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伟忠 《天风》2011,(1):54-55
教会是永生神的家,教会同工和牧者是神的管家。教会领袖与同工之间团队侍奉的关系,关乎教会的兴旺和发展。教会要复兴,首先教会领袖和同工们要有清晰的异象和追求。新约所表达的领袖常是以团队出现。比如,耶稣有十二个门徒,保罗与巴拿巴,巴拿巴与马可,保罗与提摩太,马利亚与马大等。现代信徒忙碌的生活使得团队式的领导更显得重要。但地上的教会现状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有的同工在讲台上讲“爱和宽容”,走下讲台,遇见同工却变成“同攻”。  相似文献   

2.
毛丽茹 《天风》2016,(5):34-35
正基督荣耀的身体,来自于信徒内在生命的荣美、外在恩赐功用的相互配搭。那么,教会如何才能有和谐有序的侍奉呢?需要彼此扶助教会的侍奉,只有彼此搀扶,互助互爱,才能扩展神的国度,兴旺主的福音,创建和谐教会。教会领袖既要有生命的异象,也要有属灵的慧眼,能发现人才、善用人才。领袖需要扶助同工、建立同  相似文献   

3.
麦子 《天风》2014,(6):24-25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教会负责人与其他专职同工之间的关系。教会里同工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教会事工的开展,正确处理好教会负责人与其他同工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汪振仁 《天风》2003,(2):50-51
一位在纽约协和神学院获得神学硕士学位的姊妹 一位生前多年担任中国及湖北教会领袖的同工 一位神学院的老院长 一位忠心事主、爱国爱教,奔走前路的牧师  相似文献   

5.
秦小林 《天风》2017,(8):37-38
我所敬重的沈德溶老先生荣归天家了。沈德溶老先生,被上海教会的同工亲切地称呼为"沈老",他是上海基督教闸北堂的一位老信徒,也是上海教会乃至中国教会的一位领袖。作为闸北堂的一名负责同工,我愿与大家一同缅怀我所认识的"沈老"。沈老是一位虔诚的信徒。1994年8月底,我调来闸北堂工作,几乎每个主日都看见沈老来闸北堂参加主日上午第二堂礼拜.  相似文献   

6.
事实证明,一个兴旺的教会,必定有一个(或几个)好的牧养人。好的教牧同工一定能办好教会。一个建得很好的教堂,若是没有好的牧养人,没有讲台的供应,往往是一个荒凉的教会。用信徒自己的话说:“到那干什么,得不到一点啥”。 牧养工作不仅仅是讲台工作,讲台工作也可以说是集体布道,如主耶稣在山上给众人讲八福,彼得传道使几千人归主等。他们还有更多的个人谈道,如主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道。一个好的教牧同工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4,(9):23-23
尊敬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主教、尊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各位嘉宾、主内同工同道们: 今天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在香港各教会团体、教会领袖的大力支持下筹办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这里开幕了。这是内地教会第一次在香港举办展览会,是中国教会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谨代表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感谢香  相似文献   

8.
黄松岩 《天风》2001,(3):27
纵观教会历史,同工之间品格的优劣,往往关系圣工的成败和教会的兴衰,其中负责同工容纳一般同工胸襟的宽窄,负责同工的助手是否安于本位,尤其关键。摩西及其同工的品格可说是教会负责同工与其助手学习的最好榜样。  相似文献   

9.
赵红梅 《天风》2012,(9):7-8
有人说,教会就像一个大家庭。这句话显示出很多层面的含义,其中也暗示了在教会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大家在基督教会大家庭中互称为弟兄姊妹,和睦同居。就当前中国教会处境而言,大多数教会都有老年信徒,甚至在有的教会中,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做好老年信徒的牧养,发挥老年信徒的优势,使教会做出更美的见证,是每个教会领袖及教牧同工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  相似文献   

