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释迦牟尼佛乔答摩的传记故事,国内已经有了多种,但我们多半见到的都是以汉文史料为来源的作品。这里我们想介绍另外一类主要以南传佛教史料为依据的作品。西方人研究佛教只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由于近代的世界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展史的特点,西方人最先注意到的还是南传佛教。以李斯大卫夫妇为中坚的一大批学者,在上座部佛教的研究领域内辛苦地耕耘,他们在经典的整理和出版,在对西文世界介绍佛教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期刊载的这篇文章属于编译稿。所以介绍此文,目的是让国内读者多少了解一下,今天的印度人对于佛教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释迦牟尼报身佛在世间行化的意义评价。有几点需要声明:首先,本文反映的是多少有点西方化的佛教观,即西方人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佛教观;其次,这是文学化的佛教观,是一种美文学,在好些人看来,它离我们心目中证悟生死的圣教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3.
尚德先生是个体面的大酒店老板,他还信仰佛陀呢,心诚意虔。他家中设有佛堂,飘荡香烟,他每月要去寺院,诵经拜忏;月月吃斋,天天念佛,不愿间断;至于积德行善,他会给寺院大把大把地捐款。他的名字何以叫“尚德”:这是他的人生法则,名如其人,他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现代的知识份子,如果认同佛教的旨趣,有不少人把研习佛教经典看作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身体力行佛陀的思想视为生命艺术的实践。这些不是出家人,他们在世间多半有家庭、事业;也不一定是居士,不一定做早晚课,不一定曾拜在师父的门下或是参加佛教的团体。他们是相当入世的,人数众多,中外皆有。本文谈佛陀教育,即以这群人为对象,所谈的不是制式的教育,而是近乎佛学的普及教育、社会教育、或是终身教育。推动这种佛陀教育的理想,须有三个支撑:其一是需要良好的传播管道,以使得佛教的文物典籍能无障碍的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其二是需要提供…  相似文献   

5.
"三纲五常"一直被视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持续影响的政治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三纲五常"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秦汉之际是其孕育和形成时期,宋元明是其强化、提升和高涨时期,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则表现为持续低迷,这不仅表现在理论研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层面.忽视这一事实,就会对...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12)
因缘、唯识、无相、真如是佛陀为了拔除一切有情的烦恼苦,引导有情得涅槃乐的四个主要法门,即四真谛。这是相对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俗谛而说的。因缘,阐明缘起性空,无自性;无相,破有谈空;唯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佛陀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时的北印度,大约与孔子同时。佛陀教诲说,人生与苦相俱不离。苦则缘于人对物质性的东西的渴爱,因此离苦的惟一方法就是离欲。要离欲,人就得忘身、服务于他人,以及坐禅,最重要的是不怀对世俗之物的眷恋而生活。这样也就能够达到佛教的涅槃理想。  相似文献   

8.
经过20多年的残酷屠杀之后,越南战争临近结束。然而,战争留给人们的,除了那令人震惊的巨大数字:被俘,失踪,死亡,伤残等等之外,再就是,许多生灵的生命在那不堪承受的,延续了数十年之久的战争的重负下,已经曲扭和变形。大约1972年末,一位日本记者曾经作过这样一篇报道:越南人害怕和平(afraid ofpeace)。他的意思是越南人并不是不想要和平,而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和平?”或“和平是什么?”或者说,这和平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战争”,他们肯定知道,而  相似文献   

9.
佛陀的诞生之地究竟在何处,曾经是众说纷纭的话题。鉴于国内学术界不太重视这方面的较为确凿的科学发现,我们在这里介绍一条算是比较确凿的旧的英文消息报导。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佛陀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北印度,大约与孔子同时。佛陀教诲说,人生与(痛)苦相俱不离。苦则缘于人对物质性的东西的渴爱,因此离苦的惟一方法就是离欲。要离欲,人就得忘身、服务于他人,以及坐禅,最重要的还是在生活中不眷恋世俗之物。这样,人也就能达到佛教的涅粱理想。  相似文献   

