题江上禅堂》堪嗟世事如流水一·《武昌怀古》应共桃华说旧心齐己·《早莺》白雪只今凝不散护国·《题王乔观傅道士居》湖水秋来空自乎清塞·《晚秋江馆寄姚郎中》遥想孤舟青渭上白·《赠识古禅师》恐妨莺啼画楼前韬光·《刺史白乐天以诗见招》无限幽芳徒欲奇皎然·《春日杼山寄赠李员外》千尺丝纶直下垂德诚·《船居寓意》全觉此身离俗境皎然·《晚春寻桃源规》不妨金地利青莲贯休·《张相公见访》三星五帝是何…  相似文献   

2.
皎然(720~798),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人,自称是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是唐代活动于大历至贞元年间的著名诗僧。早年即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还旁涉经史子集,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传世著作有《皎然诗集》(即《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皎然是一位修学有成的僧人,而以诗文作酬,撰写诗歌理论,并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贫者士之常”。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大约总是与贫相守,所谓“好衣不近节士体,粱谷似怕腹中书。”于是贫富状况的描写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一大内容。自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开始,前有扬雄《逐贫赋》,后有韩愈《送穷》,柳宗元《乞巧》,不一而足,乃至后世亦成风俗。宋元以来,每逢正月五日剪纸为妇人,弃道旁,曰“送穷”,行者拾归供奉,曰“娶富媳归”。又说,送穷之明日,又迎富。穷与富皆现为女人身,而又同一物此之所送之穷又乃彼之所迎之富。(参见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第961页)此类风俗大约是说贫富如参商,贫…  相似文献   

4.
为实践唯物主义辩护——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刘福森(吉林大学哲学系130012)何锋(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马列部161006)1、《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困境》)一文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它把实践唯物主义归...  相似文献   

5.
正义净法师的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下文简称《寄归传》)详细记录了唐代西行求法的僧人生平事迹和当时印度及南海诸国僧人的生活习俗,这对佛教史尤其是东南亚佛教史研究有重要意义。《寄归传》由王邦维先生校注出版。王先生曾对该书有这样的评论:"《寄归传》对七世纪时印度佛教寺院的生活作了全面的叙述。依据《寄归传》,  相似文献   

6.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7.
《诗经·邶风·燕燕》原诗仅有前三章,第四章是庄姜送别戴妫时感怀所作。从"燕燕""于归"等词可知《燕燕》是一首送嫁诗,是描写新娘的家人们送新娘出嫁时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对新娘的祝福和离别时的伤感。庄姜在离别戴妫时曾赋《燕燕》以言志,并创作了第四章,使诗歌情感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皎然《诗式》僧皎然一日尝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求合韦苏州,韦大不喜。明日,献其旧制,乃极称赏云:“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服其鉴裁之精。《同裴录事楼上望》云:“退食高楼上,湖山向晚晴。桐花落万井,月影出重  相似文献   

9.
汉月法藏论如来禅祖师禅张文良汉月法藏(1573~1635),明代临济宗禅师。江苏无锡人,俗姓苏,号汉月,字于密。晚年开法于苏州虞山之三峰清凉禅寺,故世称三峰藏公。法藏早年从云栖株宏受沙弥戒,读《高峰语录》而喜禅旨,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十载,一...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1)
大品经游意一卷(《续藏经》本)唐释吉藏撰。《大品经》者,即《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也。自曹魏高贵乡公廿露五年,朱士行既从昙柯迦罗集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叹为大乘之要。以译理不尽,西求大本于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遣弟子送归。至晋元康元年,竺叔兰、无罗叉译为晋文,名曰《放光般若》。于是义学之侣,莫不志归般若,宗申本无。支孝龙讲之,帛法祚注之,安惠则写之,康僧渊诵之。哀帝请竺道潜、于法开、支道林先后出京讲《放光经》。道安居襄阳十五年,每岁再讲《放光经》。罗什入秦,重译《道行》,名曰《小品般若》;重译《放光》,名曰《摩诃般若》。世称此二为“大、小品经”焉。又译龙树造《摩诃般若经释论》,名曰《大智度  相似文献   

11.
在《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中,囊括150首各种体裁和内容的《诗篇》,历来倍受犹太人和基督徒的珍爱。现代圣经研究强调从形式(即体裁)角度对《诗篇》加以分类,然而,有些《诗篇》作品无法简单归为任何单一体裁,这就需要结合内容对该诗篇进行解读,《诗篇》89即是一例。针对《诗篇》89融赞美诗、先知神谕和哀歌为一体的复杂特征,本文尝试从以色列流亡背景出发来加以厘析,并尝试将之归为“国族哀歌”。  相似文献   

