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蒿志强 《天风》2009,(12):22-23
“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4:4—5)  相似文献   

2.
周公在早找其统治权威的道德基础的过程中,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命题,其中蕴涵教的“天”、“君”、“民”且互动关系,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初思想家的积极努力,及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最终演绎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至现代社会,公益慈善更是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5月17-18日,以“爱心善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益慈善”为主题的2014灵山公益慈善促进大会在江苏无锡灵山召开。  相似文献   

4.
当你欣赏自己身影高大的时候太阳正在你的背后笑你了当你用一个指头指向别人的时候四个指头已经指着你自己了当绿叶笑话那些黄叶的时候明天就会笑话今天的绿叶了当人们赞美刀、斧锋利的时候磨刀石却躲在暗处弯腰笑了当人们赞美高楼大厦的时候脚手架又在新的岗位上默默地与风霜搏斗了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忘记那些暗礁太阴险了当困难把你折磨得最苦恼的时候也就是你即将成功的时候了当你满足众人需要的时候你就能体验到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了“当”头“了”尾歌@杨保成~~  相似文献   

5.
对每个人来说,生与死的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并且随着岁数的增长,对它也会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小时候生活在长江与嘉陵江相汇的山城,每逢天气炎热的时候,班上就有同学忽然不来上课了。过不多久,传来坏消息:他在江里游泳淹死了。那时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的夹竹桃林,我想我的同学是不是会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许他还没有死,另一个世界正在等着他呢。及至稍长,与全国的青年一样,戴着一顶“知识青年”的桂冠,来到了大凉山生活。一  相似文献   

6.
“天将晚的时候” “五饼二鱼”的神迹,四福音里都有记载,可想这事的重要,其中的属灵教训对基督徒实在有实用的价值。 这件事是发生在旷野,时间是“天将晚的时候”(太14:15),“日头快要平西”的时候(路9:12),“天已经晚了”的时候(可6:35){三处说法不一,是因犹太人与罗马人计时不同) “天将晚的时候”,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转机,天一晚,黑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数字中最普通的“4”竟然成了人们最忌讳的符号。车牌号忌讳有“4”;结婚绝对不选带“4”的日子。有些人对“4”的忌讳甚至到了迷信的程度:遇“4”“14”“24”日时而谨慎出门;就餐时“4”号桌绝对不坐;四层带“4”号的楼绝对不买,生怕“4”带来晦气和不吉利。有的人为了得到一个所谓的吉利号“6”和“8”,而不惜花重金。连续号为888的车号被某富商花巨资购买;连续号为6666的手机号,同样有人愿意出高价,而“444”号绝少有人问津。于是南方的某个城市干脆将车号尾数的“4”取消了;一些开发商给楼层编号时,也取消4层和14层…  相似文献   

8.
“河图”、“洛书”之名早在中国先秦有之。《尚书·顾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风鸟不至,河不出图”。《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是对于河图、洛书的解释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及至宋代,方有陈抟授“河图”、“洛书”,中经刘牧、邵雍、周敦颐等人发展,至朱熹集大成,列“河图”、“洛  相似文献   

9.
本义乃为自然森林的“兰若”成为佛寺早期之名,与修行维度的森林意识密切相关,但此类森林意识在印度“精舍”“伽蓝”与中土“寺”“庙”等佛寺名称中,皆出现不同程度疏离。及至中土禅宗以“丛林”作为禅寺别名,则不仅与“兰若”在森林之本义、精修之态度、开放之属性等多方面呈现精神相似的呼应,而且还最终实现中国化的突破——象征森林意识超出修行之生命维度,同时趋向生存、生产与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10.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相似文献   

11.
做任何工作都要把握好“度”,自传也是如此,这个“度”体现于三个“不” 第一,在经文运用上不可只强调一方面的教训。马太福音4章1—11节记载了主耶稣运用经文胜过魔鬼试探的史实:魔鬼趁耶稣饿了的时候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  相似文献   

