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敦煌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奉献与创造精神。敦煌历史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古代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晶,让敦煌成为世界文明中心之一的象征。敦煌历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即包容精神,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中华民族傲然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封建社会最盛期,敢于直面自己的短处,向世人暴露自己的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祖宗们留给我们最深刻、最有益的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敦煌道教试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敦煌遗书中有关敦煌道教的文书,评述了唐代敦煌道教活动情况。全文分敦煌道教文书分类、敦煌道教的活动和敦煌道教之特点三部分,指出它既带有唐代道教的普遍性,又具有地域方面的特殊性,进而能在敦煌这一佛教兴盛之地得以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敦煌歌辞中的孝道观一样,敦煌变文中的孝道观显示了不同于官方孝道观的历史存在。这种创作于下层士人或民众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孝道观,既有对官方孝道观的因应,也有自己的别样特色。敦煌变文孝道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通俗性、世俗性、地域性,并带有三教融合的内容。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共同构建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孝道观。基于历史知识、调动一切宣扬形式、展示多样表现手法的敦煌变文孝道观,构成了中国伦理教化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汉唐以来,敦煌一直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历史上的敦煌形成了戌兵征战的军事要隘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当时,丝路上的使者、胡商们云集敦煌,由敦煌入关出塞。这样,敦煌不仅沟通了中原王朝与南亚、中亚、西亚的交通,而且波斯和古天竺等地的宗教也由敦煌而传入内地。今天,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和东西交通窗口的敦煌,那时自然也是外  相似文献   

5.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曾经有四次,敦煌就占了两次,而且是前两次,这对中国文化史和宗教史研究而言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正是通过敦煌景教文献,后人才得以窥见中国早期基督教的基本经典与面貌。本文主要通过敦煌景教文献文物的发现,探讨其对丝绸之路宗教研究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敦煌石窟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其绘画风格表现在:佛教为实现人间创造了一个理想天国——净土极乐世界。敦煌伎乐天和敦煌飞天一样,从敦煌石窟建始出现,到敦煌石窟停建的消失,历经了10个朝代,有了1000余年。经变画的绘画构图大体相似,是净土极乐世界的全景描绘。敦煌藻井图案,历世不衰,凡开洞窟,必有藻井。敦煌是个巨型的绘画美术宝库,即使是佛教内容,所使用的也是绘画美术语言,所以唯从绘画语言上方能解意。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遗址,很少像敦煌这样聚集着大批热爱艺术的画家。  相似文献   

7.
米文靖 《法音》2022,(4):28-38
<正>一、敦煌祈赛风俗产生的历史渊源《全敦煌诗》收录并校补近两万首诗歌,其广泛的内容涉猎了敦煌学、宗教学、文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为研究敦煌地区[1]的风土人情再添佐证。其中约二百首有关祈赛风俗的记载,是进一步研究敦煌历史变迁及民族融合的重要材料。风俗自古有之,《黄帝内经·师传》篇岐伯以“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  相似文献   

8.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已经走过上百年的历程。百年来,在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在中古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但是,与敦煌学的其它领域相比,敦煌佛教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由于敦煌遗书原为佛教寺院遗存,佛教文献占据敦煌遗书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佛教研究在敦煌学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敦煌佛教研究的滞后,已经大大影响了敦煌学整体的发展步伐。在多次国际、国内敦煌学研讨会上,都有学者呼吁要加强敦煌佛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常老书鸿仙逝,享年90岁。 告别之际,瞰其生平,简而又简地述之:艺术家、学者、共产党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个理事,那个顾问,法国美术家协会超选会员,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等等等等,书鸿求索于敦煌而辉煌,古语敦煌即辉煌也,敦煌是佛教圣地,常老之大归,宜用佛家语: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是什么 ?应该说关心这一话题的人越来越多 ,但在考古学界以外真正能对考古学有所了解的人却极为有限。由于学科的封闭、独有的操作手段和研究方法的限制 ,考古学长期将大众拒之门外。但令人欣喜的是 ,这种局面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近年来考古日益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许多考古学界的学者都开始意识到大众的认知是未来考古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让考古学放下学术的架子 ,走近大众 ,是大势所趋 ,也是当代学人的责任。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意识 ,齐鲁书社于近期隆重推出了《走近考古》系列丛书 (共五册 )。它着力建构考古学的立体框架 ,全…  相似文献   

