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慧明 《法音》2022,(6):60-65
<正>水陆法会亦称作水陆大会或者水陆大斋,是以救度亡灵为主要目的。一般认为水陆法会由梁武帝创建,这应是遵式、杨锷等人托古附会的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水陆法会的创制应是在唐实叉难陀译《佛说救面燃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之后,并结合密教仪轨创制。水陆法会兴起于唐末,宋代以来大盛,寺院一般修建水陆院,或于墙壁绘制水陆壁画,或置办水陆画轴,或塑水陆像,一般做七昼夜法事,也有四十九昼夜者。  相似文献   

2.
田青 《佛教文化》1996,(3):15-15
假如上层建筑是一座宝塔的话,那么.宗教似乎高踞塔顶,而民间艺术,则一直蹲卧在塔基。但也许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距离,才形成了一个强劲的“张力场”,使以宗教祭把为目的的民间绘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长河中一条色彩斑斓的涌流。湖南民间艺术收藏家颜新元先生多年致力于收藏水陆画。水陆道场,原是佛教最盛大的法会,相传始于梁武帝,是普济六道四生的大斋。按规矩,法会分内坛、外坛。内法分为三间,其中除香花供养外,两侧的壁上还要悬挂上、下两堂请佛菩萨圣儿画像及地狱变相,这便是所谓的水陆画。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22,(8):94-94
“超度”是一种佛事活动,指佛教僧尼通过诵经、拜忏等方式,救度亡灵,超脱苦难。常用的“超度”佛事活动包括水陆法会、放焰口以及各种忏仪等。“水陆法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这种佛教法会时间较长,少者七天,多者四十九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甚至上百。法会期间,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十分隆重。供品以饮食为主。  相似文献   

4.
戴晓云 《佛教文化》2010,(3):116-120
<正>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公主村,寺内水陆殿保留有大量明代弘治年间的水陆画壁画,是迄今艺术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水陆壁画精品。本文就公主寺水陆壁画人物造型及图像做一探究,并结合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仪文《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对其进行具体的图象分析与释读。从我国汉传佛教水陆壁画的仪轨和绘画风格来看,公主寺水陆壁画属于北水陆系统,其北水陆仪轨与水陆壁画的艺术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小荣 《法音》2006,(4):42-52
水陆法会,即“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之简称,也叫水陆会、水陆斋、水陆道场、悲济会等。它是汉传佛教在寺庙中举办的最为隆重的经忏法事,以供奉饮食为主,是为超度水陆一切亡灵而设,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亡者幽灵作追善菩提,二是把施食功德回向于施主及其眷属,藉此得以延年增福,三是救济六道所有众生。不过,对于该法事的历史,虽说宋以后的情况比较清楚,但是此前的状况,仍为一团迷雾,需要努力澄清。而关于其含义,更是不甚明了。就拿几部通行的佛学辞典来说吧,解释也不尽一致。如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谓:“于水陆有情供养斋食之法会也。”[《1]佛…  相似文献   

6.
盂兰盆节是中国佛教重大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举办大型的水陆法会,以纪念亡者、祈福后人,从而盂兰盆与水陆会成为紧密相联的两个概念。外来词"盂兰盆",对应的汉译是"解倒悬",意思是后世孝子贤孙定期祭祀先人,以使祖先离苦得乐。解救先人"倒悬之苦"在此是"出离地狱"的比喻词,此观念来自《佛说盂兰盆经》。本文通过对印度古代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梵文词典对应"盂兰盆"的Ullambana一词,在印度传统梵文中并不存在。有的学者认为Ullambana是口语;有的学者认为"盂兰盆"来自Odana(米饭)的发音,是"饭钵"之意。笔者在此尝试讨论"解倒悬"与"盂兰盆"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盂兰盆不是指饭钵,"倒悬"是先人"真"的遭受倒挂之苦并非比喻。最后指出"解倒悬"及相联的水陆法会,在源头与思想上都是非佛教的,它强调的是香火相续的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曾和儒、道两家一起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相比,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却显得肤浅而苍白。拿佛教音乐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对佛教音乐较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研究的工作,大概只有两三次,最早,是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西邸”。其后,是梁武帝“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及他与宝志和尚收集经典和民间音乐而创制的“水陆法会”。此后,虽然佛教音乐在宫廷和民间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唐时甚至繁盛一时,但对佛教音乐有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8.
常正 《法音》2006,(11):35-36
本刊讯10月21日至29日,厦门金门隆重举行“两岸和平消灾祈福水陆法会”,以表达海峡两岸佛教界对实现祖国统一、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这是继2004年在金门首次举办水陆法会之后,两岸佛教交流的又一盛事。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副会长圣辉法师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这一盛会。10月21日,厦门南普陀寺张灯结彩,“两岸和平消灾祈福水陆法会”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普陀寺法主圣辉法师,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厦门民宗局局长陈建德先生、副局长蔡永华先生,厦门市思明区民宗局局长叶菁芳女士,以及台…  相似文献   

