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同系統之間的类比研究是科学史中早已运用的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首先被应用在物理-技术科学領域。由于物理技术接触的問題愈来愈复杂,研究逐步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具体实物的实驗观察就愈困难,类比方法也就愈获得广泛的应用。与类比方法相应,从牛頓确定系統相似的第一判据以后,作为类此研究的理論基础的相似理論,也逐步发展并臻于完善。把类比法推广到生命和物理技术领域之間的想法,可以上溯到笛卡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邏輯問题討論中,出現了一种邏輯先验論、邏輯实証主义、实验邏輯和約定論的杂拌。他們儼然以“先进”思想者自居,公开攻击恩格斯的邏輯观点已經过时,①把邏輯理論中的唯物主义傾向說成是“形而上学”(这是自康德以来的唯心主义者給唯物主义者的名称);并認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只反对邏辑理論中的“形而上学”,而不应当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近代启蒙思想家相反,他把物规定为近代世界的主体,而把人理解为物的客体。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货币章》为基础,通过对"产品→商品→交换价值→货币"这一物的进化过程的分析,以"交换价值成为目的:人的主体地位失坠"、"中介物的独立:货币成为上帝"、"物的世界体系的形成"这样的三部分,重构了物从客体上升为主体,最后在人的世界中获得胜利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无同一性問題的討論,会使得我們对唯物辯証法的实質与核心——对立統一規律的理解,通过討論、通过爭鳴、更为深入广闊,更与实踐相結合。同时我相信,通过这个討論我們对唯物論与唯心論的斗爭也可能有更具体的了解。唯心論和唯物諭的斗爭与同一或相互渗透問題,在1956年冬季所展开的关于中国哲学史問題的討論里,已經初步接触到。当时参加这个討論的有一些同志,特別是我个人,曾经暴露了很多錯誤的想法,走錯了力向,当然通过討論也受了很多帮助,得到了不少教益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問題 人在仰、俯观察时,对象看起来显得小,是生活中的一个熟知現象,但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規律性至今还不清楚。在心理学中,这一問題的研究曾与日月大小錯觉联系在一起。以托勒密(Ptolemy)为代表的古老理論认为,仰视时由于观察者与对象之間的空間是不充滿的,造成了对距离的低估,于是把空中的物体放在视角內的近处来判断,因而显得小。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物”和“关系”的范疇以及它們之間的联系問題,是一个需要从馬克思主义辯証邏輯的立場来加以詳細研究的問題。这个問題在現代科学(現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正經历着革命的变革)中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指出这样一点就够了,即关系范疇是物理学的相对論和現代数学若干部門的邏輯中心。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們要求理解关系范疇而产生了一些專門的邏輯理論:“关系邏  相似文献   

7.
9月7日北京市的部分阿洪和各区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会的代表参观了京郊通州区張家湾人民公社。这次参观,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认識到在党的正确領导下,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已經或正在成立的人民公社(共产主义社会的萌芽),将逐步加速消灭农村和城市之間、工农之間和工农与知識分子之間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1.第一性一第二性区分的哲学解釋关系到(a)物的实在的性质,(b)感觉的认識論,和(c)巴克萊責难这种对比为虛幻的。第一性一第二性区分的科学解釋关系到(a)物的物理性质,(b)原子論史中的主要对比,和(c)二十世紀微观物理学責难这种对比为事实上站不住脚的。 2.第一性一第二性区分在物理学內能在两方面被解釋: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10.
一詹姆士正式地提出徹底經驗論,是在他开始宣传实用主义之后。实用主义就是主观唯心論的一个变种,而徹底經驗論只是用另外一套話来更徹底地宣傳主观唯心論罢了。詹姆士在他的“实用主义”那本書的序言結尾说:“为避免至少一个誤解,讓我說,在我所了解的实用主义,与我新近作为“徹底經驗論”提出的学說之間沒有邏輯的联系。徹底經驗論是独立的。一个人可以完全拒絕接收徹底經驗論而同时还是实用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时代,物以消费的方式呈现为商品。但是,消费所带上前来的东西不仅是作为商品的物,而且是对物的欲求以及对欲求的欲求。物在人的欲求之场中变成了表象。表象意味着摆置在前。表象的摆置在前是向着主体而言的。由于世界成为图像与人成为主体是同一个过程,所以与图像相关联的看成为了主体的基本欲求。在视频技术的时代,看被诉诸镜头和影像。镜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物带上近前同时又推向远处。这就是镜头的辩证法。对更加真实的物的欲求激起了贪得无厌的看和对影像的异化消费。为更加真实的物所付出的代价是人们不再在真实中看到真实。就在更加真实的物向人摆置的同时,人也向着它完完全全地摆置出了人自身。  相似文献   

