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计文 《天风》2010,(9):1-1
一次,我从医院出来,遇上一位来城打工的初信者。“牧师,你在这里探望吗?”“不,是我自己在求医。”“啊?”她的神色显得很惊讶:“牧师你怎么也会生病?”我或许能理解这位姊妹,也许在她看来,牧师是神的仆人,为神辛苦作工,神自然得格外照顾,怎么会生病呢?可是这位纯朴善良的姊妹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牧师也是人!”是的,“牧师也是人”这个事实常被一些人忘记。  相似文献   

2.
芜沐 《天风》2023,(3):34-36
<正>某天,我与一位对教会颇为了解的朋友闲谈,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教会里的某些牧师,可真不像牧师。”说者无心,但是却一下子刺痛了作为牧师的我。于是我赶紧回答:“人看人,看的是外貌,上帝看的是内心。”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内心的底气是有些不足的。果然,这位朋友立刻又补充了一句:“你说的似乎没错,不应该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但是中国古语不也说‘诚于中,形于外’吗?  相似文献   

3.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4.
郑晓芳 《天风》2023,(5):37-38
<正>一个平静的日子,忽见朋友圈中王天华牧师发文:“亲爱的,你,病倒;怀念你的笑,你的拥抱,你的争吵。”我知道师母身体不好,不久前摔倒入院,如今,王牧师用了“怀念”二字,意味着人已不在了。这位被所有人称为师母的刘念姊妹,才入不惑之年,就静静地离开了。与她接触的点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感触颇深。师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是她生前为主竭力尽忠,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汪维藩 《天风》1994,(5):33-34
去年9月和沈承恩同工访台期间,曾与台湾一些基督徒有过一点接触。 8日星期三下午,承恩同工去看在台北的胞姐,周联华牧师带我去参加了一次“妇女祷告会”。但这不是一般妇女,而是台湾要员的夫人或女儿、儿媳。祷告会是宋美龄早年发起的,至今十余年从未间断,即便适逢春节或12级台风也照常举行。人数并不多,10余人而已。我去后,周牧师让我先讲20分钟,然后回答问题。第一位举手发问的是胡宗南的弟媳,问题是:“听说在大陆的真基督徒要受到迫害,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6.
不记得是哪一位传道人在讲道时提到这样一件事。有兄弟两人吵架,彼此不肯饶恕。牧师得知后,到他们家劝勉兄弟俩要和睦,于是三人一同跪下祷告。老大祷告说:“主啊,今天我不应与兄弟吵架,这都是我的错,求你饶恕我。”牧师对老二说:“现在你应该祷告认错。”不料,老二却回答:“牧师,刚才我哥祷告说,今天吵架都是他的错,那我还有什么错?我不必祷告  相似文献   

7.
刘玉霞 《天风》2002,(1):24-25
去年9月份《天风》转载了香港苏颖睿牧师撰写的“牧师也是人”一文,文中说牧师也是人,也有人性的软弱,希望得到信徒的理解和谅解。而刘玉霞姊妹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苏牧师的文章,可看为未雨绸缪,善意而有益的补充吧。  相似文献   

8.
在陈保全牧师追思礼拜上,四周各堂点的负责弟兄姊妹,济济一堂,追思陈老牧师的事迹,多人作了发言。大家的发言可总结为六个字:欠债、受苦、忍耐。这是陈牧师一生爱主爱人的概括。 “在一个礼拜天的上午,雨雪交加,步行10余里,衣衫淋湿,走进马园教堂,‘哎哟!陈老牧师,风雪这样  相似文献   

9.
汪维藩 《天风》2010,(3):58-59
(四十七)讲说各样的奥秘我初次被圣灵充满并说方言,是在1951年初,杨绍唐牧师带领的灵工团里。杨牧师自己喜欢一个人默想,在鼓楼二条巷一个小院子里,经常来回漫步,轻声哼着赞美诗,  相似文献   

10.
毛颂赞 《天风》2009,(11):26-27
光阴荏苒,转瞬将是陈蓉生老牧师蒙召归天四周年了。在怀念陈老牧师的日子里,我想起圣经所说:“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来13:7)不禁想起陈老牧师坎坷又美好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康得贝 《天风》2001,(11):5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神学”。丁主教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而周联华牧师说:“神学就是学神”我则认为:神学是一门有关神是怎样以及神儿女当怎样的学问。  相似文献   

