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版《辞源》八仙条,说八仙为淮南八公。未言其姓名与籍贯。宋王应麟的《小学绀珠》有八公条,说淮南八公是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等八人,称为淮南八公。据此,此八人也就是汉时之八仙了。1989年第四期《中国道教》刊《道教中的八仙》一文也持此说,并将毛披误为毛被,现予以辨析。要了解淮南八公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汉淮南王刘安说起。汉淮南王刘安,《太平广记》说淮南王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其父死子安袭其封地为淮南即称淮南王。淮南王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并兼占候方术。养士数千人,皆天下俊士。并著书二十余篇,其中言神仙方术,论变化之道达万余言,  相似文献   

2.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八仙的原由何在?各种传说很不相同。“八仙”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牟融《理惑论》:“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这里“八仙之箓”中的“八仙”,系指列仙,“八仙之箓”即《列仙传》等类书。八仙的传说最早的有二,一、“淮南八仙”;二、“蜀中八仙”。东晋葛洪《神仙传》说:“淮南王安,好儒学方技,有八公往  相似文献   

3.
陈静 《中国哲学史》2003,(1):116-119
关于《淮南子》的作者 ,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比较含混的说法是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 ,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 ?于是又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 ,认为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 ,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 ,共讲论道德 ,总统仁义 ,而著此书。”① 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后来 ,这里出现的八个名字又被统称为“八公” ,于是《淮南子…  相似文献   

4.
罗宁 《宗教学研究》2006,3(3):43-47
唐代江积所撰的《八仙传》亡佚已久,但通过研究《仙苑编珠》的记载,可以找到八仙中的六人:谢冲寂、侯道华、王可交、厉归真、马自然、冯徽妻薛氏(薛玄同)。他们都是大中以后升仙并且影响较大的人物。唐代人所说的“八仙”并不是固定的八个仙人,江积《八仙传》在后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了解江积《八仙传》的内容,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古代八仙的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5.
八仙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并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仙话。他们经常云游人间,扶贫济危,除暴安良,奖善惩恶,施药治病,济世度人。在古典文学、戏曲、绘画、雕塑作品中,不少都是以八仙为题材。在“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图景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神采俊雅,手持一朵荷花,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她便是八仙中唯的女仙——何仙姑。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说,何仙姑是唐代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住云母溪。何仙姑出生的时候,紫云绕室,头顶生有六毫。十三岁的时候,她跟女伴人山采茶,走失了伴侣…  相似文献   

6.
戴黍 《现代哲学》2007,(2):86-91
《淮南子》以论“治”为全书主旨,而其论治又从“道”、“人”、“史”三个维度展开:其一,道为《淮南子》论治的基础,道有能治之功;其二,人为《淮南子》论治的中心,人有可治之性;其三,史为《淮南子》论治的起点,史有证治之用。其书对“道”、“人”、“史”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既体现了先秦思想资源的深切影响,也表明了汉初学术务实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松飞 《中国道教》1989,(1):45-49
《道藏辑要》中的《天仙金丹心法》是一部很奇特的丹经(以下简称《心法》)。书中的内丹术秘诀,是用多种不同规律的密码排列而成,更加入一些符号和代字。全部秘诀约占全书文字的一半。表面看来,文字杂乱无章,使人茫然莫解其意。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将书中秘诀全部破译。书中部分章节,《东方气功》杂志在一九八六和一九八七年已连载。中华书局已计划在一九八八年出版全书。《心法》是道家托名:“八仙”合著的一部丹经。“八仙”为民间传说,不见经史。“八仙”之词起源较早,可追溯到东汉。但唐代前后,“八仙”是个泛称,其中人物可以随时随地的指称。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相似文献   

8.
八仙群体的演化发展及其形成(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八仙的形成及八仙过海传说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铁拐李(李铁拐)、张果老(张果)、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这八位仙人中,至少有五名见于北宋以前的史料记载。张果最早见于唐代郑处海撰的《明皇杂录》,后来修的新、旧《唐书》中都有《张果传》。在八仙传说中,“张果老倒骑驴”的形象十分著名,但在《明皇杂录》中只说他“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并没有“倒骑驴”的说法。张果老倒骑驴的形象来源于民间传说,但经过戏曲舞台的传演,其影响更加广泛了,成为文学、绘画、雕塑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清人金埴《不下带编》中说“画家有《张果老倒骑驴  相似文献   