12.
問題 經济編碼和減少噪音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保証通信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信息論关于編碼問題的研究,为充分利用信道容量和抗干扰提供了理論依据,对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貢献。但是,信息諭的編碼理論仅考虑信源的統計特点,而不考虑信号的意义。这样的編碼虽然适用于机器之間的信息传递和加工,可是如果信息的接收者和加工  相似文献   

13.
哲學研究編輯都: 寄來舒炜光同志的“中國過渡時期的渐進性飛躍”一文,其中有一段對於“矛盾論解說”中的一個地方作了批判,我認為是正確的。去年,我就“矛盾論解說”的某些地方作了修改,只因該書尚未重版,所以那些修改了的處所不能及時向讀者更正。舒炜光同志批判該書的地方,正是我已經修改了的地方。希望把我寄上的《“矛盾论解說”中一個重要的更正》登載出來。  相似文献   

14.
一問題的提出凡是研究人文科学的方法問題的人,都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受自然科学观点的影响,不仅当他試图把在自然科学观点中得到证实的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时是如此,而且当他試图論证人文科学在方法上对自然科学观点具有独立性时,也是如此。在自然科学里,一切情况看起来比較簡单、比較明显,当人們想着手研究人文科学的此較复杂的情况时,必須首先考虑到达一点。在自然科学里,长期以来就已經形成一种可靠的客观的方  相似文献   

15.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16.
正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而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我站在后台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瓦伦斯为悼念梅劳-庞蒂逝世而作的。作者为梅劳-庞蒂吹噓道,“梅劳-庞蒂的思想,和通常发表的恰成对照,绝不合有什么从头开始的暗中摸索,絕不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来和某种先前的理智上的定論作斗爭”。作者认为,虽然胡塞尔在《行为結构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黑格尔在《知觉现象学》中“成为中心”,但是,梅劳-庞蒂不論是对胡塞尔或对黑格尔,“都毫不动搖地保持着自己的立場”。作者詳細地說明了梅劳-庞蒂怎样从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出发,而又离开他們,达到自己的带有經驗主义色彩的主覌唯心主义結局:“整个的存在物都是生根于知觉之中,以知觉当作它的泉源和出发点”。瓦伦斯說,梅劳-庞蒂所談的乃是“一个人性問題,正是这种人性創造了这个唯一可能的世界。人是唯一能够揭示一些东西的存在物,而一切揭示——这个世界只有通过这种揭示才得以出现——乃是来源于我們和事物的实际共存状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梅劳-庞蒂的主覌唯心主义作了許多吹捧和宣揚之后,紧接着就竭力歪曲和攻击馬克思主义哲学。瓦伦斯一方面强調“梅劳-庞蒂和馬克思取得一致的一些論点”,胡說什么“象馬克思一样,梅劳-庞蒂在实在的各个平面上都闡明了并且强調了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发展并确立起来的那些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辯証結构”,认为“人与人之間的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工作之中”,企图以存在主义曲解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瓦伦斯則大力发揮梅劳-庞蒂反对馬克思主义的論点,誣蔑馬克思主义是“荒謬的”,說馬克思指望人民群众自觉地創造自己的历史而达到无阶級的社会“这种希望是会落空的”。  相似文献   

