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元气是连续形态的物质近15年来,我国陆续有一些研究元气学说的专著出版。其中较重要的,有程宜山同志所著《中国古代元气学说》和李存山同志的《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这两本书均汇集了有关中国元气学说的大量历史文献,共整理了其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这两本书都支持了我在《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载《中国科学》1995年第5期)一文中所持元气是连续形态的物质的观点:“原子论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元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进而探讨了连续和不连续形态间的相互转化。”我国著名前辈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为…  相似文献   

2.
西方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暂学家弗洛姆曾认为,爱因施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是现时代的三位伟大设计师。的确,这三位犹太籍思想家,爱因施坦是试图为自然界立法,马克思是试图为人类社会立法,而弗洛伊德则是试图为个体的心理世界立法。不过,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未来的命运却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弗洛伊德在创立他的学说时,他的遭遇曾经历过戏剧性的转折。开始颇受冷遇,进而招来各种批评和敌视,连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精神分析有两点最触怒全人类:一是强调潜意识,违背了人们对理性权威的信仰;二是强调性的欲望,违背了人们对自身道德品性的尊重。可是,随着弗洛伊德学说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今捷克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是一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尽管对弗洛伊德学说存有争论,无疑他对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愧为人类思想史上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人们往往囿于表面现象,只注意它的性欲理论的外壳而忽略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这一表层,就会发现,由于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理论,他的学说就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病诊疗学或一种性学理论,而是在更深层次即在哲学意义上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探讨。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学说的影响面大大超过了狭…  相似文献   

4.
提供辅导还是提供药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两个派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西方教育模式的现代咨询心理学1形成本世纪初至1950年是咨询心理治疗学的形成阶段。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建立了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体系,也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奠定了第一个理论基础,这本书在以后的30年间影响广泛。1904年荣格首先提...  相似文献   

5.
一精神分析学说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奥地利维也纳兴起的一派学说。它的创始人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3年他们联名在一份精神病学专业杂志上发表题为《论癔病现象的心理结构》一篇论文,阐述用<催眠术>治疗癔病的新方法。不久改用<渲泄>法,之后又使用了<自由联想法>,深入了解癔病发作的原因。1895年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共同发表了<癔病的研究>一书引起了欧洲各界人士的普遍反映,这是精神分析学说发端的基础。由于他们共同治疗一位女精神病患者移情于布洛伊尔,使布洛伊尔离开了那个女病人,由弗洛伊德单独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深  相似文献   

6.
“哥白尼的变革”:意图和结果在资产阶级的文献中,常常称弗洛伊德是“当代科学的革新者之一”,“对人的现代理解的创建者”,“对文化的理解作出最伟大贡献的”学者。把弗洛伊德和哥白尼、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把他的学说推崇为“哥白尼的变革”,说它不仅改造了科学,而且改变了整个西方文化。不过,弗洛伊德的这些崇拜者在这方面的确没有什么创建。弗洛伊德本人就不止一次地把自己的学说和哥白尼、达尔文的革命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征订启事《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在我国战"疫"胜利之时出版了。著名美学家汝信先生为之作序,称赞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本书特点:一、内容丰富,收录了从朱光潜到21世纪美学新生代等我国四代95位美学家的人生和学术资料,包括本人自述、专家评论、师友回忆,记录了新中国70年美学发展的历程,美学家的  相似文献   

