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赢 《天风》2007,(8):33
一月的无锡,空气中迷漫着冬的气息。走进一个引人注目的广场,自然地就看到了一座西式的教堂。红色的砖墙,独立的钟楼,立刻令人感受到了教堂的威严和神圣。虽然这个主日的清晨让人觉得一丝寒冷,但教堂门前“热闹”的景象却让人感受到春的温暖。一眼望去,教堂的门前攒动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有的是到教堂聚会的弟兄姊妹;有的是教堂进行接待侍奉的义工;有的是看到这样一座独树一帜的教堂而走过来观望的“外人”;有的则是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人每年到教堂祈祷的时候,都会对主许愿.一天,教堂门口的一个老婆婆恻这个人:“这么多年,你向主许了很多愿,实现了几个呢?”  相似文献   

3.
教堂建筑应该是信徒奉献给神的艺术杰作,每一个时代基督徒都应奉献出富有时代精神感、处境化的神学思考和有创造想象力的教堂。不少哲学家、美学家都一致认为:建筑是时代精神的焦点。建筑赋予人最自然最直观的视觉效果,要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只要看该时代的建筑便可以得知。教堂建筑也不例  相似文献   

4.
张丽 《天风》2011,(10)
中国社会发展了,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了,但贫穷还没有消除。在城市的街边,在旅游景点的附近,在教堂的门口,我们常常看到躺在或是跪在地上、站在那里手拿破碗向人乞讨的人。社会新闻上常常出现,路边躺着一个看似重病的,旁边一个不断磕头的,向路人求钱治病,结果到了没人的时候就两人起身收工的骗局,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于是,面对每主日都在教堂门口乞讨者的基督徒们,  相似文献   

5.
王恩源 《天风》2002,(4):52-52
今天,教堂音响效果越来越被教会重视,因为它是一种传福音的媒介。50年前,教堂一般都没有扩声设备,那时一个教堂的人数最多上百人。然而,现在教堂信徒人数少则有200—300人,多则超过3000人,如此多的人聚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扩声系统,聚会将难以进行,这就需要教堂建立一个好的音响系统。  相似文献   

6.
渊声 《天风》2010,(4):63-63
<正>问:在充满竞争、压力,生活快节奏、时间不够用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刚信耶稣不久的信徒,觉得每周一次礼拜挺麻烦的,能否几周或几个月礼拜一次呢?耶稣不也说:"拜父的……只要用心灵和诚实"吗?既然敬拜不论时间与空间,为何非要上教堂礼拜呢?请指教!  相似文献   

7.
张丽 《天风》2011,(10):46-47
中国社会发展了,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了,但贫穷还没有消除。在城市的街边,在旅游景点的附近,在教堂的门口,我们常常看到躺在或是跪在地上、站在那里手拿破碗向人乞讨的人。社会新闻上常常出现,路边躺着一个看似重病的,旁边一个不断磕头的,向路人求钱治病,结果到了没人的时候就两人起身收工的骗局,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于是,面对每主日都在...  相似文献   

8.
单渭祥 《天风》2005,(2):40-41
许多人因为从教堂里出来,他的生命焕然一新,犹如平淡无味的"水"变成了香飘万里的"美 酒"!礼拜堂是启发真、善、美的地方,它叫人瞻望永恒的事物,不再斤斤计较身外之物--"我信了就行,何必一定要去做礼拜?" "我们不加入教会,不去做礼拜,不一样可以做基督徒吗?"我们在家庭里祈祷读经,不一样可以吗?"我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礼拜!"教堂里听道没劲!"以上都是一些人不想去礼拜的种种"理由",也许大多数基督徒不会同意这些看法。但作为基督徒,对于礼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确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业成 《天风》2014,(5):6-7
<正>我觉得在信徒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侍奉者,也是我一直不断的追求。至今我还记得儿时第一次跟妈妈去教会的情形。进入教堂,我看见有那么多人在教会(当时聚会人数可能有三千多人),上下几层的教堂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道,下面有那么多人听,牧者实在是"威风  相似文献   

10.
海伦 《天风》1994,(10)
5月6日,我去了科威特一个教堂,非常耳目一新!一路上脑子里出现的全是我对阿拉伯国家教堂形象的猜测。出租车把我们送到教堂门口,眼前是一群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我十分惊诧,这些国家也有人相信耶稣!一到门内,院子里全是做礼拜的,就像上海的一样。熟人见了围个圈子讲讲话,不同肤色,带着不同味道的英语发音。礼拜还未正式开始,很多人还站在外面互相问候,可那个可容纳200多人的礼堂早已满满了。里面放置着立体声扩音设备、电子琴,  相似文献   

