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辉 《中国宗教》2023,(9):86-87
<正>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并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宗教文化是古代缂丝常见的题材。古代缂丝作品中很多都是宗教文化与缂丝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生动体现了宗教的文化魅力和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一中国的丝绸染织历史悠久,古人们用丰富的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丝绸艺术品,被誉为“织中之圣”的缂丝,就是中国丝绸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花之安是晚清时期来华的德国传教士,他将经济实践视为宗教文化传统的映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经济观。他强调,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节用”思想有利于国家富强,而“厚古薄今”“重农抑商”的传统则不利于此。晚清政府在“节用”不足的同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无法走上富强之路。在这种宗教经济观下,花之安进一步从理财、通商和实业教育三个方面为清政府提供了政策主张。由于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及其政策主张根植于晚清的文化土壤并具有一定的现实说服力,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和西方来华人士受其影响,广泛探讨了各种经济现象,这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在华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各种瓷器精品迭出,其中很多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包括销往西亚与中东地区的兼具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青花瓷,以及充分体现了中国化色彩的“耶稣瓷”。这些瓷器的制作与对外贸易,极大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弘扬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作为主旋律;同时也需要转化传统道德资源,汲取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精神资源的积极因素。宗教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重新发掘、提炼、筛选,是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邓剑 《中国宗教》2023,(10):38-39
<正>近年来,湖北省黄石市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为动力,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坚持“五共”(共识、共鸣、共进、共振、共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持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7.
器乐是体现音乐文化本质的重要载体。作为物质实体,乐器往往是文化属性的标志性存在,而器乐曲(音乐)的属性符号更为复杂多样。总体来看,器乐的属性特征往往以“神圣”与“凡俗”两种存在方式显现。哈萨克阔布兹、冬不拉、当格拉三种类型器乐已逐渐形成为传统信仰的某种物化体现,本文关注其在历史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变化中所产生的宗教属性演变,试图通过系统梳理此种音乐文化现象的基本形式和属性变迁,探究三类器乐在传统中的多种功能与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8.
台湾宗教识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宗教识略心影“台湾宗教现象”,是自明末以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在复杂的经济、政治背景中相互撞击、交汇,为宗教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之下形成的。据台湾当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截止至1991年12月31日,台湾地区被核准登记的寺庙教堂共...  相似文献   

9.
作为宗教理论研究者,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与我们关涉的宗教实际相结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从事宗教研究和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探析宗教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复杂关系,看到宗教作为“潜在的精神力量”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到“精神变物质”的意义,从而从促进、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角度来评价宗教的历史及现实作用,引导宗教今后的发展。遵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应该了解宗教的文化意义,把握宗教在人类文化及文明发展中的定位;“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丁奕 《中国宗教》2022,(11):74-75
坛城沙画是藏传佛教中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画面用砂料以圆和方的几何形态表现宇宙结构的本源,呈现变化多样的“神灵”聚居处。其绘制过程复杂而细致,但画卷总是“转瞬即逝”,充分体现了“瞬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藏传佛教的坛城沙画,以其“瞬间之美”闻名于世。作为藏族文化中最为独特的古老技艺,这门精妙绝伦的宗教艺术一直相承至今,兼具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2014年,作为坛城沙画的代表,西藏日喀则“彩砂坛城绘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 的转折。这一转折对各种宗教都是严峻的考验,传统宗教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调整和改善自身,否则很难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急速转型的时代中发展和立足。2002年11月5日至7日,“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举行,传统道教的现代转型,成为与会的道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道教作为我国本土产生的源远流长的古老宗教,其教义思想有很多合理、积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道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于维系民族精神,稳定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践 《宗教学研究》2007,1(2):132-144
在政教关系研究领域中,笼统地使用政治、宗教的概念,用“政教分离”或“政教合一”两种模式解释世界上一切政教关系现象,结果造成很多的误解。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对政教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类型化研究。本文将政治体系分成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三个层次,并将宗教作用于政治的不同层次而形成的政教关系分成政教一体、政教依赖、政教主从和政教分立四种类型。进而对每一种类型的政教关系的互动方式进行分析,对古今中外政教关系的特征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各种宗教在不同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推行“五种文化”进场所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山东泰安市宁阳县地处鲁中腹地,北依五岳之首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历来深受儒学文化、泰山文化的影响,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近年来,中共宁阳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以突出传统文化进场所为抓手,用文化引领信教群众正信正行,推进宗教中国化,目前,已建成市级宗教活动场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3处。  相似文献   

14.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06,(2):128-132
自然宗教最基本的教义特征是把自然力人格化并重巫术,因而试图把这类宗教从很多研究者定义为的“初级宗教”或“原始宗教”还原为“自然宗教”,把其视为一种独特的宗教类型来看。对自然宗教的研究其文化意义从理论上讲是对长期的已然存在的自然宗教社会事实的确认,对以往原始宗教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从实践上讲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提供整套的资料储备和历史借鉴,对防范宗教信仰失控,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6.
<正>“宗教中国化”包含了文化、民族、社会、语言等多重维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继承了比较宗教学的研究传统,又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现实选择。一、语言与宗教密不可分语言与宗教天然联系,这种联系是语言哲学、宗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例如,宗教学的重要创始人、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在《比较神话学》中,  相似文献   

17.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之意识形态两类重要形式,其关系由来已久。在西方,宗教文学泛指:“具有重要宗教内容的文学”。宗教文学可分为五类:“其一,弘扬宗教信仰的基本读物;其二,陈述个人宗教意识的文学;其三,关于宗教主题的大众文学:其四,触及宗教问题而富于哲学和准哲理性的作品:其五,基本上是非宗教的想象作品,但是含有很多宗教的内容。”文学所展现的是非  相似文献   

19.
月7日,我们一行4人应塞浦路斯基科修道院 文化中心邀请赴塞参加“宗教和文化”世界会议。中国宗教界派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学诚法师,作为宗教领袖代表与会,我作为会议代表与会,外交部的梁燕同志担任翻译。会议于3月8日至11日在塞浦路斯首都尼克西亚基科文化中心举行。除中国外,美国、英国、俄罗斯、印度、伊朗、埃及、希腊、土耳其、日本以及梵蒂冈等19个国家200多名代表应邀与会。 塞浦路斯基科修道院文化中心发起这次“宗教与文化”世界大会,一方面是应对“9·11”事件后,宗教在维护…  相似文献   

20.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很多学者和宗教界人士认为,坚持宗教中国化就是坚持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实,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放在当代条件下来看,即坚持宗教中国化不是单单要坚持宗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做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社会适应和文化融合。具体来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做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法治化的方针,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时宗教中国化也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