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民国《济宁县志》记载"济宁向有清真寺在竹竿巷东首,一名东大寺,别有西大寺在打绳巷,内附有学校,此外尚有小寺数处,为教门祈祷之所,近又设立回教俱进会,其教约有二三千户,以居住南关为最多"~①。济宁回族约有80多个姓氏,其中扈、展、米、叶、晁、党姓较多。历史上,济宁回族从事有146个行业(工种),其中济宁皮毛业几乎全为回族人经营。20世纪20至30年代,"济宁路青猾皮"享誉国内外,最高年份年销售量多达400万张,使济宁成了著名的大皮毛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济宁市自古以来就是鲁西南经济、文化重镇,水陆交通发达,河川纵横,物产丰富,有北方鱼米之乡的称谓;商业、手工业繁荣,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京杭大运河纵穿市内,扼南北漕运之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全市四、五万穆斯林与汉族兄弟一起,对济宁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闻名天下的“青滑皮”裘皮,主要是回族手工业生产的。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大师常志美就是在济宁创建山东学派的。历史上济宁有近20座清真寺。市区内以西大寺,东大寺和柳行清真寺最有名,只可惜规模最大的西大寺在“文革”后期被强行拆除,而东大寺虽遭严重破坏,但幸运…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南门里西侧,俗称“南寺”,系辽金两代陪都西京(即今大同)的大型佛寺建筑之一。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年号得名“开元寺”。后晋初年易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寺宇大部建筑毁于兵燹,“楼阁飞为埃粉,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由住持和尚圆满大师募资重修,凡15年始成。据《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载,金代重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省长沙县东郊(朗木)梨乡临湘山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庙宇——陶公庙,此庙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迄今已一千四百多年,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时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扩建而成现代规模,三楹二殿,依山垒石四十八级,巍峨耸峙。左侧偏殿,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庙内戏楼,亦经多次改建,特别是1931——1933年彻底重修以后,更是金碧辉煌,远近游客无不叹为观止。每年正、八月乡民在此演戏酬神,为春、秋二季之盛事,整个庙宇和戏楼的布局结构都体现了历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相似文献   

6.
东大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清平南北街7号,足开封市现存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曾被誉为伊斯兰教河南省首坊,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雨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约为唐宋时始建,曾数度重修,现存三进院落,风格独特,布局完整,气势宏大,没施齐镨,于河南省内亦属少有,对于研究伊斯兰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及回族传统、宗教礼仪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法界春秋     
《法音》1990,(2)
位于上海市南部龙华镇的龙华寺和龙华塔,是蜚声中外的著名佛教庙宇和佛塔,相传均始建于三国吴赤乌(238~250)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其间屡经兴废.唐垂拱三年(687)正式建立殿堂,宋治平三年(1066)重修时曾赐额"空相寺",明万历年间重修时又赐额"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晚清再建,恢复"龙华寺"原称.近代以来龙华寺逐渐破败不堪.建国后,为保护祖国珍贵的佛教文物和落实宗教政策,上海市人民政府曾对龙华塔进行全面修理,使之重现宋塔原貌,继又对龙华寺大殿佛像整修一新,使之成为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游览胜地."文革"期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开封市东大寺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清平南北街路西,后临北羊市街,是开封市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曾被誉为河南省的首坊。始建年月无考,原寺在今开封城外东南三、四里处的文庄,迁入今址的时间不详。据现存碑刻及传说,今寺明初即为“敕修大梁清真寺”。朱元璋在开封布置北进,开封回民积极参加,大力支持,因而赐书“精忠尚武”横幅悬挂大殿内,后改挂万岁牌。明永乐五年(1407)又敕谕重修。后屡经兵燹水患,屡经修葺扩建。现今的规模是清道光二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13,(2):98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什海旁。该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年(632),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重修。明代万历年间,宫廷连年发生火灾,于是下令建火神庙,并赐琉璃碧瓦以压。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火神庙主殿为火祖殿,供奉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山门  相似文献   

10.
冯鹤 《中国道教》2013,(1):20-22
五显大帝信仰始于唐朝,祖庙为江西婺源的灵顺庙,多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集居地.然而在北京却也曾经存在过一座五显财神庙,只是鲜为人知.它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于1987年被拆除.五显财神庙会在明清直至民国时期老北京庙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明代五显信仰进入国家祀典,北京五显财神庙也在彼时应运而建,明英宗天顺年间建于西南彰仪门(又名广宁门,今广安门)外五六里的柳巷村,并于清乾隆元年(1736)及五十一年(1786)重修.该庙占地面积7亩多(约合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殿堂、房屋52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1月7日,圣地龙虎山风和日丽,嗣汉61代天师茔在仁?公仙逝100周年之际重修落成,来自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道友和嗣汉留侯天师世家的子孙100多人参加了落成典礼,典礼由我主持,世家家族长辈张明熹、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主持刘松飞等畅谈了感受。为纪念重修,我曾撰写了一篇重修记,刚刚故去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道长欣然以其善长的隶书亲书了这篇重修记。成为仙茔重修后一件佳作和永久的纪念。可惜的是闵会长不幸因病于2004年1月3日仙逝。在此,我们表示深切的缅怀。仁真人茔重修记:嗣汉六十一代大真人仁?公,字炳祥,号清严,生于清道光年间,…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民都为自己国家有奈良东大寺的宏伟建筑和举世无双的世界最早最大金铜佛像而自豪,但也始终没忘记东大寺和大铜佛能保留至今是中国匠师们的帮助和合作的结果,特别是在八百余年前,中国浙江明州(今宁波市)造佛师陈和卿、陈佛寿、伊行知等的功绩。说起这尊世界上最早的大铜佛,还先得从中国洛阳龙门的卢舍那大佛说起。  相似文献   

