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悌香 《天风》2011,(10):48-48
小时候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财主有几个金元宝,天天担心被人偷,总是换地方藏。藏在柜子里怕夜晚被贼偷走,埋在地下怕家里的佣人发现挖走,搁在屋顶怕被大风刮走。就这样,财主整天悬着颗心,财宝放在哪里都不安心,日夜牵挂着金元宝的藏处,屹不下睡不着,最后郁郁而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财宝在哪里,心就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积蓄     
伏永红 《天风》2006,(16):2-3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经文:太6:19-21马太福音中主耶稣在论天上的财宝时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  相似文献   

3.
孙长征 《天风》2007,(11):18-19
耶稣的话中向我们指出了一个天国银行,天国的银行里储存的不是世上的财宝,而是每一个人在世上所行出的爱,因着上帝爱的感动所产生的每一件善行。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6:19—21)耶稣的话中向我们指  相似文献   

4.
蚊蚋     
自然界中有许多难得明白的东西,比如象怕鼠,鼠怕猫,猫怕狗等奇特现象,即便自称为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却最怕小小的蚊子叮咬。最让人可气的是,蚊子能让你抽自己的嘴巴,这可能是蚊子最为得意的地方。当然也有可笑的,那是我的布依民族有一则《打蚊子》的故事:即仆人为打财主耳光以解平日挨骂受罚之气,一日,在财主高兴会客之时,仆人当众狠很抽了财主一个耳光后,迅速将早已准备好的死蚊子放在手心,以此证明自己的忠心,赢得了大家的赞扬,财主本人也当众承认仆人好心。经上提到的蚊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咬人的蚊子,也就是埃及人遭受的十大灾难中的第…  相似文献   

5.
神不偏待人     
李雪菲 《天风》2002,(5):50-50
过去常常想到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天生下来就出生在富裕的国度家庭,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有人就生在穷乡僻壤,过我们看来受苦的日子? 这久久盘旋在脑际的疑难问题,现今终于有了答案。现实生活又一次验证了神不偏待人这一真理。同时想起圣经记载的拉撒路一个乞丐和财主的故事:“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  相似文献   

6.
陈志华 《天风》2013,(10):53-53
一位少年财主,潜心寻道,实在难得可贵,"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参可10:21)。但面对耶稣叫他"变卖家产分给穷人,积财宝在天上"的要求时,他却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走了。面对此情此景,耶稣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参可10:24-25.)读罢此言,我们也会像门徒一样发出相同的疑问:"这样,谁能得救呢?"到底如何理解骆驼穿过针眼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4,(2):42-43
《马可福音》1 0章记载,"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急切地问:"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此人从小遵守律法,但耶稣认为他并不能"承受永生",所以向他指出:"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望着少年财主渐渐远去的背影,耶稣感慨道:"小子,  相似文献   

8.
古代作战讲究招数、枪法,口头、书面的语言应变也是一样,需要认清对象,洞察情势,讲究技法,相机措词,方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且看:演绎与淘汰妙理覃思。有位在王老爷家当家庭教师的高先生,常讲起“子罕不纳宝”的故事:有人送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给子罕,子罕说:“你把宝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我们还是各人保存自己的宝吧!”送礼者只好作罢。老爷心想高先生老讲这个故事,好像很清高,难道他就不爱财宝?于是对高先生说“桌子上一边是财宝,一边是道德,你挑哪一样?”高先生毫不迟疑地挑选了财宝。老爷揶揄道:“你看,一动…  相似文献   

9.
晓望 《天风》2011,(7):36-36
<正>合一可以挑战不公义与暴力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世基联)总干事Rev.DrOlav Fykse Tveit近期出席德国一个基督徒会议时表示:财富及财产原是协助我们活出上帝对我们的呼召。德国的Kirchentag每两年举行大型的基督徒聚会,平均约有超过10万名基督徒出席,他们为着共同的崇拜、庆典、讨论、重新立志及更新而聚首一堂,今年出席聚会的会众更超过12万人。本次聚会主题经文选自《马太福音》6章21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Tveit博士就主题经文发表讲话:"经文的信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4,(2)
<正>《马可福音》1 0章记载,"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跑来,跪在他面前",急切地问:"良善的夫子,我当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此人从小遵守律法,但耶稣认为他并不能"承受永生",所以向他指出:"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望着少年财主渐渐远去的背影,耶稣感慨道:"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是何等地  相似文献   

