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他觉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句子。但在分析句子成分的时候,中国汉语老师和外国汉语老师之间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从教材本身的内容来看,这个例句应该这样分析:主语是“他”.“觉得”是谓语动词,“很好”是形容词结构作宾语。中国汉语老师也是这样分析的。  相似文献   

2.
主语≠话题     
就汉语而言,什么是主语,历来说法不一。赵元任先生认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汉语口语语法》P45)朱德熙先生也持这个观点,认为从表达的角度说,主语是话题,谓语是陈述。(《语法讲义》P17)这种看法影响很大,以致使现代语法把句子的主语定义为陈述的对象。吕叔湘先生不赞同此说,认为这个定义“没有实用的价值”,“空洞而不切  相似文献   

3.
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是汉语的一个特点。主谓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叫主谓主语句。比起常见的体词(名词、代词、数量词、名词性词组)作主语的句子,主谓主语句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我们从观察句子的谓语入手,来分析这种句型。 1.主谓主语句的谓语 1.1 “是”作谓语,这是最常见的主谓主语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叶渭渠1981年、1996年、2006年和2010年这四个《雪国》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汉语“了”的体态功能为例,对叶渭渠的四个《雪国》译本中的误译译文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初步探讨了汉语“了”与日语ヤスぺクト的对应规则。得出了以下结论:动态谓语的过去式,表示动作的完成,与“了1”对应。瞬间动词后续「へティル」,表示动作发生后的状态,与“了”不对应。持续动词后续「てぃぁ」,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汉语“着”对应。「V-てしまぅ」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根据上下文语境,如果并非强调动作的完成,而是强调整件事的完成时,与“了、”对应。  相似文献   

5.
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而言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行者,是施事主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者,是受事主语。被动句的谓语都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上古汉语中一般不带宾语,因为宾语充当了受事主语。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一、概念上的被动句;二、形式上有标志的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三音词也以其日益增多的趋势,在社会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试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闹”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就有13个,以“半”作词头的合成词里,双音词有16个,三音词却有22个。可见,研究三音词的结构方式及共特点,对于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结构规律,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三音词按其内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类。单纯三音词大多是音译外来词,如“迪斯科、麦克风、巧克力”,这不在本文分析之列。本文讨论的是由两个或三个语素合成的三音词的构词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法与逻辑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语法的专家有时考虑逻辑太少,有的语法著作存在不少逻辑缺陷。编在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汉语知识》就有这样的情况。下面着重就划分方面的问题试作商榷。一、“中心浯”能跟主语、谓语、宾语并列吗? 课本从开始讲实词就提到“中心语”,同定语并列(第二册第257页)。讲句子成分时,又说“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第三册第301页)。且不谈“中心语”属于不属于基本成分,单说“中心语”能同什么并列,不能同什么并列。一个属概念包含若干种概念,各个种概念的总和等于属概念;属种关系不同的概念不能相加,也  相似文献   

8.
连谓式一般语法书上称作“连动式”,但构成连谓式的谓语成分并非都是动词.所以还是以“连谓式”的命名为好。什么叫连谓式呢?要知道连谓式,须先知连谓词组,因为连谓式是由连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式。所谓连谓词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合称)或谓词结构连用,中间没有并列、偏正、述宾、述补、主谓等关系,也没有语音停顿和关联词语,没有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  相似文献   

9.
兼语广例     
兼语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句式,因为几乎每一本讲语法的书都谈到它。许多语法书谈到的兼语句,按前一个动词谓语的意义类型,以及前后两个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大致有两种,即: 1.前一动词有使令、劝阻义,(如“使、请、派、催、逼、劝、让、留、求、托、命令、动员、发动、组织、号召、任命、提升”等)而后一个谓语通常表示前一动作的目的或预期的结果。例如“妈妈让你回家吃饭。” 2.前一动词是表示存在的“有”,而第二个谓语则是对存在的事物的叙述或描写,例如“路边有座房子很漂亮。”实际上,一般语法书谈到的这两种兼语句只是这种句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兼语句还有不少。根据我们对所见到的用例的分析,至少还有以下几类。我们首先就前后两个谓语的语义关系来看,大致可以做如下的划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别用V_1和V_2来代替二者):  相似文献   

10.
“不是”辩     
“是”是判断动词,它的后置成分是判断宾语,这已经被人们所承认。然而,对“不是”,人们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很多人认为“不是”是偏正词组(前偏后正),在句子中,“不”充当判断动词谓语“是”的状语,如: ①他[不]是教师。②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把“不是”当作词组,在句中分别充当状语和谓语,无论从语法角度分析,还  相似文献   

