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中亚草原地区历史上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过程和特征。中亚草原地区自12世纪以降逐渐接受伊斯兰教影响。在传入该地区过程中,伊斯兰教逐渐与本土的游牧生产方式结合,吸收本土传统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相应的治疗、占卜等仪式,形成具有中亚草原地区特色的伊斯兰传统。19世纪以降,随着中亚草原进入现代化进程,政教分离和国家管理宗教的格局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土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普遍现象,伊斯兰教成为全球性宗教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地区本土化的过程。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初期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后,伴随着向全球各个地区的传播,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吸纳,在不改变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宗教经典与核心教义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丰富地方特征的伊斯兰教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伊斯兰教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儒诠经、遵教随俗"的中国化经验。京津冀伊斯兰教以经堂教育、经师劝诫与汉文著述促进了本土化的思想构建,以皓首穷经、私塾教育和经外五艺推动了区域特色的文化融合。在近代转型中,京津冀穆斯林积极拥护共和与法治,投身抗日救亡推动伊斯兰教更为深入地走中国化之路。当前,京津冀伊斯兰教界应继承历史传统,在新时代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真女学又称女子经学,是对穆斯林妇女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学校,专门为穆斯林妇女设立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在中国,以清真女学、女阿訇为代表的女性宗教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元代穆斯林遍布中国,中原是穆斯林较多的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最先在中原建立、发展,先后形成陕西、山东学派,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穆斯林聚居区。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前学界对苏联时期伊斯兰教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存在很多偏颇的认识,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乃至苏联解体前后,包括中亚在内的苏联全境都出现了伊斯兰教迅猛复兴的势头。实际上,俄罗斯、中亚的伊斯兰教复兴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苏联时期就已出现。本文运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档案馆的大量档案文献证明,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亚地区就有大量的非官方伊斯兰教现象存在,伊斯兰教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宗教场所和信徒持续增多,圣人陵墓崇拜颇为盛行等。而作为伊斯兰宗教管理机构的"萨杜穆",与政府机关和伊斯兰信众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东正教和伊斯兰教是俄罗斯信仰人数最多的两大宗教。俄罗斯的伊斯兰组织与中亚的伊斯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伊斯兰世界宗教与政治问题是国际热点话题之一。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第一大宗教,对俄罗斯的人文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并存构成了俄罗斯的宗教文化根基。特别在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在俄罗斯对话的文章层出不穷,而且很多文章都提及二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经过十几个世纪的本土化发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珠联璧合,提供了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交融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经验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穆斯林成功协调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社会及文化间的关系,伊斯兰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尤其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婚姻、丧葬等)与中国传统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中国穆斯林在强调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在中国回族及其先民的传播中经历了侨民时代、普遍传播时代、本土化时代、艰难时代及爱国意识的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最终形成伊斯兰教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的本土化,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的相融共存,共同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促进了回族穆斯林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思想的增强.同时,也印证了宗教文化在移植它国时,必须与当地的主流文化和平共处、交流、交融,才能使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有着悠久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自公元7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相适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并已成为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和层面。伊斯兰教约在公元7世纪中叶传人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发展,已具有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色,这是伊斯兰教与中国历代社会相适应的具体反映。目前它在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不断本土化,中国穆斯林的节庆文化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穆斯林与其他兄弟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既有大同,也有小异,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正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不断本土化,中国穆斯林的节庆文化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穆斯林与其他兄弟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既有大同,也有小异,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形势下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对当前的内政外交具有指导性作用。中亚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枢纽和桥梁地位,然而外部大国在中亚竞争激烈,中亚诸国亦面临诸多问题,导致"一带一路"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伊斯兰复兴是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重要政治现象之一,随之出现的宗教极端主义挑战地区安全,因此,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战略实践有何挑战、挑战程度如何、有无深远影响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以民族为载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人类学视角,从伊斯兰教这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命运,探讨中国文化的特性及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模式"。这种"模式"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在当前所谓"伊斯兰与西方"式对立的语境中,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一地回回坟墓的考察,是了解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兴衰变化的途径之一,也是了解回回民族在该地经济、文化、生活等情况的一个窗口。 粤、闽、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曾是回回的集居地,伊斯兰教就是首先从这些地区进入中国的。这里不但有许多著名的清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高占福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他跟我是同乡,也是我敬重的学者。欣闻高占福研究员推出新作《中国伊斯兰文化观察与研究》,我便拜读学习。该书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27万字,共收录33篇文章,分"本土化的中国伊斯兰教""回族社会文化教育与现代人物""伊斯兰热点问题观察与思考"三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