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为沈阳圣母圣心修女会举办的这次培训活动,得到省宗教局的重视,我们深受鼓舞。也感谢省宗教局一如既往地对教会和本中心的大力支持。当辽宁教区派出的五位修女和一位平信徒于今年2月到泰国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回国后,每个人都深深感到我国对预防宣传艾滋病知识的重视,以及教会在回应时代讯息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区的社会服务中心、立刻制定了一系列艾滋病预防宣传知识的培训计划;把艾滋病的预防宣传工作放在首位来抓。  相似文献   

2.
有偿献血HIV感染者的情绪障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考察有偿献血HIV感染者的情绪状况,探讨他们面临的艾滋病压力和对感染HIV的认知评价对其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艾滋病压力量表、认知评价量表作为测查工具,测查了185名有偿献血HIV感染者,并收集了人口学资料、症状资料和其它信息。结果:(1)92%的有偿献血HIV感染者有中、重度抑郁障碍,他们的焦虑程度高于神经衰弱者和焦虑症者;(2)艾滋病压力不仅通过认知评价而且会直接对情绪障碍产生影响;(3)认知评价在艾滋病压力和情绪障碍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有偿献血HIV感染者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严重,艾滋病压力和认知评价对情绪障碍的产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荣伟 《天风》2018,(12):48-48
当年我在拍摄《中国基督教30年》纪录片时,曾采访河南某地教会,该教会信徒中艾滋病患者的比例相当高,他们木讷、无助的眼神至今让我无法忘记。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后,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主教》2004,(5):12-12
辽宁省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为沈阳圣母圣心修女会举办的这次培训活动,得到省宗教局的重视,我们深受鼓舞。也感谢省宗教局一如既往地对教会和本中心的大力支持。当辽宁教区派出的五位修女和一位平信徒于今年2月到泰国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回国后,每个人都深深感到我国对预防宣传艾滋病知识的重视。以及教会在回应时代讯息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正原则,防治艾滋病主要伦理原则何以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共有3 400万-4 60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地球上每天都在制造着16 000个新的感染者,即每过1分钟就会有11人刚感染上,而每天又有8000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是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死亡率极高的高危性传染病,我们一般把它界定为"交往性传染病".我国正处在艾滋病真正大流行的前沿,艾滋病感染者估计累计人数为100万,目前存活85万,而我们现在发现的只有4万多例,发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也就是说,95%的传染源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内在的主要原因是感染者的人身权利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侵犯,对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很不公正,所以公正原则应成为防治艾滋病的主要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刘行 《天风》2014,(12):20-21
近年来,圣诞节的影响超出教会,为国人所接受。一些不信基督教的人在圣诞节时走进教堂,一些人在圣诞节期间举行一系列活动,尤其对商家来说,圣诞节更是一个做生意的好机会,他们抓住商机,大搞圣诞节促销活动,把店面装饰布置得花枝招展,摆出圣诞老人和圣诞树,张贴有关圣诞节的字画,甚至打出"顾客是上帝"的广告语;有的酒店、娱乐场所大摆圣诞大餐,大搞圣诞狂欢。这些现象让人欢喜让人忧。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2,(2):64-64
美国加州Westminster Sanctuary Church(圣所堂),将停车场改建成滑板练习场,为年轻人开辟运动场地,也为青年福音事工开启一扇大门。有些人不习惯教会内的定期活动,但滑板场让他们就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圣所堂青年事工在每周四傍晚,邀请年轻人到教会停车场练习滑板,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的流行及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刘康迈  袁建华 《学海》2003,9(5):68-72
本文对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总体情况和今后的感染数量进行了估计 ,对艾滋病影响的社会经济过程进行了分析。目前 ,艾滋病对我国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已经出现。感染者及患者的家庭和个人均遭受经济和精神的巨大压力。由于未来必须增加更多的投入用于艾滋病治疗和开展干预活动 ,对卫生部门和局部地区已构成为明显的经济负担。尽管目前艾滋病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虽然还不十分明显 ,但国外高流行地区的严酷现实告诉我们 ,如不重视艾滋病的预防控制 ,非洲某些高流行国家的悲剧可能在我国重演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2,(9):56-59
早在199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协会就组织西双版纳僧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培训,积极探索宗教界关怀和帮助艾滋(AIDS)病人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公益新模式。近10年来,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以"佛光之家"[1]为平台,通过僧人讲授"五戒"[2]来规范信众行为以预防艾滋,讲授"四无量心"[3]让社会了解并接受AIDS病人和HIV感染者,讲授"四圣谛"[4]、"八正道"[5]、"十二因缘"[6]等佛法让其接受现实并消除对社会的报复心理,讲授禅修"四念处"来稳定其情绪,通过临终关怀让其远离死的恐惧。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0.
论艾滋病人及艾滋病毒感染者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滋病防治条例》,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本着保护人权和预防疾病的需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医疗活动、人身权益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都进行了很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污名由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两部分构成。前者指公众所持有的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后者指艾滋病感染者感知到的来自公众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并由此产生的负面自我认知。测量主要从未感染者和感染者两个层面展开。艾滋病的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广泛存在于个人、家庭、医疗、媒体等诸多领域, 阻碍艾滋病的有效防治并损害社会平等。减少艾滋病污名的干预既需要消除公众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改善社会环境; 也需要感染者自我的心理健康和治疗意愿, 提升生活质量。未来应该从未感染者和感染者的双重视角出发, 对其相互作用机制、测量工具、干预措施及连带污名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防治条例》,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本着保护人权和预防疾病的需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医疗活动、人身权益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都进行了很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西部分人群在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对艾滋病人态度方面的情况调查,了解我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完善我区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体系的途径;我区部分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低不够均衡;我区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收效明显,但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部分人群在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对艾滋病人态度方面的情况调查,了解我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完善我区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体系的途径;我区部分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低不够均衡;我区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收效明显,但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每年夏季,会有一批神学毕业生奔赴禾场,开始服侍人生;每年秋季,会有一批弟兄姊妹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和造就,开始为主所用、学做牧人。神学生是教会的祝福,如何帮助他们走好服侍之路,作为学校和教会,需要他们学些什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同时,他们又有什么期待。在本期访谈录中,让我们倾听神学院教师、教会牧者同工和神学生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09,(7):8-9
教会历史证明,教牧人员在教会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神所重用的器皿,为主的福音摆上了自己,理所当然地受到众肢体的尊重和爱戴。本期约请了几位教牧同工,让他们谈谈教牧人员的家庭与生活,相信这是弟兄姊妹所关心的,希望他们的分享能带出读者的感恩和代祷,也使更多的人能够关心他们的生活,以至让他们能更加专心地事奉上帝。  相似文献   