11.
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汉语的词有的是用一个汉字来书写,如“人”、“山”、“水”、“地”、“大”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一般称作单音词(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字义就是词义。但是现代汉语词更多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书写。因为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多音词也在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字义和词义就不一致了。常用的汉字大约有五六千个,而常用词却多得多。  相似文献   

12.
“四字格”是汉语中四个音节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组合格式。在遣词造句中,首先把四个单音节词组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再以板块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之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四言熟语、成语及其他四音节词组。 汉语音乐性强,要求音节平稳、节奏和谐、结构对称,这是“四字格”得以形成的客观需要;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比重大,便于灵活运用,又为“四字格”得以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早在周代就形成的四言诗及后代辞赋、骈文的影响,也是“四字格”日益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字格”的来源,可分为常见用词法构成、寓言故事概括归纳、古书语句的节缩和扩展三种类型。 一、常见构词法构成  相似文献   

13.
句子分析是掌握句子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这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也往往成为现代汉语学习中较为侧重的一项内容。自学者应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次上海教育学院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自学考试卷上“分析句子”一题中,四个句子应该说是比较一般的,但考生答案中暴露出的问题,表明有一定数量的考生辨认句型、分析层次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结构关系不等于谓语类型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词汇类型——合称。顾名思义,合称就是将几个有共同之处或有联系的词语合起来所给予的一个特定的名称。如把“东北、华北、西北”这三个词语合起来称为“三北”,把“电影、电视”合起来称为“影视”等。合称在语言中经常使用,它的出现是由于其原式过长,使用中过于繁琐,不便于称说,为了提高交际效率,也是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故而采用形式上较短的合称来代替较长的原式。例如: 1.党的十二大提出要解决三种人的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15.
“的、地、得”三个词,在古代文言文中使用频率不高;在古白话中使用频率逐渐高起来了;到现代汉语中,它们的使用频率已经是相当高的了。对“的、地、得”三个词研究的文字、语言学家已有不少,并且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还缺乏系统性。因此,我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动词谓语句,最常见的格式是“主语一动词一宾语”(简称主动宾句),还有一种多见的格式是“主语一‘把’一宾语一动词”(简称“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而不用主动宾句?这里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意上的要求,一种是结构上的要求。本文试图从结构上探讨一下必得用或宜于用“把”字句的规律。1.1如果谓语动词为固定词组,其受事宾语不能后置,则要用“把”字句。例如: (1)我们不要把线装书束之高阁。(2)党外存在着很多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3)我们不要把“自由”和“散漫”混为一谈。这三个例句中的“束之高阁”、“置之度外”、“混为一谈”都是固定词组充任谓语动词,如果它们的受事宾语不用“把”  相似文献   

17.
“然”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词缀,这已成定论。但它有哪些构词形式,有什么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与其它词缀比较有怎样的异同,各种著作谈及的却不多。本文试就以上三个方面作些浅显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风流』赋     
一“风流”是个古老的词,一度曾因为带有贬义而被冷落。特别是西式的词汇“罗曼蒂克”由汉语音译成“浪漫”之后,“风流”一词就尤其让了位。即使后来毛泽东诗词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语畅行,但做为一个单词而论,颇为流行的仍乃是“浪漫”而不是“风流”,常闻“浪漫主义”而未闻“风流主义”。《红楼梦》中史湘云吃生鹿肉时,林黛玉等小姐嘲笑她不像文化人,她反讥时很自负地说:“名人高士字风流!”看来,风流是个不低的品位,许多故意作雅、刻意作秀、一意作态的人是达不到的。二偏偏“风流”又是个多义词,或褒或贬都随便。上文说的都取…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或因句子结构的需要,有时将宾语前置到谓语前,并在前置的宾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是”字或“之”字,这是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在这种句型中,“之”、“是”起什么语法作用,属于哪类词,目前语法学界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助词说,助词“之”、“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种,代词说,代词“之”、“是”复指  相似文献   

20.
一、儒家乌托邦的形成与历史乌托邦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乌托邦代表了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而且因为儒家政治哲学的其他许多重要观念都是它的延伸。因此,不了解儒家乌托邦,就难以对儒家何以会有这样的政治思想作出合理解释。儒家乌托邦实为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原型”。儒家传说中“大道之行”的世界,是儒家社会乌托邦的典型写照。所谓“大道之行”的世界,是指尧、舜以及比这两个帝王的统治更遥远的历史时代,也就是后来史称的“三代之上”的世界。三代之上的历史并无可靠的文献记载,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然而,恰恰是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