18.
他在本文中主张事物之間有类同性,思維和存在之間也有一种类同性,两者之間有預定的和諧。他围繞着这个論点发揮了若干論点。 1.平常人們所謂真不是全对,就是全非;而在作者看來,真有无限等級,有很大伸縮范围,它可以由最不恰当的描述上升到精确的表象,这个表象的完善程度也无止境。关于真理的定义,平常人认为是各个确言与事物的符合,而作者的所謂真則是概念与事物的符合。各个概念如果探入事物深处,就可揭开面紗,因而可以算为形而上学的。 2.他从这个观点反駁了几派說法:第一,是原子論的說法,它把一把扫帚当作是最后实体集合成的复合体,但是作者认为承认扫帚結构的复杂性和其作用的相对簡易性,那对扫帚的本性和构造更为真实一些。第二,是語言哲学的說法,它认为必然性、可能性、偶然性等都是我們說話方式的单純反映;下面跟着举了若干例子。但是作者认为所謂真正可能的、矛盾的、独立的等范疇都不是純粹形式上的,而是經过深刻的反省才能决定的。語言哲学家忽略了对样想的深刻反省,他們表示中立不倚,不作事实的肯定,不涉及經驗上的事情,那就不承认两个事物可以融合,后事已非前事,等等。 3.說話的方式有肤浅的、抽象的,也有深刻的、具体的,有适合于数学的,也有适合于物理学的、心理学的、价值学的、形而上学的。所以說話方式是有等級的,那就是說,其真实性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应当針对事物的真实把自己的概念加以調正。不过經驗也不能改正我們的不完善的概念,因为这就是拿新形成的概念来改正我們起初的粗糙概念。作者提出亚理士多德所主张的活动的智力和被动的智力,来說明概念的由粗及精,由不完全至完全。因为我們对事物有一个相对含蓄的概念,也有一个明显的概念。我們的明显概念在滿足了含蓄概念的一切要求以后,我們才感觉到自己說明了某种事情,才有了类似于亚理士多德的現实中的理智的一种东西。不过各个个体事物永远不能妥当地陈示出柏拉图式的原型来。我們的世界是由体現于实例中的原型所組成的。 4.作者认为,我們要妥当地认識世界,就应当减少世界止的偶然性,克服不相关联性,我們有任务,給哲学家重新带上必然性的镣銬。不过作者也并不想把偶然性退斥到必然性以內。作者认为人类的各个概念之間的最重要的联系是概然化的联系,是单純概然性的联系,不是严格的必然性的联系。 5.最后作者企图說明他所謂类同性和先天的概然性。就是,凡存在的东西的参差不齐性,应当减少而非增多。他认为这是为"自然"、为"心灵"所立的原則。这个原則超过关于可能性的种种陈述,也超过形式主义。他的先天的概然性原則設定事物多半是由邻近之物产生,由类同事物发生,而不是由辽远的事物产生。他认为,要說每一事物都有某个原因,这个原則是空虛可笑的。 6.这种宇宙論上的类同性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心理生活与物理存在之間的类同性。他认为对象就可能在人們正确表象它們的方式下存在,而下是在誤表它們的方式下存在。这就是思維与存在之間的类同性,也即是它們之間的预定的和谐。甚至世界进程和合理理想之间也有一种类同性。 7.形而上学方法基本是直观的,不过这种直观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系統地捉摸出的。原文排錯字的地方有数处,譯者大胆改正,如有錯誤应由译者負責。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3,(12):48-48
[问]我在教会礼拜时,被教导说不可向一切有形的人或物跪拜,也不可向死者鞠躬,可是农村里我的亲戚中少有人信主,在丧礼时家人要求我向死者鞠躬,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物一直是在人文主义的观照之下,被礼序和理秩所规定的成物。儒家物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物我同源于性,互相涵摄、感通,“我”能知物推物,物是“我”的延展,物与“我”皆具有无限性,人、物各自循性而互相成就。阳明的物论继承儒家的传统,同时在他的良知学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明。一方面,阳明物论充分尊重物的独立性,与心相区别;另一方面,良知被提升为本体,物在良知学的伦序中被重新规定,良知不能理所当然地像性理一样成为万物的本体,形成知体物用,而是在知为意之体、物为意之用的独特结构中,与物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阳明没有最终证成天理和良知为一,他在儒家传统物论和良知本体基础上的物论之间的罅隙也没有弥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