13.
吴国桢 《中国宗教》2018,(11):78-79
上海钦赐仰殿道观,原名东岳行宫,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是东吴孙权为其母所建的家庙。志载初建于唐,梁上原有“信官秦叔宝监造”字样。宋代扩建,明永乐年间重修,明末毁于战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占地三十余亩,前殿为东岳殿,后殿为三清殿,两边为十王殿,另有配房数十间,系沪上主要道教宫观,亦为清代申江盛景之一。清末渐衰,其后频遭侵吞,屡作他用。后遭到严重破坏,仅剩下一座危房——东岳大殿。  相似文献   

14.
定州清真寺     
郭永波 《中国穆斯林》2021,(1):I0002-I0003
定州清真寺,位于河北定州中山中路与清风街交汇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无梁殿结构,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大殿前廊内著名的元代汉文碑记载,元至正八年(1348)该寺得以重修。今日所见之规模大体为弘治、正德年间以后之物。它是传统中国四合院的格局,占地2,400余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现存一块署"时天顺三年"的石碑,除刻有中文外,亦有波斯文、阿拉伯文、突厥文记事内容与"芳名"记载。之前虽有人关注,但因语言不通等原因,一直乏人研究。笔者亲自探访此碑,碑无法做拓,特以单反相机拍摄高清照片。本文依照片将石碑两面内容全部转写出,并翻译成汉语。继而对该碑铭所涉书法装饰、使用的语言、该清真寺的修建年代及当时清真寺三掌教内容以及涉及的大量"哈吉"人名、"汗八里"籍贯人名、克什米尔与印度籍人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该碑铭体现了当时回回人华化的过程,体现了当时济宁地区回回人的多元状况,是一件重要的运河沿线文物。  相似文献   

16.
开封东大寺“护国清真”题词的由来白宗正坐落在开封市清平街南头路西的东大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增修"。东大寺大门门楣上曾悬挂着蓝底金字行书"敕建清真寺"匾额一方,"文革"前该匾已不见踪影,现在悬挂的是原新华社...  相似文献   

17.
开封东大寺“护国清真”题词的由来白宗正坐落在开封市清平街南头路西的东大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增修"。东大寺大门门楣上曾悬挂着蓝底金字行书"敕建清真寺"匾额一方,"文革"前该匾已不见踪影,现在悬挂的是原新华社...  相似文献   

18.
华严风光     
奈良大佛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是南都七大寺之一 ,它是日本华严宗的总本山。奈良时期是总国分寺。这座寺院是受圣武天皇的敕愿 ,作为镇护国家的道场创建的。东大寺的大佛也称奈良大佛 ,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这尊大佛在大佛殿创建后两度被烧毁。特别是1 1 80年源平之乱中 ,大佛殿全毁 ,大佛头部被烧落 ,身体部分半溶化。东大寺老僧重源费尽千辛万苦 ,将寺院修复。三百八十七年后的 1 576年 ,在足利末期的战乱中 ,大佛殿又被焚烧 ,大佛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大佛长期裸露在庭院里。江户时期 (1 60 3— 1 867)的公庆法师与大佛朝夕相处 ,立志修复大佛…  相似文献   

19.
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又称大华严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等,位于平城京(今奈良)东,是南都七大寺①之一,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东大寺是由圣武天皇发愿、光明皇后随喜力劝而建。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设坛授戒。1997年秋,出席“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的三国代表曾在这里共同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东大寺的建筑与历史东大寺的伽蓝以大佛殿(金堂)为中心。在中门与南大门之间有东、西七重塔;北有讲堂、三面僧房、食堂,西有戒坛院,西北是正仓院、转害门②;东侧有二月堂、索院(法华堂)、开山堂等。…  相似文献   

20.
正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住持阎德源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即现在的北京白云观的前身。北京白云观始建于唐,原系一座专奉老子的玄元皇帝庙,后改名"天长观",历唐、宋、辽、金各朝,迭次修缮,一直兴盛不衰。但到了金正隆年间(1156~1161),一度遭火,毁为灰烬。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敕令重修,这次修建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