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在海边,海纳百川的气势令这座城市的经济及文化发展,在短短的近百年间,达到目前被世人瞩目的地位。美国学者罗兹·墨菲把上海作为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这不仅仅因为它“水陆辐辏,工商聚合”,“华屋连苑,高厦入云”,更重要的是上海是两种文明的碰撞点,中西文化剧烈冲突的大舞台。作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教会半个世纪来的“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理论的践履,体现出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现实特色;基督教由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陌生者,一跃而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关注点。中国教会应当成为中国信徒自办…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定义狭义化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文化定义的狭义化?让我们从“文化”这个词的实际运用说起。联合国有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这一名称将文化与教育、科学并列,没有用文化来涵盖教育与科学。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机构设置中,主管“文化”的部门一般都不管教育及科学事宜,更不管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有关文献中,这一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共十五大文献,就明确提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意即文化是与经济、政治不同的特殊范畴;又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里文化又成为与理想、道德、纪律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文化中“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观念。他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概念,周朝时期“德”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德”的范畴在不断演变,在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德”。本文就是从《国语》一书为出发,对书中记载的尚德文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正>近五年来,杭州市民宗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和支持全市宗教界在解好经、讲好经上下功夫,以正信正行引导信教群众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推动宗教中国化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效果。一、激发宗教界的主体性:“三个找准”抓关键一是找准一个“小切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教义教规阐释,积极寻求宗教界不同程度存在“不敢讲、不想讲、不会讲”的畏难情绪破题切入口。在与宗教界人士的日常交流中,一方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宗教教义教规的相通之处,另一方面了解宗教界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各宗教的“畏难点”和“共鸣点”,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  相似文献   

5.
陈律翰 《美与时代》2014,(11):125-125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建构不仅关注经济价值的形成,同时更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在文化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商业模式建构的过程中对商业文化核心的关注不断加强。其实本质上,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创意指导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商业模式传承文化是我们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时代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道德危机”的时代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文化道德问题更多、更复杂。孔子思想对于建立“全球伦理”可以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 ,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可以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 ;“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 ,等等  相似文献   

7.
刘研 《美与时代》2014,(5):73-74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来提高人格的境界;阐释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在自然中真正地理解、感受和把握山水变化的美;在“三远”说中表达画家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心灵安顿的寻求。《林泉高致》不仅是对山水绘画的总结,更具有美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称 :“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易·乾封》说 :“飞龙在天” ,或“跃在渊” ,“见龙在田”。龙掌管雨水 ,龙会给人带来祥瑞 ,龙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具有神性的龙 ,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中国文化中一种悠长久远的意念 ,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华夏文明中 ,无处没有龙的身影 ,无处没有龙的精魂。因而 ,中国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龙文化。但是 ,将龙文化作为一种类型文化的专门研究不多 ,将龙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形象中精心建设的地方更属少见。龙岗人独…  相似文献   

9.
大学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无可回避的重要角色。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开始,关于大学的定位、作用、性质的讨论就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但是,无论争论多么激烈,面对今日的现实,人们不得不承认,真正的大学也许已经是我们这个不停变幻的“彩色”世界中惟一的一座“单色”的“孤岛”了。它拒绝了滚滚红尘、茫茫人海的种种诱惑,顽强而执着地漂泊在现实的“汪洋”之上。在它的怀里,一代代的学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在中国的译传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的传播首先是一种异地文化的接触,适合的文化土壤便成为首要的条件。鸠摩罗什译场的成功,与“长安文化”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也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与佛教的传人以及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在这里设定了一个“长安文化”概念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不少人对“市场”的认识和动作不无偏颇的今天,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谈论和考察“市场”十分必要。而要阐述明白关于“市场”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就是:“市场”在一个民族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图景中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有“市场行为和文化行为”这个话题。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全人类以及各民族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和。历史就是文化进步的时间轨迹。所以,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从宏观的历史活动的尺度和规模上来说,就是“文化行为”。“现代化”作为当代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13.
张昕维 《四川心理科学》2014,(6):249-249,218
一、质的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质的研究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ethnography(民族志)”一词中的词根“ethno”就来自希腊语中的“ethno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而相关实地调查的方法,后来在人种学研究中,人类学家博厄斯第一个进行使用,他不但自己经常去美国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的部落做田野调查,也让学生离开图书馆,进入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世界哲学》2009,(4):5-7
作为“德国文化年&#183;德中同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哲学》与歌德学院(中国)、德国文化中心共同推出这期德国哲学专号,主题为“ICH/自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命运颇为曲折的一个世纪。它是在民族的重重危机中跨越世纪之门的,紧接着又不得不承受“百事不如人”的责难,于是,国人弃旧图新的愿望终于酿成了对传统的否定运动,酿出了“打倒孔家店”。此后,对传统的否定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文革”中达到了高潮,──整个传统文化已被概括为封、资、修三字而成为彻底“决裂”的对象了。不过,随着“文革”的告结,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人们才发现,传统并非否定它时那样毫无价值,也不是说否定就能轻易否定的东西,于是又形成了一个反向的运动……但是,由于近一个世纪的否…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是借助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不能进入买卖市场而构成“文化市场”的。可以进入市场而具有商品属性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和物化形式。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市场”的话,那只能是“文化物化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用货币交换的主要不是这个文化物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它在物化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和成本。可以花同样的货币买到一套黑格尔的《美学》或一套庸俗消遣小说,但两者的文化价值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因…  相似文献   

17.
“鸟巢”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奥运场馆的文化意义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露出来,解读其中潜藏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19.
当历史的车轮辗到如今所谓的“后现代”①或“后工业”社会,文化批判的陈辞相应呈现出了多元杂驳的人文景观。透过众声的喧哗和林林总总的旗帜徽章,我们不难捕捉到隐藏在其后的最为基本的文化矛盾,即是“技术理性”、“消费控制”、“文化工业”等日常生活中与异化现实密切相关的一切内容,亦即关于“人是什么”、“人类将向何处去”这一新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为了能使这些杂多的现象得以统一论述,在此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基本的理论批判范式,以便能较为精练地概括当今文化批判锋芒的具体指涉和论证所向。而这一范式责无旁贷地与当今文…  相似文献   

20.
说“酷”     
与前几年颇为走红的“火”和“爽”不同,近年来流行的新词汇“酷”,更具有其卓然不群的独特魅力。 “酷”是一个流行文化的词,是一种表达个性化情绪的发音符号,是比原文“COOL”更冷更硬更刁钻更火辣的一种感受。 “酷”是有个性的外溢。是一种感觉,是冷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