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随着教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教会的信徒人数增长很快,按照传统的牧养方式,有时就会有信徒感到教会不够温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做好日常牧养工作的同时,更注重牧养的精细化。精细化,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追求更好。教会的牧养方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应固步自封,长久不变。现在教会里的信徒结构多样,不能仅用一种方式去牧养所有的信徒,平时要注意观察,深入思考,要对信徒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分群牧养。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会在世纪之交明确地将神学思想建设提高到教会事工的首位,表明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事实,即指导我们教会管理和信徒牧养的思想已远远地落后于福音传讲和见证的社会现实,更加坦诚地说,在不少地方教会的讲坛供应和教会行政甚至阻碍了正在进行中的上帝的创造和眷顾。从1998年秋季的“济南会议”以来,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关系到中国教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3.
沐恩 《天风》2023,(8):32-33
<正>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教会,特别是山村教会的衰退情况严重。过去几年间,疫情的发生也给山村教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该如何牧养衰退的山村教会?作为一名传道人,笔者在此发出微弱的呼求,希望有人能关注山村教会的危机。一、一个基本信念或许有人认为,农村教会和山村教会衰退是一个大趋势,教会城市化也是一个大趋势,所以不必在山村教会上花费太多心力,但笔者的信念是:“只要有人就该有传道,只要有信徒就该有牧养!”不管信徒是在城市还是在山村,是富裕的地区还是贫穷的地区,福音不能以人数和财物收入来量化。因此,山村也要有传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会在世纪之交明确地将神学思想建设提高到教会事工的首位,表明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事实,即指导我们教会管理和信徒牧养的思想已远远地落后于福音传讲和见证的社会现实,更加坦诚地说,在不少地方教堂的讲坛供应和教会行政甚至阻碍了正在进行中的上帝的创造和眷顾。自1998年秋季的“济南会议”以来,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关系到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5.
任聪 《天风》2016,(8):13-14
正教会的牧养必须顾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信徒,针对他们独特的背景与需要,给予适切的牧养。我们会为教会信徒人数的增长而向上帝感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当信徒人数增长后,教会也会出现牧养工作不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善。在此,笔者将通过三点和大家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6.
翁溯利 《天风》2016,(8):14-15
正教牧人员传给世人的应为真理之"道",授予信徒的当是侍主之"业"。现今有很多教会尤其是基层教会,存在"信徒多,工人少"的牧养窘境;笔者认为现今教会可以借鉴使徒教会的牧养理念,抓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教风的控管使徒时代的教会在犹大地全面发展时,信徒越发增添(参徒5:12-16),教会免不了会有某些不良风气,此时教会的掌  相似文献   

7.
<正>二、农村教会牧养出路初探1.建立农村教会与城市教会的资源互动代购农村优质产品,解决生计和经济问题,帮助农村教会做自养。农村教会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人才流失,信徒流失,教会贫穷,传道人生计无着而造成传道人流失,从而使得教会缺乏管理和牧养,又导致信徒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基于这一现状,帮助农村教会,首先需要解决传道人的生计问题,使他们愿  相似文献   

8.
魏悌香 《天风》2010,(4):10-13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图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圈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0.
陈志华 《天风》2022,(3):13-15
编者按:牧养是教会事工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最终必须落实到教会牧养中去。在后疫情时期,教会牧养如何把握时代处境、找准信徒需求,使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各地教会又有什么经验、成果与大家分享?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同工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罗应富 《天风》2014,(2):10-11
信徒流失,究其本因,在内不在外,是教会内部出现了问题基督教两会或堂点的自身建设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羊多牧人少"这一现象,在中国不少地区普遍存在,对于地处西部的贵州基督教会而言,则更是一个难题。贵州基督教会有信徒40余万人,牧师56位,教师.(副牧师)20位,长老316位。从这些数据来看,平均每1位圣职人员要牧养近1000人——牧养比例严重失衡。信徒流失,究其本因,在内不在外,是教会内部出现了问题——基督教两会或堂点的自身建设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教会在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0,(8)
<正>"全心关怀"是一套教会牧养实用的小组课程,分三个阶段,《一针见血的福音》、《价值观重整之旅》和《新生命·新生活》(待出版)。每一阶段都有组长本和组员本,可供小组查经和讨论,使每一个信徒都能得到有效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一、教会需要被牧养圣经非常清晰地表明:教会是需要被牧养的。保罗认为教会牧养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基督徒在基督里生根建造,牧养他们直至生命、灵性成熟。(参西1:28-29)我个人也是这样在神面前领受的,教会牧养焦点是牧者和羊群建立一种家人一样美好的关系,带领信徒在基督里成长。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3)
正由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需要,各地教会堂点以对信徒身体健康负责任的态度暂停了场所内的聚会活动,减少了因人员聚集而造成的潜在病毒传播风险。线下教会暂停聚会之时,信徒应该怎样做好敬拜?牧者又该如何有效做好牧养?笔者的一些读经和灵修心得,愿与诸位分享。牧养之一:教会牧者多种形式讲道牧养有人把防疫在家的信徒看做是流离无牧的,事实并非如此。教会牧者,应当对受托照管的群羊生  相似文献   

15.
谷期 《天风》1996,(12):24-26
探访工作历来就是教会牧养工作的重点。 事实上,牧养工作乃由真理和爱心两者组成。讲道是真理的牧养。探访是爱心的牧养,缺一不可。 针对各地教会今天普遍缺乏传道人的特点,探访工作除了传道人重视之外,还应发动组织信徒,有条不紊地开展。  相似文献   

16.
岳清华 《天风》2018,(9):16-18
基督教牧养中国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教会牧养是关乎信徒信仰与生活的大事,也是使教会有好的社会见证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会牧养中实践中国化?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同工谈谈对此话题的看法(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  相似文献   

17.
岳清华 《天风》2016,(10):14-15
正教会的牧养工作可以善用网络资源,力求做到多元化的牧养、有效性的牧养。信徒多、工人少是目前中国教会极其普遍的情况,"牧养不力"、"教会供应不足"是大多数教会存在的问题。网络的普及本是好事一桩,却因为被滥用或误用而偏离它本应有的实质和功用。如何善用网络资源以丰富教会供应,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可行。一、通过网络培养义工要改变牧养不力和讲台的供  相似文献   

18.
李华 《天风》2014,(2):11-12
"功夫"好的牧师,教会需要,但是教会更需要的是能够进入信徒生活,并真心实意关心他们的行动和能力的牧师。基督教活动场所的合理布局,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会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缺乏基本的活动场所,或者堂、点布局不合理,就无法真正地团结引导信教,大量信徒流失也就不奇怪了。三、提升教会的牧养能力基督教非常注重讲道,因为"信道是从听道而来"。一个教会是否有凝聚力,能不能吸引人,讲台的牧养能力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今天信徒的结构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信徒思想也越来越活跃。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会对教会的建设和牧养带来一些变化的因素,一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教会的数目会增多;二是城市生活的多元化会向教会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三是为适应这种变化,教会要做研究和尝试。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教会堂点和信徒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比城市教会多,但城市教会则拥有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同工人数多,牧养可做得更充分;经济能力强,可开展更多事工;信徒素质高,可提高教会的整体形氛发展变化快,可形成一种推动教  相似文献   

20.
包智敏 《天风》2012,(7):41-41
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部致力于把好书带给教会。近来,我们着重出版了一批有关教会牧养和管理方面的优秀书籍,是因为看到各地教会在这些方面的薄弱。忙于应付日常工作的教牧同工,需要静下来读一些能够思考教会牧养和发展策略的书籍,借鉴其他教会的经验,使教会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