8.
正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学术思想,不仅横跨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了西方心理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而且,他也以"闯进人类文明花园的一头野猪"身份和姿态,在赢得世人尊敬的同时,也为其赚得了"色情狂"、"二十世纪最大骗子"等骂名,可谓是毁誉参半,极具争议。他所创立的学说和思想,我们可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弗洛伊德思想刚刚开始传入我国,立刻在我国掀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的孔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及其知识分子,都曾对孔丘和他的学说作过不同的评价。到了“五四”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战斗口号,对孔丘及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批判。但是,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对孔丘及其学说批判的历史任务。因此,正确地全面地评价孔丘及其学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许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2):79-80
弗洛伊德是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认为,爱因斯坦、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是现时代的三位最伟大的设计师。这三位思想家均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是试图为自然界立法,马克思是试图为人类社会立法,而弗洛伊德则是试图为个体心理世界立法。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弗洛伊德是个毁誉参半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心理学家均无人可与之匹敌。弗洛伊德学说的遭遇曾经历过戏剧性的转折。学说创立之始,颇受学界和世人的冷遇,进而招来各种批评和敌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完全”的西方伦理学史著作,是谢晋青一九二二年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西洋伦理学史》的作者,是日本伦理学家三浦藤作。一九二一年七月,他在东京中兴馆出版了这本书。谢晋青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将这本书译成中文,经高一涵校正,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一九二五年底初版发行。解放前,外国的一本学术著作出版后,这样快就被翻译介绍到我国确实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2.
本书作者是苏联哲学家中最注意研究假说问题的学者。在1955年,我国已翻译过他的论文《假设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人民日报》,1955年2月27日),在1958年又出版了他的题为《假设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小册子(上海人民出版社,52页)。近几年来,作者继续研究了这问题。在1961年出版的《辩证法是逻辑》一书中,他以整整一大节专门谈“假说及其在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可以说是以前这一切研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南开大学哲学系陈晏清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一书,一九九○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四十万言的著作,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各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作了宏观的整体的考察。该书的出版,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研究现实问题的可喜成果,是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初读本书,我觉得本书研究方法有如下特点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14.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出版的《癔病研究》一书,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建立的标志。虽然现在看来此书的出版具有不朽的意义,但在当时的欧洲却遭到不少的非议,弗洛伊德本人也因此被维也纳医学会除名。1900年弗洛伊德被邀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举办系列讲座,...  相似文献   

15.
在1974年的一次访谈中,拉康针对当时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精神分析学的危机问题,明确回答说,弗洛伊德的学说并没有过时,精神分析学也远远没有走到尽头。不过,当时的精神分析学界确实也出现了一些偏离,后辈们并不总是忠实于他们的鼻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面临着被教条化、心理学化和平庸化的危险处境。对此,他再次呼吁要回到弗洛伊德去。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学主要是一门实践学科,是言语的实践,并非行为的治疗。患者的言语,是精神分析的唯一材料。  相似文献   

16.
王路著《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一书于1991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出发,回答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问题.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证明的推理的论述形成了三段论学说,对辩论的推理的论述形成了四谓词理论,对强辩的推理的论述形成了关于谬误的理论.这些不同的学说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基本上  相似文献   

17.
正《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在我国战"疫"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出版了。该书由《美与时代》杂志编辑,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汝信先生为之作序,称赞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本书特点:一、规模宏大,体例新颖。全书分三卷,共200万字,16开本2200页,收录了从朱光潜到21世纪美学新生代等我国四代95位美学家的人生和学术资料,超过以往各种美学家"评传""辞典"类书籍。  相似文献   

18.
刘子潇  居飞 《哲学分析》2023,(1):124-133+198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的独特文化方式。以精神分析视角观之,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代际之间除了爱与传承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通过昭穆制度化解了三代之间的爱恨冲突、传递与接收的矛盾,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代际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死观——“死而复生”。中国的丧祭礼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代际互动及生死观。  相似文献   

19.
李西祥 《哲学动态》2006,(10):39-41
在德里达众多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幽灵》(以下简称《幽灵》)极其重要,它对我们理解西方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文本的翻译也就特别重要。为此,笔者试图就《幽灵》中译本的重要意义及其翻译问题做一点评,以求教于学界同仁。简单回顾一下《幽灵》一书出版前后我国学界对这本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本书的意义。在本书中译本出版之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德里达的研究并不多。本书出版之后,马上引起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注意。2000年陈学明撰写了《为马克思辩护》[1]、《对福山福音书的有力驳斥》[…  相似文献   

20.
潘桂明先生所著《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一书已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积作者十年研究之心得,洋洋四十余万字的佛学专著,详细剖析了中国禅宗思想形成、发展、变质和衰落的全过程,成为迄今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禅宗思想史,故自出版之日起,就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禅宗是我国众多佛教宗派中的一支,也是最为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支。在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与传统儒家学说、老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