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理性的圣门,同时也确定了"在场"的哲学特质。自然,"理性"、"主体性"、"自由"等术语在"现代性"那里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地位。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现代性"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笔者更愿意把"现代性"视为福柯意义上的"一种态度"或者思维方式。诚然,作为在批判意义上出现的"后现代"概念,笔者也把其视为一种与"现代性"对位存在的"另一种态度",即"后现代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后现代性"如何在态度上批判了"现代性"以及两者在"批判"意义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爱需要理性     
计文 《天风》2012,(10):1-1
构思这篇短文时,正遇日本政府上演"购买钓鱼岛"丑剧,从而激起了亿万中华儿女强烈的愤慨。民众"保钓"热情如火如荼,爱国热情猛烈喷发。但就在此时,少数人奉"爱国"之名干起了"打砸抢"行当,做出了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于是,近日报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理性爱国"。"理性"与"爱",似乎难以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3.
恩佑 《天风》2018,(2):46-47
《哥林多前书》12章讨论了属灵的恩赐,这些恩赐有"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信心"、"医病的恩赐"、"医病"、"行异能"、"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保罗一一列出,然而并非包罗所有,他也没有说这里己经罗列了所有的恩赐。  相似文献   

4.
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是两宋时期疑孟派与尊孟派论辩的重要论题。"如其仁"与"假仁以霸"、"君君、臣臣"与"君不君、臣不臣"、"正而不谲"与"谲而不正"是疑孟派与尊孟派争论的焦点。疑孟派站在质疑孟子学说的立场,肯定管仲"如其仁",肯定齐桓公尊王攘夷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及齐桓公"正而不谲";尊孟派则站在尊崇孟子学说的立场,批判了桓管"假仁以霸"、"谲而不正"。桓管的霸业,在疑孟派与尊孟派激辩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逻辑也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推理和论证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一个命题为真的原因或理由。推理关系是一种 "必然地得出" 的关系。墨子提出了四种推理模式:"辟"、"侔"、"援"、"推",而且把 "推" 又分为两种 "止",即归纳"止" 式推论和演绎 "止" 式推论。特别地,墨家提出了 "效" 作为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道"性-"水"性-人性-中国人人格具有内在一致性,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有机体系。在这一有机体系中,作为"道"性的"代言人","水"性成为"道"性与人性及中国人人格间的"中介者"。以"几于道"的"水"为中介,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分析,反观得到了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人性建构及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思维上明"道"并懂得"道"的运行规律,以联系、变化和矛盾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情绪情感上静而不躁,意志品质上柔韧而不强作妄为,行事处世上既超脱一已之私、于物寡欲,又能待人谦退不争,并能从整体上显现出"道"之"自然本真"的根本特性。文末探讨了道家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征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可能的适应情形。  相似文献   

7.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8):34-34
天堂与地狱女儿:"妈妈,我不想和贝尼结婚了,那个人不信有天堂和地狱。"妈妈:"别担心,孩子。只要一结婚,他就会尝到味道了。"女儿:"为什么?"妈妈:"凭你这坏脾气,结婚后他不等于天天生活在地狱中?不过,蜜月会像天堂!"[感悟]如果真能活出"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就好了!  相似文献   

8.
李栋 《天风》2018,(9):32-33
几年前在"基督教中国化"这个问题被提出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现今中国教会是否在中国化上存在问题?怎么做才叫中国化?三自爱国运动进行了6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的深入,在实现了"自治"和"自养"以后,我们又看到了自身讲台宣讲中的问题,即"自传"的滞后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脱节,于是自1998年底又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提出将"三自"落实到"三好"——这些不就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深入吗?连学者都认为:"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张,也就是基督教中国化最现实的神学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就有了"饮食三具":饮具、食具、盛具。这如同当今《现代汉语词典》对"餐具"的解释:"吃饭的用具,如碗、筷、羹匙等。"古往今来,餐具与肴馔相伴,发生了很多故事,书写着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漫谈过年     
计文 《天风》2018,(2):1-1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又到了过年时刻! 过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打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货,然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团圆饭"、"压岁钱"等,所有这些都奔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辞旧迎新。  相似文献   

11.
唐艺 《管子学刊》2009,(4):55-60
在孔子心目中,仁包括了人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仁的集合性,每个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质,所以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关于什么是仁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弟子都能养成美好的道德,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是从"美"的角度理解仁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做到了"美",就达到了"仁"的高度。"仁"的思想体现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中,同样反映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与理论上。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在礼崩乐坏、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孔子利用礼的理性特征和乐的感性特征,达到其社会教化的目的,把"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谭静芝 《天风》2012,(6):56-57
"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欢乐,要发起大声,欢呼歌颂。要用琴歌颂耶和华,用琴和诗歌的声音歌颂他。"(诗98:4-6)约在20年前,华人参与"音乐崇拜"时,会理所当然地以为会众就是旁观者,因为当时的理解,"音乐崇拜"几乎与"音乐会"无异,加上"崇拜"二字只界定了宗教的内容。这亦反映出一般对崇拜的认知仍是"聚会","少数"在台上的领导替"多数"的会众办完便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及其理论渊源,本文将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的"宇宙意识"、"沉思"和"道德指南针"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此在"、"去蔽"和"思"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又有所区别。相似性充分表明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观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不同之处说明,维尔伯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进行了心理学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达尔文(1809—1882)"一生中的主要享受和唯一职业就是科学工作"。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实践使他相信:科学同基督没有任何关系,也未曾有过"什么神的启示";"神创论"是"怪异的理论"、"超自然的东西",是"不能同意"的。因而,他放弃了普通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一、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概念 随着称呼的变化——由唐代的"蕃商胡贾"、五代的"蛮裔商贾"到宋代的"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渐渐完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历程。"在唐代,伊斯兰教多少还有点侨民宗教的性质。而在宋代,伊斯兰教则是中国人的宗教了。"[1]元代,色目人(以穆斯林为主要成分)地位较高。"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7.
林孔华 《天风》2011,(4):18-19
经文:创37:1-20"无梦"的人生空跑一场;"失梦"的人生迷失方向,"有梦"的人生充满希望。约瑟一生围绕着一个"梦"字,是梦"害"了他,也是梦成就了他。在父家做儿子时,他是"做梦的人",因两次做梦招致哥哥们嫉恨,结果被哥哥们出卖沦落异邦;在埃及护卫长波提乏家为奴时,他是"追梦的人",敬畏神不甘堕落,情愿蒙受不白之冤,承受牢狱之苦也不放弃心中的"梦":在监狱为囚犯时,他是"解梦的人",为膳长和酒政解梦的他,  相似文献   

18.
恩惠 《天风》2013,(5):4-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原本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但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坚船利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为此,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相似文献   

19.
吕逸新 《管子学刊》2011,(4):59-63,68
"慎言"是孔子言说的重要原则,《论语》"慎言"意识的产生与"言"的神圣性、权威性,"述而不作"的文化理念及君子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慎言"意识决定着《论语》的言说方式,体现在文体形式上必然有其独特性,并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古代文体的形式规范和古代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徐勇斌 《天风》2012,(10):24-25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过程。"生",人人庆贺;"死",却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以至于当"临终"的一刻到来时,病者与其家属常会慌了手脚,六神无主,不知该做些什么,而往往忽略了"临终"这最重要的一刻。长沙市城南堂弘扬圣经伦理、秉承教会传统,结合中国文化"五福"之一的"善终"对50多位义工进行"临终关怀"培训,让他们用爱心送走离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