9.
余平 《世界哲学》2006,(1):104-108
一切形式的“神仙传”,与诸如“史实”、“解释”、“想象”之类的东西无关,而是“信仰”开启自身、显示自身以及守护自身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此乃所有神仙“传”之为“神仙”传的本质。由于葛洪的《神仙传》已经奠基在《抱朴子·内篇》所建构起来的神学境域之中,而且即便从具体的“神仙形象”来看,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葛洪的《神仙传》不仅意味着神仙信仰之传递本身,而且赢获了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神学位格”。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6,(6):14-14
《群仙会祝图》(局部),明,作者仇英。图中描绘八仙等诸神仙赴瑶池,为西王母献寿。在瑶池各路神仙各显神通。画风工整典雅,人物众多、层次清晰,布局爽朗,云水气势、杂树错落。用笔工细绵密,敷色淡  相似文献   

11.
燕国材 《心理学报》1982,15(3):25-33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在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至前122年)的主持下,于公元前118年前后,由他和他的宾客集体撰写的。据《汉书·淮南王传》载:“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  相似文献   

12.
神仙传说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的神仙传说之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知名度最高。干春松著《神仙传》便指出:“在众多神仙真人中,在民间风头最劲、影响最大的当非八仙莫属。……在八仙中最为著名,传说最多的要算吕洞宾了。”其生卒年不详,相传他本为唐末文士,名岩又名岩客,字洞宾,自称回道人,后世称为回仙。河中府蒲坂县(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德宗时湖南按察使吕渭之孙,海州刺使吕让之子。另外,又有唐宗室、江西人、京兆(长安)人等说法。据传,他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归隐华山,幸遇道士钟离权,随其修炼,终得成仙,…  相似文献   

13.
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即南华真经),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文学家屈原《离骚》、《天问》中,也有很多对神仙状况的描述。可见远在战国时期,这种神仙说便已流行于我国南北。后被神仙方士们所吸收,道教的神仙信仰就由此而发展了。道教是多神教,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团系统。其崇奉的神灵包括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以及地方神灵等。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5.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 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则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家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6.
八仙是道教的八位神仙,他们是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他们的修道理论及其仙话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甚为广泛。在我国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形象,因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八仙传说源远流长,八仙群体的产生、演变、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到唐代,可以说是八仙群体的准备和萌芽时期;宋、元、明三代,则是八仙形成、定型和发展的时期;从明朝开始,特别是到了清代,又增  相似文献   

17.
徐佳 《中国宗教》2023,(9):64-65
<正>《南华真经》,即《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因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而得名,与《道德真经》《周易》合称“道教三玄”。《南华真经》所阐述的“神仙学说”,历来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和演绎,其中关于“道”的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华真经》的长生久视理论,是道教“仙道贵生”思想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何仙姑考     
元明至今,有关八仙的神话不胜枚举,其中有一则吕洞宾度何仙姑的故事。《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载:零陵何氏女遇吕洞宾,传以修养之术,又与金丹服之。引见钟祖,携入蓬莱拜木公、金母。《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四十二引《福建通志》:仙姑父大郎,居武平南岩,货饼自给。吕纯阳见其有仙质,日过索饼啖则与。吕赠一桃云:“食尽则成仙”。仙姑遂辟谷南岩(注)。传说中,多以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我们知道,吕洞宾本系唐末五代道士。南宋吴曾对此尝作考证,其《能改斋漫录》卷十八“吕洞宾唐末人”条载:“唐异闻集,载沈既济作枕中记云:‘开元中,道者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以囊中枕借卢生睡事。’此之吕翁,非洞宾也。盖洞宾尝自  相似文献   

20.
<正> 1.《语丛》一云:“凡物由妄生。”整理者注释云:“裘按:此语又见一。四号简,妄作望,字在此疑读为亡(无)。”今按:字不应读为“亡”,当从一○四号简,读为“望”。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凡见者之谓物。”望、见义通,《广雅·释诂》一:“望,视也。”《说文》云:“见,视也。”“见”有“感知”之义,《淮南子·修务》云:“而明弗能见者何。”高注云:“见,犹知也。”《淮南子·览冥》云:“昔者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高注云:“见,犹感也。”故简文云:“凡物由望生”者,言存在生于人之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