12.
赵开洁 《天风》2011,(9):20-21
当听说今年只有41岁的孙斌牧师因病回天家……多数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2011年7月2日14时30分,孙斌牧师因肝肺衰竭引发并发症,经抢救无效,走了……尽管我们并不理解,上帝为什么在这个“羊多牧少”的时候,叫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息了他的劳苦”……庄严肃穆的殡仪馆大厅,正中那张和蔼可亲的照片,还是让我们含着眼泪接受了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3.
李栋 《天风》2009,(6):44-45
4月25日至5月2日,应台湾浸信会神学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周联华牧师和台湾浸信会神学院院长蔡瑞益牧师的邀请,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徐晓鸿牧师为团长的中国大陆神学教育代表团一行7人,出席了“海峡两岸基督教神学教育发展论坛”,并在台北、花莲等地参观访问。美丽的宝岛、热情的主人给代表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黄幸平 《天风》2013,(3):48-49
《神学纲要(卷七)》是周联华牧师的新作,他在书中抽丝剥茧地讲解了末世论。从卷一神观、卷二圣子论、卷三圣灵论、卷四人论、卷五救恩论、卷六教会观,到这本卷七末世论,周牧师陆续完成了这个写作“系统工程”,他给自己的工程质量提出三“点”要求:比一般系统神学更“圣经”一点,比一般系统神学更“中国”一点,比一般系统神学更“平易”一点。周牧师把艰深的系统神学写得深入浅出,使西方神学变得很有“中国味”,这样的神学书籍可读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2月11日中午11时台北怀恩堂—— 与周联华牧师相约在台北,很欣悦。他那挺拔伟岸的身躯,敏捷的步履,特别是他那一双握着你有力的大手,让你丝毫不会感到,眼前的周牧师,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和善的双眸,会剔除你所有的杂质。 实际上,周牧师早已超过退休年龄,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位“龟爬斋”当仁不让的斋主拚命劲,他不止一次与人说,他要像20几岁小伙子那样,直至到80岁才“封口”,他身上的那股子执拗劲,使他全身充满活力。 岁月如梭,他著作等身,《如此我信》、《讲道法》、《成长中的痛苦》,译著《救赎的福音》以及《天风》上连载的《荆棘中的玫瑰》……他将思想藉着笔尖泻  相似文献   

16.
黄丹皓 《天风》2008,(22):13-13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一个小女孩站在一所非常狭小的教会门外哭泣,因为教会的人多,她被挤了出来。教会的牧师看见后问她为什么哭,她带着眼泪说:“我今天没法上主日学了!”牧师看着这个衣衫褴褛、仪容也不整洁的小女孩,心中大概了解了个中原因,便拉着她的手,领她进入主日学的课室,好不容易才为她找了个座位,使她与大家一起上课。  相似文献   

17.
加灵 《天风》2017,(9):38-39
主日清早,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正在跟一位弟兄谈话的牧师接起了电话。电话的另一边是一位姊妹,她问:“是某某教会吗?请问你们早上第二堂的讲员是谁?”牧师回复说:“你为什么要问讲员的名字呢?”她说:“因为我特别喜欢你们教会的一位牧师讲道,如果今天是他讲道,我就去你们那里聚会,不然我就在自己的教会聚会。”  相似文献   

18.
常有人写文章叹息自己生不逢时,说“余生也晚”。我1930年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假使我早生100年,我才真惨哩。 当时第一个把基督福音传来中国的牧师马礼逊是英国人,他实际是搞棉花茶叶和鸦片垄  相似文献   

19.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11):45-45
寻找完美 一个愁容满面的老人,快70岁了还没结婚。牧师问:“您有独身的恩赐与呼召吗?”他说:“不,我无时不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并娶她为妻!”“你走过五湖四海,难道就没有遇到一个你认为完美的人吗?”“去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我好一阵激动。”“那你赶快娶她啊!”“噢!可是,她说她要去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使石泽生牧师领悟到,个人、教会的命运与国家的益衰休戚相关,基督徒不能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努力服务社会,“做光做盐”、荣神益人。一、每每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石泽生牧师总是抚今追昔.谆谆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基督徒才能够直起腰杆做人。石泽生牧师1925年出生于一位牧师的家庭。这是个颇为特殊的家庭,作为正白旗满洲的旗人,凭着先辈跟随皇帝南征北战的余荫,不是金枝玉叶的是亲国戚,爷爷在朝廷里得到了一个很是轻松得意的差事:皇室的涛祝官。一年里,爷爷只有一天是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