9.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胜会,如此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会于一堂,食与法都在一…  相似文献   

10.
<正>敦煌佛教文书是重要的宗教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其收藏、保护和利用,有待于各方更加重视。敦煌文书发现于1900年,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佛教文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其内容包括经、律、论、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相似文献   

11.
汉传佛教水陆法会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所需时间最长的一种。据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卷一说,“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通称为“法界”。“圣凡”是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实际上泛指一切众生。“水陆”是指众生受报之处,水、陆、空三界,尤其水、陆二处众生的苦难更为深重,所以称为“水陆”。“普度”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大斋”是指施食。“胜会”是指如此救度者与被救度者…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3)
<正>水陆画属于道释画范畴,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应用于水陆法会而得名。水陆画主要有卷轴和壁画两种形式,另外还有部分水陆版画与水陆雕塑。卷轴式水陆画主要为纸本和绢本,依据水陆仪轨绘制,完整的一套水陆画称为"一堂"。一堂水陆画的数量,从几十幅到一二百幅不等。水陆壁画则是在寺观中将水陆画绘制于殿堂四壁,用于供奉瞻仰。水陆画作品大多由民间画工以工笔重彩画法制作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联系佛教戒律中国化的总体进程探讨梁武帝变革佛教戒律的方式、途径和作用。本文认为梁武帝在秉承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坚持佛教基本信仰,适应僧尼生活的现实需要,借助政治力量,成功推行了僧尼素食的戒律变革,彻底打破了佛教基本戒律不可更改的陈旧观念,为协调佛教戒律与中华礼制的关系开辟了新路。梁武帝综合《地持经》《梵网经》等菩萨戒经典编纂菩萨戒法,重新定位了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关系,运用具有创新性质的菩萨戒来整合佛教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抬高菩萨戒的地位,进而抬高在家信众在佛教界的地位,为最终建立新的政教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水陆画是中国佛教传统艺术独具风格的绘画种类,历来颇受佛教信众和画家们的重视。黄河先生的《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一文搜集整理了三代水陆画的史料及珍贵图像。概要的反映了水陆画的产生、演变与历史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水陆画在其发展中吸收、融合了许多道教的神灵,从中我们亦可看到佛道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合共存的文化现象。本文中出现的道教神灵正是这种文化现象的生动反映,同时也体现出了佛教文化宽容博大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有没有类似佛教的水陆大斋的法会?有沒有道教的水陆画?史料证明,唐代道教已有自己的水陆大醮,它始源于魏晋道教的三官考召仪,且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箓斋关系密切。至清代,又被称为水陆大斋、水陆醮斋,并有科仪法本传世。道教的水陆画始见于晚唐,有着独立庞杂的鬼神谱系。时至今天保守估计全国各地有超过20000多件的明清道教水陆画存在。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9,(10):11-13
正(2019年7月2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修订)一、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汉传佛教传戒工作如法如律,促进中国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和《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举办传戒法会,须经中国佛教协会统筹安排、审批。未获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批准,不得发布与传戒法会相关的公告。第三条中国佛教协会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为传戒法会的主办单位,寺院为传戒法会的承办单位。  相似文献   

19.
常全 《法音》1994,(12)
本刊讯香港圣一法师应宝通寺方丈道根法师之请,于10月28日至11月上旬在武昌宝通祥寺宣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继1945年大虚大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宣讲《佛说阿弥陀经畔世纪后的一次正规的讲经法会。为时七天的讲经法会,听众常达500人,极一时之盛。吴一法师虽年届党重,仍声音洪亮,并以其素具的无碍辩才,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精义及观世音菩萨鲁门示现之妙用,阐幽发微,使所有参加法会的信众享受无上法乐。讲经法会期间,归元祥寺方文昌明法师、当阳玉泉寺方丈明玉法师、沙市章华寺方丈宽莲法师、武昌莲溪寺方丈慈学法师以及…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3)
<正>七、在日本的展开(一)南都对《观经》之受容圣德太子(574-622)为三宝兴隆及治世等目的而对《法华经》、《维摩经》、《胜鬘经》之三经所著作的义疏,被看作是日本对诸经典的最初期的依用,尽管这一说法仍存有真伪的问题。其后,《法华经》、《金光明经》以及《仁王经》一同被作为护持国家的三部经典而被重视。同时也形成了基于此三经的各经的修习法会。奈良时期,"南都六宗"被传承,学派佛教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