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州通天岩摩崖书法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以及特殊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表现出内涵丰富、变化多样的书法风格。但是近些年学者多从地理、文化、历史等角度对通天岩摩崖石刻进行研究,而从美术特别是书法的角度的研究较少。从赣州通天岩宋代书法形成的背景、书法特点及价值方面简析其书法艺术特点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内涵,既包括近现代以来的文明发展,也包括由历史积累而成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道教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中,曾与儒学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着代表民族文化主体的责任。道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及一个社会实体,不仅具有事实的人文和生活内涵,而且还有深厚的社会民众基础。它是适应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流传与演变乃至历史文化生态运动的必然结果。道教蕴藏的丰富思想不仅在本质上不与现代文化生活相对立,相反是我们由今天迈向未来的难能可贵的文化基因宝库。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发…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上犹县大石门摩崖石刻在江西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对该摩崖进行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因此,将以大石门摩崖石刻为例,从时间界定、书法风格两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风格并探究其风格成因,得出民间书法受朝廷政治的影响较小而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5.
<正>道教石刻艺术,是道教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保存有大量的道教雕刻作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经过道教文化特别是道教雕塑和绘画的不断发展和积淀,逐渐在具有石刻造像风气的大足一地,形成了自身浓厚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祭坛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坛场设置不同程度受到道教坛仪的影响,道教神灵在少数民族傩坛占据主导地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坛的道教意蕴,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剑阁的道教神像及其价值母学勇剑阁的道教文化现象非常突出,县境内不仅现存有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大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所造的摩崖道教造像,而且在地下也存留着丰富的道教文物。近几年,相继在剑阁古城普安镇,县境内白龙镇灯...  相似文献   

8.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崂山道教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崂山道教音乐主要流传于山东青岛崂山地区的120多处宫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汲取了道乐、琴乐及俚曲、江南音乐等多种音乐艺术元素,形成了形简意远、自然清静的独特风格。2008年,崂山道教音乐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0.
大足石刻蕴涵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足道教石刻①,以其丰富的道教石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试以其中的女神造像作一简析,以窥其一斑。一、造像简介大足道教石刻中的女神造像,以其在龛窟中所占的地  相似文献   

11.
在麻姑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进程中,颜真卿的贡献和影响十分突出。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期间,对麻姑山道教文化予以大力扶持。颜真卿撰写的《麻姑仙坛记》既是书法经典,也是重要的道教文献,不仅保存了麻姑仙坛观创建初期的历史信息,而且发展了麻姑仙女的形象,丰富了麻姑文化的内涵。《麻姑仙坛记》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极大地提高了麻姑山和麻姑文化的知名度,光大了麻姑文化。  相似文献   

12.
侯帆 《美与时代》2023,(6):117-119
《霍扬碑》作为河东地区石刻书法中较具代表性的石碑,其特征包括取法西晋书法、金石趣味融为一体和点画的隶书燕尾明显等。总结《霍扬碑》石刻书法对北朝时期河东地区书法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隶书向楷书演变和赋予河东地区书法丰富的内涵。该石刻书法对后世书法也具有一定影响,包括推动南北书风的交融和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通过研究《霍扬碑》,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朝时期河东地区石刻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鹤楼公园现悬挂匾额共有六十余块,其书法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且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书法上,这些匾额字体丰富多姿,章法简洁协调,意境朴厚深邃。文化上,不论是题名型匾额,还是描述型匾额,内容多取自古人诗句、历史典故或是纪念相关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之中,积淀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珍贵道教文化遗产。其中较为世人所重的主要是道教的经典文献,而对传承久远的古代道教文物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实际上,分藏于各地的道教石刻文物,既是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元五世纪初产生的几部有代表性的上清派道教经典中,似乎可以找到对于理解道教的形成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东西。其中,《真诰》无疑是最重要的。《真诰》仙真世界的营构有其内在的理路与法则,这就是,它表现出基于宗教的视域统摄自然、人文及历史的努力。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乃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其根本含义是,在伦理性人文诠释系统遭受严重危机之际试图确立一新的人文诠释系统也即宗教性人文诠释系统。这一人文型态的迁化是与道学向道教的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道教的成立也就是主流文化由单一的伦理型向伦理与宗教二元型的嬗变过…  相似文献   

16.
正大足道教石刻,是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等代表性石窟点。在大足道教石刻中,可以领略到道教艺术自身创新的独特魅力,丹凤眼与美须髯这些人物面部局部特点,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道教艺术在经历漫长发展之后,至两宋时期逐渐臻于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石刻,可谓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  相似文献   

17.
正杭州碑林中现存与道教相关的石刻约十余通,承载内容细微丰富,是研究杭州道教历史及当时当地民众信仰习俗的宝贵资料。杭州碑林位于杭州孔庙,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保存有唐代至清末的500多通碑刻。这些碑刻有相当部分与宗教相关,是杭州历史上宗教鼎盛,且多宗教长期共存共荣的明证。杭州碑林中现存与道教相关的石刻  相似文献   

18.
由太上道祖《道德经》成书作为一个开端,道教已然发展了超过二千五百多年.道教的种种信仰精神、教义与实践,亦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之中传承至今,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令道教本身累积的丰富文化内涵渗透于中国社会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遇到种种不同的挑战,并作出不同的响应,这正是研究道教的学者所描述的道教历史中一种“变革与传承、容纳与自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是兼具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宗教,其蕴含的生命为本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同时与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相通,与最新的科学理念一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文内涵。道教具有民族性的表现道教民族性表现之一在于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  相似文献   

20.
大足南山道教醮坛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石刻造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舒成岩石刻为代表。这些道教石刻造像,题材丰富、技艺精湛,可以说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道教艺术珍品,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南面约五里处,现编号15号,其中以第五号三清古洞、第15号龙洞最为著名,这两窟的开凿时间皆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