12.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  相似文献   

13.
论管仲学派健身观点及其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管仲学派对健身(包括养生)问题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学术思想成果。例如,1990年出版的李良松等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就明确立论:“先秦的养生思想首推老、庄。”但是,事实如何呢?比老子大约早2个世纪,比庄子大约早4个世纪的管仲,率老、庄之先已对养生思想及至一般健身问题有过研究。为其不致湮没,今搜集有关资料就此试作评析,谨向识者探询请教。  相似文献   

14.
尝尝主恩     
林辉辉 《天风》2005,(9):9-9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34:8) 不言而喻,主恩的滋昧是何等甘美,何等芬芳, 何等馨香!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无法切身地去体会这些他早已为我们预备的礼物。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沉浸在主恩典中而洋溢着满足的喜乐时,我们内心里总会泛起波波涟漪,但却无法更深一层地去拥有与他们同样喜乐平安的享受,而更觉自己是个局外人。  相似文献   

15.
福柯打着“我控诉”的战斗口号,否定一切善恶与人道主义;宣传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令人生畏的观点;认为人世间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罗盘。围绕“生死爱欲、抒情内核、生命顶点和肉体黑箱”,通过同性恋、施虐/受虐性行为,及至可怖的艾滋病的“极限体验”来认识扑朔迷离的性本性,发现未曾感受过的性快感;向陈旧腐朽的道德观、性爱观挑战;以将传统观念中各种“邪恶的”性行为变得可以接受;推动性意识、性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通过性话语转向性科学。  相似文献   

16.
启蒙精神逆转的理性根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启蒙”与“启蒙精神”的关注与反思一直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可以说 ,兴盛于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的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至上原则 ,不仅使人们从神的监护下摆脱出来 ,而且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主要价值取向。在启蒙运动中 ,存在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即将“人类自由的进步”与“人类理性的进步”等同起来。及至 2 0世纪 ,随着“技术理性”的蓬勃发展与不断扩张 ,哲人们开始了新的追问 :以崇尚理性为惟一准则的启蒙动动 ,在理性已充分发展的当下 ,为什么没有达到其原初的鹄的 ,即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而是走向其反面 ,使人“…  相似文献   

17.
禅宗主张“不上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是,禅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过,历代禅师又都“老婆心切”,“不离文字”,方便说禅,接引学人。于是,禅之实际理地,便又有径可循了。这禅门途径,便是如来禅与祖师禅一线了。我们先来看一段禅宗公案。青原惟信样师上堂:“老借三十年前未参祥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这)…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从现存史料看,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至此峨眉山才成为国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声闻中外。峨眉山之所以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成为天下名山,并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是与道佛二教一千多年间的经营分不开的。它在历史上因是著名的“仙山”,“佛地”,  相似文献   

19.
“游戏三昧”是中国禅思想中一个重要而又不易厘清的概念 ;特别是它与佛教戒律之间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禅的自由观念以及所谓狂禅概念的判释。这一问题在汉语禅学思想的研究中虽略有所涉 ,但问题远远没有说清。关于“游戏” ,席勒说过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 ,第 4 50页 )可见 ,“游戏”不仅是一种嬉戏的活动 ,它与某种严肃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关联。禅宗的游戏具有一般游戏意味的特性 ,而又不能完全从同构型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 ,必须充分关注到禅宗特有的文化脉络和其游戏活…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引子2 0世纪 6 0年代出现的那一场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下简称“核心问题”)的大讨论 ,虽然在 196 3年全国中医学院教材第 2版审修会议上达成所谓认识上的统一———“经过反复讨论 ,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理论是核心。”[1] 但这种出于教材规范之实用目的的“意志”意义上的所谓统一 ,决非意味着“核心问题”在现实中的实际解决 ,70年代到 90年代及至今日 ,中医学术界仍不乏“核心问题”之探究者 ,便是明证。虽然有关探究已不再有6 0年代那样的集中与激烈 ,而是零星散在的 ,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早在 6 0年代便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