17.
刘美纯 《天风》2022,(9):24-25
最近我听到一件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的教会按立牧师,需要被按立的人交一定数额的费用,甚至有的教会明码标价.这就像很多年前我听到教会施洗按人头收费一样的不可思议.在教会,当所有事情都与金钱挂钩,不知这到底是侍奉,还是做买卖.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2章17节说:"我们不像许多人,把上帝的道当商品贩卖"(《和合本2010》).保罗说他们"不像许多人"中的"许多人"是指那些假教师和假使徒,他们是搅扰、分裂哥林多教会的人.他们表面上是在为主做工,也是在传道,但是他们的动机只是为自己谋取利益.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处于一种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加之教会自身条件的不足,他们被迫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除中国人加之于他们的蛮夷丑号、规避政府禁令、弥补人手之缺以及跨越语言障碍。与此同时,教会人士认识到书籍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时就势,把书籍作为了归化中国人的手段。此外,传教士的"西儒"身份也让他们走上了笔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崇拜三步曲     
周晓燕 《天风》2004,(8):31-31
崇拜是人类与上帝再次相遇,同时经历并且感谢上帝永流不息的爱之恩典的救赎的过程,藉着耶稣基督为中保,让人在崇拜过程中谦卑地反省自己的有限与软弱,使之重新得着力量,并回应上帝的爱和呼召;而且崇拜不只是一项教会的活动,它更是基督徒的信仰之旅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因为当教会的一切活动都消失的时候,只有崇拜永远存在(启7:9-10/14~15,15:1-4)。让我们步入以静,净,进为主题的崇拜三步曲,一起来品尝崇拜的美好滋味。  相似文献   

20.
包智敏 《天风》2010,(4):60-61
<正>《服侍可以不流泪》定价:15元教会进书可享折扣网上订书www.ccctspmbook.org作为教会的牧者和传道人,一生都在牧养和辅导他人,但是谁来牧养他们?其实他们也需要关怀,他们是一批活在巨大压力之下的人——如果他们没有在圣灵中得安息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