10.
傅先伟 《天风》2011,(11):6-8
尊敬的各位主内同工,各位朋友:感谢神的恩典,在这秋风送爽、充满收获的季节,我们中美两国的教会领袖相聚在美丽如画的华盛顿,举行旨在互相分享、共同感恩的论坛。在此,我首先要向神祷告,求主赐福中美两国,赐福中美两国人民,赐福中美两国的教会。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中国2300多万弟兄姊妹向各位美国教会领袖,并通过你们向美国弟兄姊妹致以诚挚的主内问候!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需要     
杨显攀 《天风》2006,(17):13
我国教会姊妹的比例大于弟兄,但可惜很多姊妹只愿作一个听道的马利亚,没能作服侍的吕底亚。如今在教会的禾场上,需要更多姊妹兴起与神同工,去开拓各项事工。妇女事工不当只是狭义的各项事工,更当是全教会以积极的态度发挥姊妹的优点,与众人互为肢体兴旺主的道。  相似文献   

12.
张远来 《天风》2014,(10):22-24
带着满腔热血进入教会却屡屡受挫,这可能是不少新同工面对的难题.新同工如何适应老教会?笔者仅就自己的经历作几点探讨.一、改变自己而非改变教会新同工与老教会的张力也许最早是来源于一种心态:太急于改变教会.他们渴望的不是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教会,而是如何改变教会成为他们心目中那模模糊糊的理想化教会的样子.张力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3.
傅先伟 《天风》2010,(9):4-5
今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六十周年。近些时期,各地教会都陆续组织同工举行座谈会、纪念会,畅谈中国基督教六十年来不断推进三自爱国运动所取得的成就,缅怀以吴耀宗先生为代表的基督教爱国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的丰功伟绩,展望中国教会今后的美丽前景。  相似文献   

14.
王恒玉 《天风》2014,(9):42-43
教会同工流失的问题,在农村基层教会尤其突出,且近年来一直处于高发趋势,有增无减。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同工的流失?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愿结合自己的侍奉经历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要注重同工的选择、培养教会的同工、传道人,大多是经过专门学校学习和系统培训后才走上侍奉之路的。在教会不断复兴的今天,造就一批传天国福音的同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邱云 《天风》2013,(12):11-13
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中美两国基督界欢聚一堂,就中美两国教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等议题进行分享与交流,增进了两国教会间的谊。趁会议期间,本刊同工采访了部分美方代表,让他们谈谈对此次论坛的期望和感想,以下是部分访摘要。  相似文献   

16.
正几年前,一位大城市教会荣退的70多岁独身女牧师猝死在自家阳台,直至遗体腐烂渗水至楼下邻居处,众人闻到异味报警后才被发觉……消息传到教会,大家唏嘘不已。有的同工懊恼自责,为啥没有常去探望;有的教友想起多年前女牧师对自己的灵性关顾,深感不舍,更为其这样的离世而心疼。  相似文献   

17.
农村是福音广阔的禾场。办好教会。首先是要办好农村的教会。多年来各地农村教会中大批忠心爱主的同工同道,为治理好神的教会,辛勤奔波、苦苦寻求,得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编辑部的同工早就耳闻江苏省许多地方的教会在省两会的努力并指导下取得了大量治理农村教会的成绩和经验。今年4月,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编辑部的另一位同工穿行苏北大地,到  相似文献   

18.
沈承恩 《天风》2006,(7):2-3
教会里的同工是什么关系?保罗说:是肢体的关系,保罗的这个比喻不是仅指教会内的同工应有的关系,而是指教会内所有的信徒应有的关系。但我们假若仔细看罗马书12章与哥林多前书12章,就会发现,保罗讲这个比喻的落脚点是讲同工的关系。保罗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属灵与否,一直是中国基督徒信仰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关于属灵问题的讨论也长期吸引着教会牧者的眼球。上世纪50年代,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以后,教会领袖、牧者同样将属灵问题的讨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希望借助"神学三人行"这个平台,梳理中国教会关于属灵问题讨论的主要观点,供广大信徒和教牧同工参考。我们首先讨论什么是属灵?或者说属灵的含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许圣义  李新武 《天风》2001,(2):20-22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你能容别人,别人才能容你,这是一个浅显的辩证法.教会负责人是基层教会工作具体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负责人的素质是决定基层教会工作的关键.一个善解人意、知人善任的教会负责人,必然会使教会群体和睦,同工和信徒心情舒畅,教会管理事半功倍;而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负责人,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工和信徒的心理失衡,极易引发教会班子内讧,或者将这种不正常的心态转嫁给信教群众.教会一旦发生些许混乱,教会在社会上的反响不好,教会形象怎能不受影响?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同工和信徒的团契精神失调,天怨神怒,教会管理质量无从谈起,教会管理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