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异化思想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两个问题入手,从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异化概念的真实意义、共产主义的哲学形上境界、价值评价和历史评价的统一等四个方面,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辩白和论证。目的在于拭去蒙其之上的灰垢,恢复并光大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里程碑式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论视为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残迹的观点,这是对形成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我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论和实践的人道主义主要不是从对经济范畴的道德评价上所获得的道  相似文献   

3.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5.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其中特别是根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形成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马克思的第一篇独立完成的学术论著——他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土多德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中的异化问题,则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异化”这一术语在博士论文中仅被马克思用过三次,但在这篇著作中,“异化”概念对于解决当时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哲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问题,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提出"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这个命题,但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展开专门论述。国内学界较多的只是在论述"感觉"的人学或美学意义时直接地引用此命题,而缺少专门地辨析。我们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论证这个命题的合理性,并揭示其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龙霞 《现代哲学》2016,(4):24-30
讨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应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大文本的内在关联入手。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述“异化劳动”的用语直接承袭自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所葆有的真正“本质规定”,却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文本所开启出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性”的价值视域。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中,正是这一价值视域,自始至终奠定和引领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产生、发展及蜕变,并最终推动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从这个意义而言,“异化劳动”概念理应被视作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起步;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的价值视域,亦被置入马克思哲学自身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稿》较之马克思的其它著作有较为丰富的伦理思想,但其仍不是一本伦理学专著。综观《手稿》,其伦理思想,似可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异化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人本价值导向;二是人论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三是关于经济伦理或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批判;四是其它伦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9.
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概念的作用的解释,是和对于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期间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文献时所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手稿》时,第一个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手稿》的性质(特点)的问题。《手稿》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呢?还是不成系统的残篇断简呢?这样的——至少部分或者大体上是这样——《手稿》所展示的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或者仅仅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思想呢?任何一位粗读过《手稿》的人,都会说,《手稿》本身绝不是一部完整的东西。因此,也就不能说《手稿》中包含了一种发展了的、统一的学说,这也适用于《手稿》中广泛陈述到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81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现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东德〕G.迈斯涅尔《文摘》 1981年第5期马克思恩格斯与民族运动—多样性问题 〔澳〕伊恩·卡明斯《文摘》1981 年第5期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结 构〔苏〕阿·弗.契尔丹采夫《文 摘》1981年第5期卡尔·马克思与异化〔美〕伊格纳斯· 费尔利希特《文摘》]981年第5期 “异化劳动”理论初探—读《经济学 —哲学手稿》胡福明《群众论 丛》1981年第3期马克思的异化及人道主义思想探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何新 《人文杂志…  相似文献   

11.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敬之 《哲学动态》2002,1(9):12-16
张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 ,是一部从经济学语境出发探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的学术著作。然而 ,细读该书 ,我们却愈发感到其中渗透着浓烈的阿尔都塞情结 ,现就其中的具体问题 ,求教于张一兵教授。一、从《1 84 4年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解读在《回到马克思》中 ,张一兵认为 ,在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两种完全异质的理论逻辑和话语并行” ,一条是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 ,另一条是从现实出发的客观逻辑线索 ,不过只有人本主义异化逻辑线索才“在这一文本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即统摄性的权力话语” ,从现实出发的客观…  相似文献   

12.
因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所以,《手稿》发表后,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手稿》的热潮。在我国,《手稿》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性、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异化问题大讨论和美学大讨论中。促使人们大谈《手稿》的内在机缘,首要的是人们深受异化了的“社会主义”之害,人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和权利,于是欲借《手稿》之酒杯,浇胸中积郁之垒块,呼唤人性,伸张人道;其次  相似文献   

13.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新认识〔民主德国〕 1.陶伯尔等79①马克思1841年3月至1843年3月间世界观的发展 问题〔民主德国〕1.陶伯尔79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苏〕T.M.奥伊则尔曼81⑥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民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最伟大的创作遗产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或范畴,它虽然起着很大的科学和实践作用,但它也和黑格尔的类似范畴一样,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它的全部巨大意义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个问题或范畴就是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在《资本论》和十九世纪50-60年代为《资本论》做准备的几部著作中,则对异化问题做了彻底的分析。这里首先谈谈《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2年《文史哲》第5期发表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解》;1963年11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霍伟光、方克立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异化”的思想》;1964年《江淮学刊》第1期发表了郭月争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和资产阶级对它的曲解》;同年《江海学刊》第5期发表了肖焜焘的《科学的利剑,革命的号角一读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当时总的趋向是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所见到的对青年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研究成果中 ,一致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 (参见杨适《马克思〈经济学 -哲学手稿〉述评》,1 982年版 ,第 34— 37页 ) ,对此笔者不予苟同。从文本看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规定的指认只有三个 ,而对异化劳动的结果的分析则有四个。“四规定说”实际上混淆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四个结果”的内容。1   “三个规定”是马克思从这一“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得出的考察结果。这一事实就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性"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逐渐引入的。其关键之处是,在马克思那里,发生了从笔记本Ⅰ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到笔记本Ⅲ借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演变,即从基于应然逻辑的异化概念到基于劳动一历史辩证法的异化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19.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思想是以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为前提的,但实质上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观之基础上的。就像《44年手稿》的第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从表面上看是以孤立人的逻辑为基础的,但实质上却是以由自由自觉的劳动所串起来的此个体与彼个体共享人的本质的关系为方法论前提的。由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的方法论基础不仅不是建立在单个人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不是建立在基始性的主体际性关系的基础上的,而是以动态性的劳动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正是这种“劳动”,而不是“关系”,才使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具备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理论内容的丰富是这部著作的特点。比如,在许多章节中,对于一些很迫切的理论问题,如“异化”概念的历史命运问题、生产关系的客观性问题、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还提到一些其他问题,如:《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历史作用和命运问题,马克思对俄罗斯农村公社命运的态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