11.
在意大利人的生活中,家庭是第一重要的,其次便是教堂,排在第三位的是咖啡馆。据估计,有近95%的意大利人是天主教徒,他们也从没有想过信仰其它的教派。这些人从小在教堂里长大,普遍都受过教堂的教育,并且在教堂里举办婚礼或葬礼。虽然许多的大教堂是艺术的博物馆,然而对于意大利人来说,教堂更像是一个避难所,一个精神上、宗教上,也是身体上的避难所。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贫穷的意大利人走进教堂,打开纸包,取出香肠和面包,在那里进行一次自助午餐还可以见到一些年轻的母亲头上包着头巾和手帕,在教堂里快乐地给孩子喂奶。所以,…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教堂落成。今年不知又有多少新堂正在筹划或已经破土动工。大量修建新堂,是反映福音工作迅速发展的一个侧面,是可喜可贺的好事。建新堂确是一件新事物,很多人过去都没有搞过。即使搞过也是面积不太大的小堂。要建新堂,在规模  相似文献   

13.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寒风呼呼。山西省文水县新立村教堂的头遍钟刚响,人们便陆续进堂祈祷。进堂时,教友们发现堂门口有一纸箱,在纸箱内有一婴儿在哭,取出来时,见是一个不满一月的豁唇男婴。后经多方问讯,无人认领,大家想,这可能是外教人扔了的孩  相似文献   

14.
老人的心愿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老人常年奔波在一条住家与教堂的路上,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老人总是乐此不疲地行走在通往教堂的路上。作为教友,她觉得每天进堂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理由不去进堂。但她的孩子们并不这样想,他们总是以各种理由为名在一步步地疏远着教堂。看着深陷在世俗事务中执迷不悟的孩子们,老人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她也曾劝过他们去进堂,哪怕就在主日天或大瞻礼去进堂,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的艺术天才,不表现于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文学,而表现于建筑及其与建筑有关的艺术。当时的哥特式教堂,如果不能使一个近代人觉得自己的渺小,至少也可以打击他的傲慢,使他不敢对他的中世纪祖先采取鄙视的态度。——约翰·麦茜  相似文献   

16.
杜庆余 《天风》2003,(2):49-49
教堂建筑总给人一种美感,有的教堂建筑高大雄伟,给人一种力量感;有的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节奏感;有的玲珑精细,给人一种遐想感。教堂建筑风格各异,好像凝固的音乐符号。那种哥德式、罗马式、拜占庭式的建筑,好像传统的经典音乐符号凝固在空间;那种后现代主义新潮式样的建筑,好像时尚的跳  相似文献   

17.
王恩源 《天风》2002,(4):52
今天,教堂音响效果越来越被教会重视,因为它是一种传福音的媒介。50年前,教堂一般都没有扩声没备,那时一个教堂的人数景多上百人。然而,现在教堂信徒人数少则有200-300人,多则超过3000人,如此多的人聚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扩声系统,聚会将难以进行,这就需要教堂建立一个好的音响系统。由于全国各地教堂的建筑结构各不相同,一般可以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天风》2009,(5):M0001-M0001
五月的天空,清清淡淡的蓝天上飘着几朵云彩,和风飘荡,吹在人的脸上,让人感到很爽。本期的每月话题与大家讨论的是一个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构建“和谐教堂”,也许不少堂点正在努力争取创建“和谐教堂”呢!  相似文献   

19.
今天上午七点三十分,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门口,一位行色匆匆的教友对身旁的教友说,您还不快进教堂,钟都响了。此时,悠扬悦耳的钟声从教堂内传出。钟声持续了近三分钟,在附近大街小巷回荡着。据悉,这是自一九五八年以来首次恢复打钟仪式。今天是圣母升天日,北京南、北、东三座教堂举行大弥撒,三堂分别在七点三十分、八点钟鸣钟,以示庆贺。  相似文献   

20.
进取心理是指一个人制定和实现目标所进行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实事求是,努力向前,有所作为的精神。进取者讲究争取高效率,但又不忽略整体生活节奏的合理性,善于科学地安排工作、运动、休息和娱乐,而不急躁与疲惫,他们热爱生活、乐于生活。 进取心理具有防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