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秋时节,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和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对于增进中美教会互信与友谊,探索两国在宗教方面交流与对话的新机制,推动中美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两项活动得到中美相关方面的高度评价。此次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筹措已久,堪称首创,书写了中美基督教交流与对话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9月27日,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论坛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美国葛培理布道会共同举办,论坛的主题为今日中美基督教会。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中美两国基督教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理解,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琪  王冬昀 《天风》2013,(12):8-10
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和准备,以“和好·福音”为主题的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这是中美基督教界第二次、在中国境内首次联合举办的论坛,此次论坛规模更大,形式更为多样,交流更为深入、开放和包容,为中美基督教的友好往来谱写了新的篇章,也对促进中美双边关系积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9月27日,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论坛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美国葛培理布道会共同举办。这是中美两国基督教会第一次联合举办的高层次论坛。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1,(11):F0002-F0002
中国基督教两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美国葛培理布道团共同主办的“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于2011年9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相似文献   

6.
中美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的外交关系,与当时基督教在华的传播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首先向美国政府鼓吹对华建立外交关系的,是美国驻华宣教士伯驾。为发展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打破清政府的传教禁令,伯驾不仅积极说服美国政府开展对华外交,并亲自参与有关外交活动,促成了美国最初的对华条约外交关系。此后,由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培养的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以培养洋务运动急需的现代化人才为由,极力劝说清朝政府派使团赴美。同时,他还以其外交实践,最终促使清政府任命驻美外交公使,形成中美早期的双边外交关系。可见,基督教传播之直接动因与其传播影响的间接效应,对于中美早期外交关系的建立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作安 《天风》2011,(11):4-5
今天,中美两国基督教领袖聚集在这里,以“今日中美基督教会”为主题,就教会发展、牧养事工、神学教育、义工培训、社会服务等领域进行交流,对政教关系、教会在当今社会担当的角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彼此分享,增进理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我就美国教会朋友关心的有关中国教会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今天,中美两国基督教领袖聚集在这里,以今日中美基督教会为主题,就教会发展、牧养事工、神学教育、义工培训、社会服务等进行交流,对政教关系、教会在当今社会担当的角色等展开讨论,彼此分享,增进理解,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我就美国教会朋友关心的有关中国教会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9.
邱云 《天风》2013,(12):11-13
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中美两国基督界欢聚一堂,就中美两国教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等议题进行分享与交流,增进了两国教会间的谊。趁会议期间,本刊同工采访了部分美方代表,让他们谈谈对此次论坛的期望和感想,以下是部分访摘要。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02,(9)
邓福村牧师率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参加中美华人事工分享会2002年2月17日-3月3日,应美国基督教人士交流中心的邀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邓福村牧师率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11人,前往美国出席在洛杉矶举行的中美华人教会事工分享会。同时,代表团一行还走访了纽约、费城、旧金山、圣地亚哥等地的教会和神学院校。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6,(11)
正中国基督教两会代表团访问美国主流教会本刊讯(记者房赢报道)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率领中国基督教两会代表团一行8人,于2016年9月18日下午抵达美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正式友好访问。通过交流两国教会最新的发展信息,促进了中美两国教会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详见内文)。《天风》特约撰稿人、中国基督教网站通讯员写作培训班在沪举办  相似文献   

12.
富勒神学院是美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院校,并以倡导宗教多元化及其学术成就闻名遐迩。毛院长是中国基督教两会和中国国家宗教局的老朋友,感谢毛院长和富勒神学院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在美丽的富勒校园与各位相聚,交流分享中美两国有关宗教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2006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应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的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派遣我们赴美国访问。此行是继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之后,两个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访问期  相似文献   

14.
徐以骅 《天风》2014,(9):15-17
<正>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统计数据的缺乏或不确切。与传教时代以注重保存历史文献资料而著称的传教士和差会不同,关于当前中国基督教权威统计数据的缺乏以及对之解读的分歧之大,足以引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然而,正因为后传教时代的中美宗教互动,尤其是在宗教民调领域的合作,中美或中外之间的"方法论差距"和"信徒人数差距"正在明显缩小。据目前中外学界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7,(4)
<正>中国基督教代表团赴美交流访问(本刊讯计文供稿)应美国基督教人士交流协会(CLE)的邀请,以傅先伟长老为团长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共12人,于2017年2月13日至20日,先后在奥兰多、洛杉矶举办"中国教会事工"分享交流会。此次交流是与CLE相隔十年后再度合作举办的交流活动,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加深了中美两国教会之间的了解与互信。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无神论》2006,(5):64-64
2006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应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的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组织代表团赴美国访问。此行是继2004年8月“第一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之后,两个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者宗教对话研讨会”。访问期间,中美学者先后在费城ACE会议中心、波士顿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宗教在中美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学者还在加州基督学院举办了“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报告会,并考察了纽约、费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硅谷等地的社会风俗和宗教文化。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中美学者有42位,提交论文36篇。多数学者在会议上发表演讲,畅…  相似文献   

17.
单渭祥 《天风》2011,(12):I0002-I0002
今年9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上,有两位国内知名大学教授应邀参加,他们的活跃身影和充满睿智的发言给与会的中美两国教会领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位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另一位是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徐以骅教授。趁徐教授在上海联络的便利,本刊主编单渭祥牧师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无神论》2006,(5):F0002-F0002
2006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应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的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组织代表团赴美国访问。中美学者先后在费城ACE会议中心、波士顿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纽约、费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硅谷等地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金蔚 《天风》2011,(12):6-7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紧迫、具有现实及深远意义的时代命题。这个命题使我们联想到的一个词组就是"文化软实力"。国庆期间,我有幸随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前往美国参加"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并顺访美国教会,其间对美国社会观察所得的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持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