11.
佛经里常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在佛经里有丰富的论述。佛教重视人间的意义是从它的根本教义出发的。佛教强调只有人才能成佛;其它各类众生虽具足佛性,但只有获得人身才有条件实现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  相似文献   

12.
佛陀的沉默     
《法音》1992,(11)
在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 “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佛陀缄口不答。“那么,可敬的乔达  相似文献   

13.
孙凯 《法音》2013,(2):46-52
释迦牟尼的真实生平是个重要而艰难的课题。一般认为,佛陀的一生分为居家期(0-29岁)、苦行期(29-35岁)和弘法期(35-80岁)三个阶段。原始经藏关于佛陀前半生经历的叙述体现了对印度人来说难得的历史感——他的诞生、成长、出家、苦行、觉悟、初转法轮等事,发生于何时,多可依文推断,并轻易转化成时间上的线形叙述。可惜的是,到了第三阶段,所有文献都突然失去了时间  相似文献   

14.
1620~1723年是天主教在山西合法传入的阶段,山西官方在此阶段对天主教的政策是允许传播,甚或支持利用.1724~1859年间,山西官方将天主教视作邪教加以严禁,但该教禁而不绝,终于在山西扎根立足.1860~1900年间,山西官方对天主教虽然被迫弛禁,但仍极力压抑;这一阶段天主教有外国强力支持,山西社会的诸多问题又为其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该教在山西传播日益广泛、初步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圣地达鲁利(Dhauli),坐落在印度奥利萨邦首府布班里斯瓦南部8公里处。在这片滨临孟加拉湾的宽阔而美丽的平原上,达鲁利山见证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并正以其独特的感悟和不屈的精神祈祷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6.
佛陀示生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唯一愿望,就是化导一切众生,觉悟本具佛性,如法修行,出离三界生死,圆成究竟菩提。但以众生的根机不一,故对机所说的法门也不同。法门虽多,总言之,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仗自力而竖出三界,即佛所说自力断惑证真的通途法门,龙树菩萨称为难行道;一是仗佛力而横超三界,即佛无问自说念佛生西的殊胜法门,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吾人学佛的最终日的,端在出离三界生死,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出离三界  相似文献   

17.
金易明 《佛教文化》2010,(1):102-108
<正> 曾记何时,尚在孩提时代的我,就从同学那里知道了喜玛拉雅山南麓的山国尼泊尔,我的这位同学的父亲,作为中国援建尼泊尔工程队的一员,已在这个山国工作多年。也许是宿命使然,这个遥远山国的国名竟然成为我孩提时代清晰而又持久的记忆。尽管喜玛拉雅山南麓的山国对儿时的我而言,其实是那样的陌生,而佛陀的诞生地蓝毗尼,对我而言更是那样的朦胧模糊……  相似文献   

18.
<正>春夏之交的东南亚,是旱季进入雨季的时节。在那里,时雨时晴,时燥时湿,在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柬埔寨西部重镇暹粒(Siem Reap)市郊,四季长青的参天古木更加显得郁郁苍苍,根深叶茂。  相似文献   

19.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还有它的金刚座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最受崇敬、最神圣的佛教圣地。悉达多王子就是在这里得道才被称佛陀的,然后他才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时,他这样评论说"由于这个地方同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大悟成道,因此,佛陀伽耶可以说是佛教的发源地。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重要和神圣的了。"就哲学和文化史来说,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信仰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阿难尊者出生于刹帝利种姓家族,属于刹帝利王室成员。刹帝利在佛陀时代是最高的种姓。刹帝利种姓的净饭王是悉达多·乔答摩(佛陀)的父亲,甘露饭王是净饭王的兄弟,阿难是甘露饭王的儿子,因此他是佛陀的堂兄弟,与佛陀同日生,都是五月的月圆日出生的。因为亲属们都说:“他的出生带来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