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中美两国基督教领袖聚集在这里,以今日中美基督教会为主题,就教会发展、牧养事工、神学教育、义工培训、社会服务等进行交流,对政教关系、教会在当今社会担当的角色等展开讨论,彼此分享,增进理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我就美国教会朋友关心的有关中国教会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作安 《天风》2011,(11):4-5
今天,中美两国基督教领袖聚集在这里,以“今日中美基督教会”为主题,就教会发展、牧养事工、神学教育、义工培训、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交流,对政教关系、教会在当今社会担当的角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彼此分享,增进理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我就美国教会朋友关心的有关中国教会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金秋时节,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和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对于增进中美教会互信与友谊,探索两国在宗教方面交流与对话的新机制,推动中美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两项活动得到中美相关方面的高度评价。此次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筹措已久,堪称首创,书写了中美基督教交流与对话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9月27日,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论坛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美国葛培理布道会共同举办。这是中美两国基督教会第一次联合举办的高层次论坛。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4,(6):56-56
美国各宗教派别领袖联合发起中东和平计划 美国32位各宗教派别领袖联合发起一项各宗教参与的中东和平行动的计划,分列十二个步骤,希望促成以、巴之间的互让、互信,达成中东和平。该计划提出的十二个紧急步骤中,包括终止暴行、积极施行停火,推动"中东和平路线图"等,希望巴勒斯坦方面采取行动解体暴力组织,希望以色列方面取消未核准的西岸迁徙区、冻结扩展的迁徙区,停建分隔以、巴间的围墙。参与这项行动的32位宗教领袖来自美国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方面包括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卫理公会、联合基督教会、基督会。天主教方面包括全美天主教会主席、华府和巴尔的摩教区的枢机主教。伊斯兰教方面的八位领袖包括美国两大伊斯兰教组织的负责人。犹太教则包括保守的重建拉比协会的领袖。  相似文献   

6.
9月27日,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论坛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美国葛培理布道会共同举办,论坛的主题为今日中美基督教会。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中美两国基督教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理解,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丁·路德是一位对基督教新教教会成形和成长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意义的伟大历史人物。作为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创制性地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教义基础,并为后世建立完全有别于罗马公教的新的教会形态厘清了基本问题。从改教者的最初思考中去认识和理解他的伦理思想之神学理念,有助于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教会里作美好的见证和作有益于教会成长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8.
不忘初心     
正近日,一位在教会侍奉多年的专职同工,神情落寞地对笔者说,不想再继续专职侍奉了,而是想"打鱼去"!问其原因,答案是:"吃得了苦,受不了气!"这位曾在神学院担任灵修组长的青年人,怎么侍奉还不到三年,就因为"忍不下一口气",要挥别他曾经立志摆上的"祭坛"?这令人叹息。当时笔者送给他的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八个字近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而成为热词,据说起始于前些年乔布斯在斯坦福的  相似文献   

9.
教会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以应对挑战,克服目前的一些"乱"的现象。在目前的"两会"模式下,教会可以在人才培养、组织管理、建章立制等方面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04,(1):14-19
历史是过去的记录,也是现实的向导,只有认真地对待历史,才能正确地面向未来。本期,我们约请中国基督教界的三位领袖季剑虹长老、曹圣洁牧师和邓福村牧师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缘起、三自运动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如何温故知新、在新的时空环境下进一步坚持和深化三自等问题进行了笔谈。同时,我们还请到陈一鸣、晏可佳和李向平三位学者,就基督教近代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了客观地评述.相信这一切能带给读者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神学术语里,有“三位一体”的说法,即天主有三位,且同属一体。第一位是圣父(基督教称耶和华),第二位是圣子(耶稣),第三位是圣神(基督教称圣灵)。三位彼此间互有区别,而同时又是共属一性一体,无大无小,无先无后的一个天主而不是三个天主,一个天主有三位而不是一位。  相似文献   

12.
陈孝浪 《天风》2004,(12):37-39
"道"为何要成为"肉身"?其意义与目的何在?"道"与"肉身"又有何关系?道成肉身的启示既维护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又摈弃了许多异端邪说,并丰富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督观--耶稣的神性与人性是互相统一的 "道"显明耶稣具有神性,因为圣经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肉身"显明耶稣具有人性,因为圣经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  相似文献   

13.
张远来 《天风》2005,(5):20-21
中国教会所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具实践意义的神学在处境中的运作,与纯粹的人文科学的神学理论相比,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更强调的是"处境化"的教会的实践操作,即在教会的实际牧养事工中融入合理性的,合社会思潮的神学思想。它不仅注重"思想"体系的建设,还注重于教会意识形态和自身形象与功能的重整和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王芃 《天风》2004,(6):31-33
在二十世纪众多杰出的圣经学者中,斯坦达(Krister Stendahl)教授是比较独特的一位。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曾经担任哈佛大学神学院的新约教授、神学院院长,作为新约学者,他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不仅在学术的圈子里,也在教会的宣讲和实践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他还是瑞典信义宗教会的一位主教。他曾力排众议,以他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决心,改写了瑞典信义宗教会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5.
一、经验当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和经验 (experiences)进行反省时,我们就是在进行一件有意义的事。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寻求一种意义,一种表象之外的深刻含义。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进行反省,这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做白日梦。寻求生活中某些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歇一歇     
李春海 《天风》2004,(11):26-26
纵观今日中国基层教会教牧人员的侍奉,我们发现有些传道人在"工作"与"休息"之间严重失衡。他们每日应接不暇的工作堆成了"山"。忙于讲道、忙于预备讲章、忙于应酬各种类型的会议、忙于探访信徒等等。他们好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机器,在不停地运转着。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三月底至四月初,福建省两会在闽南金井教会举办全省负责同工进修班,先后邀请了本院陈泽民副院长、王艾明牧师、赵志恩牧师围绕神学思想建设专题举办系列讲座,受到教牧同工的欢迎。现刊登参加这次进修班的一位校友的来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邓灵勇 《天风》2011,(12):43-45
教会领袖是教会健康发展、前进的引路人,必须具有影响力,本文试图以三种领袖类型来探讨领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百合 《天风》2009,(3):18-19
从读神学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至今还记得读神学第一年的寒假应邀到一个教堂讲道的情形,当时那间教会的负责人说:"请你来我们教会讲道吧,来帮助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20.
赵康英 《世界宗教研究》2011,(4):106-115,194
尤西比乌斯所著的《教会史》不仅是研究早期基督教和教会发展情况的宝贵史料,也是研究他本人宗教观的重要资料之一。《教会史》反映出尤西比乌斯的宗教观是由几种不同的神学观点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迫害神学"。通过对《教会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迫害神学"在教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征:早期是"异教迫害论";中期是"皇帝迫害论";而晚期则是"上帝惩罚性迫害论"。尤西比乌斯认为,所有的这些迫害其实都是上帝的安排,是上帝伟大计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