11.
在唐宋敦煌宗教史的既有研究中,对苯教始终付诸阙如,然敦煌藏文本佛教疑伪经、苯教仪轨书、占卜书、医书等相关资料显示,苯教教团不仅曾经流寓敦煌,而且在经受敦煌佛教界竭力排挤的境况下,仍广泛地从事丧葬祭祀、占卜禳厌、驱鬼疗疾等宗教社会活动,并在特定时期扮演着敦煌吐蕃族群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同时在宗教仪轨、民俗信仰等领域对敦煌佛教和社会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敦煌区域史中不应忽视的宗教力量。  相似文献   

12.
敦煌儒家文献以写本为主,不仅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还具有浓郁的敦煌地域特色。但是,敦煌儒家文献作为一个整体类别一直被学界忽视。为了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敦煌儒家文献可分为经典、历史、蒙训和杂著四大类。  相似文献   

13.
敦煌壁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从商周、春秋一直到民国,有"墙上博物馆"之称。鉴于敦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被代表性,拟有所侧重地研究两个方面:一是敦煌壁画所展现的佛学文化,对佛学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敦煌佛像画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佛像画的绘画技巧和造型变化;二是敦煌壁画的装饰图案文化,集中在对人物妆容和植物纹样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在泼墨与泼彩上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创作的仕女图作品自成一体,特别是当他从敦煌临摹学习壁画回来以后的仕女画作品更是产生了质的变化,令人惊叹不绝。文章对张大千敦煌壁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为张大千相关艺术理论与实践创作研究者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5.
敦煌西云观     
敦煌,作为一个佛教文化胜地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历史上众教林立的敦煌,道教也占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且留下了西云观——这座辉煌的道教宫观。 西云观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相传很久以前,王母曾居三危,乘青鸟往来于瑶池之间,因而东来紫气,西呈祥云,登古城而晚眺,见霞光辉于垣西。当地群众集资修观于斯,故誉名“西云观”(又名“栖云观”)。敦煌西云观与三危山的王母楼、老君堂遥相对峙,和月牙泉古庙群鼎足三立,是通两关(玉门关、阳关)的必经之路,又是敦煌道教三大活动中心之一。创建之  相似文献   

16.
<正>从敦煌开始,进而延展到对整个丝绸之路的文化探索,是贯穿20世纪始末的重要文化现象。艺术家们对敦煌壁画的研摹,不仅沿袭了敦煌艺术的宏阔气度和精美造型,在形式风格上再现了敦煌壁画的神采真身,也以艺术的慧眼和感觉,在意韵上感受和展现了敦煌壁画的精彩手笔。一百多年前的敦煌,成为现当代艺术家们寻求自我本源与文化根基旅程中极为重要的站点,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国发行了一套敦煌壁画邮票。我对敦煌壁画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很爱好绘画艺术。看了这套敦煌壁画邮票,有些感想。敦煌是甘肃省的一个县,是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莫高窟是闻名中外的敦煌艺术宝库,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下,在南北长约160米,高达17米的崖壁上凿满了洞窟,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自前秦建元二年(316)开始建窟,  相似文献   

18.
正跨越千年、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商路,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路。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在壁画中折射出这一文化特性,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多元样态,为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启迪。《后汉书·郡国志》在描述敦煌时,称其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自汉代以来即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冲。由于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不同文化在此得以融汇。而敦煌壁画以其绚丽、恢宏的风貌,为后人生动讲述了千百年来在这里发生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敦煌遗书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题记中,有"毗尼藏主"称号。它的出现,显示了敦煌许多佛寺的律寺特色。竺沙雅章先生早年曾指出,敦煌十七寺都是律寺。~①上山大峻先生讨论了古逸《四分戒本疏》的流传。~②土桥秀高先生综论了敦煌律典的特色。~③任继愈先生和方广锠博士从敦煌大藏经史的角度论及了"毗尼藏"问题。~④前人的研究启发了我们对律宗在敦煌传承历史的关注。最近,池田温先生发表了大  相似文献   

20.
<正>敦煌火神庙,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寿昌北路的中医院北街分院(也是敦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大楼东侧的后面,是河西地区现存唯一一座祭祀火神的道教建筑。据清道光辛卯年(1831)版《敦煌县志》记载,敦煌火神庙始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现仅存大殿一处(图1)。关于敦煌火神庙的研究文章有日本学者小川阳一的《敦煌における祆教庙の祭祀》和姚崇新的《"火神庙"非祆庙辨》~1,以及胡同庆的《敦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