12.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的作用不可低估。据考证,在唐代前后我国茶业的兴盛发展阶段,茶产区主要就集中在佛教盛行的寺庙附近。僧侣种茶,四川蒙顶、河北仙人掌、庐山云雾、武夷岩茶、黄山毛峰、普陀佛茶等一大批名茶,都由寺庙众僧创制。浙江天台国清寺还是中国茶叶东传日本的发源地。“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崇茶,历代通晓茶事的高僧不乏其人,如唐代诗僧皎然即是一位有名的茶僧。皎然(?~785),名书,字清昼,俗姓谢,系南朝谢灵运十世孙,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在唐代诗僧中,皎然的文名最高,文章隽丽,诗风清淡轻松,常与颜真卿、韦应物唱和往还,传世的除诗集《皎然集》外,还有诗话《诗式》,在诗专著中享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3.
《版法》为管仲所作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法》为管仲所作考李曦我们认为《管子》书中的"经言"各篇是管仲的遗著,为此发表了七篇考证文章。现在这篇文章,考证"经言"第七篇《版法》为管仲所作。拟从三个方面考证:(一)从内容上分析;(二)从文体上分析;(三)从战国人所作《顺法)解》分析。最后殿以...  相似文献   

14.
道德杂谈二则杨树森使廉──爱子之爱法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普天之下,无有不爱其子女者。然而,其爱法则大有讲究。《世说新语》上有个陶母退鱼的故事。陶侃青少年时代做桥头捕鱼单位的管理员(鱼梁吏)期间,叫人送了一堆鱼干给母亲。陶母原封不动退回,并公开修书一封...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与儒学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与儒学的关系,长期以来众说纷法。本文主要根据柳集资料,从儒学的历史演变中,试作一说明。一生信奉儒学一有些人认为柳宗元“反儒”,实际上并非如此。先看他40岁前后在永州说的三段话:仆尝学圣人之道,身虽穷,志求之不已。(们民崔黯论为文书》)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书》)仆尝学于儒,时之不得,以陷于是。(《送娄图南游淮南序》)这些话,意在说明他以前“学儒”,现在仍“学儒”,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情况都不改变学儒志向;贬官永州的不幸在于自己时运不好、时机不遇(“时之…  相似文献   

16.
情满江海壮压涛声——读顾浩同志新著《江海涛声》王同书顾浩同志继他的绿意葱茏的《金陵春草》之后,又向广大读者献上了昂扬激荡的《江海涛声》(南京出版社出版),32首新词组成了江苏新时期的壮丽史诗。一、抒真情,高歌主旋律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号召广大...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学界对《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异解至少有十种之多。要而言之,可归为四类观点:(一)教育不分种类。(二)教育不分阶级。(三)教育不分族类。(四)对于“民”实行军事训练,应按地域划分,而不分族类。迄于八十年代中期,《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作一总结;“教育没有族类、种类的区别。”笔者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解,与时贤讨论之。对于时贤所释,我同意将“类”释为“族类”的见解。综观《论语》全书,“类”字仅一见;“类”字在孔子时代尚无逻辑意义(“类”字的逻辑意义出现在《…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一向注重通过颁布法律调整宗教团体关系。明治元年(1868)颁布“神佛分离令”,禁止社僧担任别 当之职;明 治二十二年(1889)正式公布 宪法,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39年颁布《宗教团体法》,用来强化对宗教团体的保护与监督;二战后盟军苦司令部于1945 年发布的《宗教法 人令》取代《宗教团体法》。为 了弥补《宗教法人令》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规范宗教社会关系,日本在昭和二十六年(1951)四月颁布《宗教法人法》,后来几次修正,最近的一次修正是在平成九年(1997)进行的。该法体现了 宪法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纳甲筮法讲座(六)乾元亨以上我们讲了前四种求财方式,现辑《增删「易》二贷款求财之例,以供参考:未月丁卯日占借贷,得《兑》之《震》父母未兄弟西(申)一△子孙亥─父母丑妻财卯(寅)一△官鬼巳一《兑》之《震》其断曰:“兑卦属金变震卦属木,金克木为财,卯木财...  相似文献   

20.
慧光 《法音》2001,(8):1-9
绪 论  龙树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由于唯识学的兴起而衰落。六世纪,佛护(Buddhap,lita,470—540)和清辨(Bh,vaviveka,500—570)虽然都弘扬中观,为《中论》作注,与唯识学派展开了“空有之争”[1],但他们由于对空的认识和所依方法论的不同,分裂为中观应成派(Pr,sangika,或归谬论证派)和中观自续派(Sv,tantrika或独立论证派),相互之间多有批评。中观应成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做《中论注》时,提出以归谬论证法(Prasang,num,na)来论证空的思想,但遭到中观自续派清辨的反对。据观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