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主要是在寺庙的大雄宝殿内壁上绘制,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艺术风格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多的,没有得到比较统一的结论。其中多数研究认为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主要是将明代时期作为重要中轴线,东西两壁壁画是由两组画师而共同制作完善的。这些就为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绘画及其风格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成熟的思路和借鉴等,对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及特色分析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延林 《世界宗教文化》2015,(2):148-150,2,159
观音像在我国佛教造像中的所占比重极大,而且多为寺院壁画。现存的中国古代观音壁画绝大多数是以勾勒精细、赋彩浓丽的表现形式出现。水墨这一绘画形式,作为唐代以后文入画的惯常绘画手法极少出现在寺观壁画中。丛林寺二十四幅水墨观音壁画,无论在表现题材、形式和手法还是在画面结构等方面,都大异于传统的寺院壁画。作者突破此类壁画常规的表现手法,使用了纯水墨勾勒、点、染;在题材选择和画面布局上也是匠心独运,从技法到图式无不表现出典型的文人画特点。  相似文献   

3.
戴晓云 《佛教文化》2010,(3):116-120
<正> 公主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公主村,寺内水陆殿保留有大量明代弘治年间的水陆画壁画,是迄今艺术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水陆壁画精品。本文就公主寺水陆壁画人物造型及图像做一探究,并结合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仪文《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对其进行具体的图象分析与释读。从我国汉传佛教水陆壁画的仪轨和绘画风格来看,公主寺水陆壁画属于北水陆系统,其北水陆仪轨与水陆壁画的艺术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4.
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寺观壁画艺术的杰作,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宏伟的独特风格、绝妙的构图技巧,成为中国古代壁画中不朽的篇章。从它的艺术风格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元代民间绘画精湛的艺术特色。永乐宫壁画集历代壁画之大成,继承大唐风格,沿袭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元代画风,破译唐代壁画以及窥探民间寺观绘画提供了有价值的摹本。文章重点对永乐宫壁画的背景、构图、造型、线描、设色、风格进行梳理,解读元代寺观壁画的发展,窥探元代民间绘画的特点,诠释元代绘画独特之风。  相似文献   

5.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影响在佛教绘画艺术上也有所体现。如果将古印度佛教绘画与中国佛教绘画比较,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在风格上的差异。笔者拟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敦煌壁画的风格对比角度出发,对此进行简要说明。一、古印度绘画"情""味"的美学范畴古印度佛教注重对于现世的出离解脱。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淡化了出离的色彩,更加强调出世间与世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山西寺观壁画数量庞大,分布广泛,蕴含大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信息,为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研究提供了多维角度和图像支撑。文章通过对山西寺观壁画艺术特点的梳理,追寻更加科学的方法,为其进行传承、保护、修缮等实践工作提供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岳全 《佛教文化》2023,(1):90-93
我国的传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寺观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佛寺、道观等宗教殿宇为载体,其内容也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现存的寺观壁画主要为明清时期,多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极少。香严寺壁画因其寺院的地理位置、壁画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的独特性,从而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戴斌  李婧 《中国宗教》2023,(6):78-79
<正>由于西夏王朝地处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其佛教壁画具有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不仅保存了中原、西域、吐蕃的艺术风格,还汲取了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西夏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大圣慈寺位于成都中心地带,是唐宋时期非常有名的巨刹之一。然其擅名,除其皇室背景、规模巨大外,丰富精美的壁画是其主要原因。关注中国寺观壁画,唐宋大圣慈寺应是一个不可以轻易迈过的结点。故在考察开封相国寺唐宋壁画时,笔者也同时注意了唐宋大圣慈寺壁画材料的收集,意欲将其作为地方寺观壁画的典型而与都城寺观壁画互为观照。读了王卫民先生的《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此一工作自以为可以止矣。该书以丰富的材料占有作基础,洋洋30余万字,已经详尽地向读者展示了唐宋大圣慈寺壁画的辉煌风貌。如作者所说,壁画是…  相似文献   

11.
"行者"王征     
痴心无悔的"情缘" 现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并任中亚美术研究所主任的王征,以极大的艺术热情,在克孜尔千佛洞面壁九年,对龟兹壁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临摹、整理、编纂和研究. 2003年至2007年期间,他独立完成<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首次把龟兹壁画风格细分为八至十种类型,比德国学者的风格分类分期更为细致而合理,并...  相似文献   

12.
<正>寺观既是实践佛教、道教生态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佛教、道教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年,国家宗教局将支持佛教、道教界建设生态寺观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理教义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国佛教、道教界历来就有尊重自然、善待生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壁画即人们直接画于墙壁上的艺术,它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并且有一定的装饰和美化功能。寺院壁画主要表现的是佛教的故事,用壁画庄严佛堂。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试对泰云寺壁画的年代、壁画题材、绘画风格和技法以及相关佛教史内容等进行初步研究。泰云寺壁画对研究唐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4,(6):23
正本刊讯5月21日上午,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研讨班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培训中心开班。本次研讨班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举办,就加强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开展专题研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景名胜区佛教、道教寺观主要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部门主管佛教、道教工作的业务处长,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相关负责人及有关省  相似文献   

15.
正成都市在推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的工作实践中,坚持以"文明、安全、环保、秩序"为目标,有力有序推进全市文明敬香、促进生态文化寺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贯彻落实国家宗教局统一部署,成都市在推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的工作实践中,坚持以"文明、安全、环保、秩序"为目标,有力有序  相似文献   

16.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正>北魏的佛教艺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以线造型”的壁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风格的佛教建筑,是古印度、西域艺术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生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北魏(386-534)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诸帝很多都信奉佛教,采取“崇佛”政策,以之作为“敷导民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现图曼荼罗     
白化文 《佛教文化》2016,(6):124-125
佛教寺院的壁画或卷轴画等类画面中,常出现由方形和圆形图案界成的画。画的是曼荼罗,这类画特称现图曼荼罗。  相似文献   

19.
在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金代绘壁遗存中,山西繁峙岩山寺以其文殊殿内精彩的金代壁画而知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的世俗化倾向。其中,无论宫廷还是市井、城市还是郊野、神仙还是平民,都以日常惯于理解的方式来描绘,将宗教性、世俗性、贵族性、平民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从理想到现实、从神话到真实的一个杰出的立体图景。从画家的个人经历与绘画风格、宋金文化融合对金代绘画的影响、佛教图像的汉化与世俗化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使其壁画世俗化转型的原因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