11.
心中之羊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让我空虚贫穷的日 子变得充实而富有。 有一个人经常向人们抱怨自己居住条件 太差。朋友劝他去向一位智者请教。 "你为什么不养一头羊呢?"智者听完他 的诉苦,这样建议道。 "什么?养羊?在哪里养?就这样我们已拥 挤不堪了!"他叫道。 "如果你想要生活得好,就按我说的试 一试吧!" "嗯,那好吧,让我试试看。" 于是他照智者说的去做了。没过几天, 他与朋友相遇了。 他一见朋友就开始嚷:"这位智者给我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美国密苏里州的大街上,行人散淡,有人手拿书本坐在街边的木凳上翻看着。这个时候,14岁的马克·吐温,因为无所事事,也来到这个大街上闲逛。他漫不经心地走着,他突然发现路边一个人正在翻看的书中掉下了一张纸。他以为,也许是一张银行存折,也许是一张现金借据,或者是一张财宝藏图。总之,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恩赐,马克·吐温发财的机会来了。他快步上前捡起那张纸片仔细看。不是他想象的发财机会,那是一张记载着一个叫约翰的人离奇的传记故事。  相似文献   

13.
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变卖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旦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玛十三,44-66) 宝藏及珍珠虽是两个不同的比喻,但由於它们都象征天国之可贵,不知者弃之,知之者藏之。因此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讨论。 对各地都是银行的现代人来说,把宝藏埋在地下,简直不可思议。但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看来,这可能是保存金银的唯一法门。塔冷通比喻中那个懒仆,之所以被主人责备,正因为他怕金币被偷,因此只好埋在土中。我们…  相似文献   

14.
看轻自己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英若诚小时候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口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柜子中,  相似文献   

15.
小品三则     
解答当人类最初出现在这星球上时,一群神聚在一起,决定玩个游戏。“我们将人生的秘密藏起来。”一个神建议道。“好主意。”另一个神赞成。“但我们要把它藏在哪里?”“就放在世界最高的山顶上好了。”一神提议道。“不”,另一个反对。“人类会更努力的爬上山来。”“那么将它放在海底如何?”“不。他们会发明潜水艇。”众神一个个陷入沉思,试着找出藏秘密的最好地点,最后,终于让其中之一想出一个好主意了。“我知道了,”他大叫着,“我们将它藏在每个人心中──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去那里找。”当我们在外在世界寻求内在灵魂的解答,就…  相似文献   

16.
追求良善     
沈承恩 《天风》2006,(15):2-3
一个少年财主向耶稣提出了一个“良善”的问题。这少年财主虽然离开了主耶稣,与永生无缘,他还是有一些耶稣看为可爱之处。第一,他谦卑,不耻下问。耶稣在当时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穷教师,而他是财主,是一个官,又年轻,但他能够在大庭广众面前向耶稣跪下问永生之道。第二,他追求,他已经相当努  相似文献   

17.
《大毗婆沙论》记载律藏有三种不犯,即苦痛、心狂乱、最初犯罪者不犯。但是现存律藏中却为四种不犯,即狂者、乱心、苦痛者、最初犯罪者不犯,与《大毗婆沙论》引用的律藏之间存在矛盾。本文首先考察《大毗婆沙论》中与心狂乱相关的梵语,并调查这些梵语词在《阿含经》、律藏、阿毗达摩论书中对应的译语,及在注释书中的解释,发现这一矛盾可能是由于k?iptacitta译语的变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有一回,耶稣在教导门徒免除一切贪心的时候,设了这样一个譬喻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  相似文献   

19.
段雨函 《法音》2023,(12):56-61
<正>《楞严经》被称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1],是影响中国佛教极深的一部经典。《楞严经》被圆瑛法师归纳为“指心示定”。其中,心即如来藏心,表明如来藏思想是《楞严经》的核心主旨。相比于《起信论》,《楞严经》的一大特色是更应机地展开如来藏与诸法的关系,标志着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圆瑛法师(1878-1953)自24岁学《楞严经》,  相似文献   

20.
周贵华 《法音》2004,(10):5-16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如来藏思想可以追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的“心解脱”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解脱是中心论题。而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贪瞋痴之烦恼。由于心与烦恼紧密相关,认为断除烦恼应从心上着眼。结果,自然将解脱问题与心联系起来。在《阿含经》中成立最早的《杂阿含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