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3):1-1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吕祖心经》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老君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相似文献   

2.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高道、医药学家、养生家,对道教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在医药史上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孙思邈一生精研道教医药养生学,以享寿142岁的高龄为后人所景仰。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摄生论》、《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千金要方  相似文献   

3.
郭刚 《周易研究》2012,(6):89-93
在继承传统中医思想基础上,同时深受《周易》养生理念的影响,孙思邈创造性地育成出以养性为核心的养生之道。养性包含"性自为善"的养德和"啬神"的养神两个方面,内涵着精神内守、神形合一,是汲取了《周易》的"成性"、修德得以"兼善天下"以及《内经》养德宁性的修身原则等思想,成为养性的精神层面上的根本要求。同时,"资于食"、"俭约"的饮食之理、"导气之道"的导引术以及生活简朴、毋为物累等思想,与《周易》和《内经》的"需于酒食"、"安节"、"甘节"、"节以制度"和"一阖一辟""呼吸精气"、"纳气"等也是一脉相承的,成为"养性"的养生之道物质层面上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总之,孙思邈"养性"养生之道中的养性和养形,不仅含蕴着养生实践路向(养性、养神、养形)和价值取向(长生久视之道),而且揭示了医易相合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4.
唾液,又称琼浆、玉液、甘露、金律,俗称口水。吞咽此“华池之水”具有“玉液还丹”及“炼津化精”之功,另有“祛病延年”之效。此法,乃道家修炼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黄庭经外景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寿。”陶弘景在《养性延年录》中云:“唾不咽,则海不润,海不润则律液乏,是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孙思邈在《养生铭》中也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灵根,是指口腔中的唾液泉,既腮腺、舌下腺及颌下腺,一般人每天可产唾液1000毫升以上。常吞此津不但可调治百病,帮助消化,而且还可美容驻颜。《黄庭经》曰:“口为…  相似文献   

5.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将“养性”与“延命”对举,在辑录前人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人因其“生”而最为天下贵,人必须善养其“生”;养“生”既要养“性”,又要延“命”,二者不可偏废;养“性”就是涵养和丰富精神生命,延“命”就是保全和延长肉体生命;养“性”与延“命”统一于养“生”实践。作为精神生命的“性”与作为肉体生命的“命”统一于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生”。正因“性”“命”相即不离,故须“性”“命”双修共养。  相似文献   

6.
世俗以穷达进退皆本夫命,谓命之穷者,虽竭蹶求进而亦穷;命之达者,虽远逝深藏而亦不能退。此星翁术士之常谈,非君子所尚也。君子则以义处命,而不倚命以害义,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吾不畏命也。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吾岂谓命哉?彼沦胥富贵利达之境而不能出者,则往往托命以自诬,宜乎接武祸机而卒不能悟,悲夫!(《牧民忠告》)这是元代名士张养浩《牧民忠告》中的一段话,其中“星翁术士“,指以星象占验吉凶、巫祝尼媪占卜通鬼神之人;“穷达“,指困厄与显达;“进退“,指入仕与辞官。依“星翁术士“所说,人生的穷困与显赫、就仕与去官,本由命中  相似文献   

7.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8.
<正>《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其"恶杀好生"、"敬天法地"、"万物各自有宜"、"和谐共生"的思想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恶杀好生《太平经》把生喻为天地之德,把道德与天地相配,旨在说明道兴则万物生。"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夫道兴者主生,万物  相似文献   

9.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6):1-1
彭祖曰: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天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养性延命录》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五禽之戏"的语言逻辑分析、对历史文献中的华佗"五禽之戏"练法剖析、对诗词中的五禽戏信息释析,指出历来把五禽戏视为导引术是值得商榷的,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的五禽戏并非华佗"五禽之戏"的本来面目。华佗"五禽之戏"的实质应是融技击、疗疾和养生于一体,其推进了导引术与技击潜在的结合之势,对后世拳术的兴盛和繁荣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著名的导引养生操五禽戏,不仅有东汉末年出现的"华佗五禽戏"(或称作"古本五禽戏"),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一种"新五禽戏"(或称作"明本五禽戏")。华佗五禽戏最先由东晋张湛等人编撰的《养生要集》收载,其后南朝的陶弘景将《养生要集》摘编为《养性延命录》,华佗五禽戏也随之转存其中。由于《养生要集》的亡佚,《养性延命录》本的五禽戏便成为迄今所见华佗五禽戏的最早版本。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还曾一度被道书《太上老君养生诀》载录并神化过。明代的新五禽戏最早见于《卫生真诀》,而非《万寿仙书》,之后又演化出《赤凤髓》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版本。华佗五禽戏与新五禽戏之间以及新五禽戏的三个版本之间在功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孙思边(581-682),唐代著名道教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老庄百家之学,精医学及阴阳、推步,兼好佛家。长期隐居终南山(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物多公里处。周至县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是关中著名的道教圣地,老子当年西游入函谷关,曾应关令尹喜之请,在此开坛讲经,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修道著述,并以医术济世救人。孙思迫不慕名位,屡辞唐王朝的招聘。孙思边著作颇丰,撰有《老子》和《庄子》注、《摄生真录》、《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要方》《收入…  相似文献   

13.
祥瑞,传统史籍中又称之为“符瑞”、“瑞应”、“嘉瑞”、“福应”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五《诈伪律》引陆贾语称:“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又云:“祥谓体征。”皆指呈现吉祥的征兆。祥瑞大体包括天地之瑞、动植物之瑞、器物之瑞、矿物之瑞等。史籍中集中记载祥瑞现象的,正史有《宋书·符瑞志》、《南齐书·祥瑞志》,汇集各类体征,至《魏书》则有《灵征志》,灾祥俱载,以告祸福。此外则多录于《五行志》,至唐亦如此。然而,最为详尽的记载当属《大唐六典》卷四“礼部郎中员外郎”条。成书于开元二十六…  相似文献   

14.
《史记·管晏列传》载有这样一段记述。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相似文献   

15.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16.
甲、《抱朴子内篇》部分一、论养生之道:1.《勤求》: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2.《黄白》: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3.《塞难》:夫养性者,道之馀也。礼乐者,儒之末也。4.《对俗》:《仙经》曰,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此皆至道要言也。  相似文献   

17.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所载四恶爻爻象,当来源于四方卦象。而卦祟之形成,则是卦象与恶爻爻象结合所致。至若《周易》中半象之例,亦是产生于三画卦象流行之后。学者或据《筮法》及《周易》而论定卦象经由爻象、半象而来,则论据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19.
医不嫉害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既妨碍医药事业的发展,又不利于医家个人医术的提高,是医学界的一大忌。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中告诫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嘘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玄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面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孙氏又在《论治病略例》中愤慨地说:古来医生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研究》1992年第四期房德邻先生在《儒家色彩的乌托邦和孔教的启示录》一文中,引用《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时解释说:“‘均无贫’。就是说不担心物质生产乏匮而担心不能平均分配,只要平均分配,就无所谓乏匮了。”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注:“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乎。优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此注虽系伪托孔安国之名所作,但其内容则是完全正确的。“寡”是指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