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潘敏 《美与时代》2007,(9):110-112
鲍照是一位出身寒门而具有浓烈感情的诗人.他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词的美丽融为一体,把惯用比兴,且善于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成为一种直抒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一直是中西学界瞩目的焦点。他既是哲人,也是诗人;他既反诗,又引诗;既把诗人逐出美好城邦,又允许城邦容纳有德性的诗人。他的双重身份和对待诗人的矛盾态度使得“诗学问题”的讨论困难重重。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人物在进入中国的语境时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对他的接受和研究也几经沉浮,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韩东晖 《哲学动态》2003,1(7):31-35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 ,自 1 6 77年斯宾诺莎去世以来 ,对他的思想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 :有神论者毁之为邪恶的无神论 ,致使斯宾诺莎在死后的近百年间被否定、漠视 ,而泛神论者则誉之为“令神陶醉的人”、“最具基督品格”的人 ,甚至是“耶稣的表弟” ;[1] 诗人们在他的著作中品味出宇宙的欢歌和心灵的宁静 ,而改革者则欣赏他与迷信搏斗和对《圣经》的批判性解读。人们在斯宾诺莎那里看到了坚定不移的必然论和因果决定论 ,而他的伦理学理想却又是为“人的自由”张扬 ;他坚信人的心灵和肉体是严格对应的一体两面 ,但他又坚持心…  相似文献   

4.
正陈孟昕先生主要作品的后面,渗透着他长时间对艺术孜孜以求、勤奋探索的巨大劳动。从他年少时期踏入艺术之门到人至中年的今天,他的理想是能够借助艺术的表达抒发他诗人般的情怀。但他又多年来负责着高等美术学府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任务,后者尤其耗去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能够把教学、管理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特别是能够在面对繁杂的事务同时坚持沉潜丹青,画出一批批好画,在不同的阶段都形成一次次学术的  相似文献   

5.
孙冬  程爽 《学海》2005,(1):163-167
华莱士·史蒂文斯生于 1 879年。和他的同时代人弗罗斯特一样 ,他也是 40岁之后才出版第一本诗集的。直到 72岁的时候 ,他才获得闻名遐迩的声誉 ,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他诗歌的主题和语言的纯粹程度更使他在西方诗歌史上留下了“诗人中的诗人”和“批评家的诗人”的美名。纵观其哲学思想 ,他似乎对人类思维的意义和作用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与此矛盾的是 ,终其一生 ,他都在不断地探索艺术和现实、死亡和宗教、感官和理性的关系问题 ,从而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辨。在《世界如沉思》中 ,史蒂文斯引用了罗马尼亚的…  相似文献   

6.
郭素华 《美与时代》2007,(8):112-114
李洞是唐末一位师学贾岛而有所成就的苦吟诗人,他无论是在诗歌内容、题材、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道路上,都具有苦吟诗人的典型特征.他刻意学习贾岛及科场屡屡受挫的经历,是形成他诗歌风格的重要原因,从中不难发现诗人心灵深层因素与晚唐诗坛苦吟风行的某种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到诗人痖弦先生《人生十问》的短文。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他的回答是“我曾央人以子敏送林海音的祝寿语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没有能力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也就是说,他是以“愿做伟大朋友”的心怀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读后让人心为之动,情为之热。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的寻求:论希尼的《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坚 《学海》2004,(4):145-148
希尼(Seamus Heaney,1939-)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82年企鹅公司出版的<当代大不列颠诗歌集>,将其誉为英国当代诗坛最重要的诗人,尽管他始终声称他的爱尔兰身份.然希尼的早期作品中,的确融入了众多英国诗歌传统、众多诗坛前辈和同代的影响,也正如诗人自己所言,"作为作家的最初,他往往是有意或无意地模仿那些注入他耳中的声音"①.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绘画和制作工艺品的才能,早在伊斯兰初期,就为阿拉伯学者、波斯学者和诗人们所赞美,他们并把中国艺术家作为精通绘画的典范。在当时,一位波斯诗人在形容他情侣的嘴唇时,这样描述:她的嘴唇之美如同中国画家画出的一样。  相似文献   

10.
名人怪癖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因为精神世界充满着积郁,思想和行为都程度不同地发生变态。表现出背俗反常,令常人不能理解。太康诗人中成就最大的左思,是一位出身寒素,相貌丑陋,说话口吃的诗人。他既博学多才,作诗填词,辞藻壮丽,又十分自尊,生就一副傲骨。由于左思相貌奇丑,没有姑娘喜欢他,这使他十分苦恼,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人们自然地会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重温他的硕言高论。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同志无愧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诗人,但经济建设不是他的强项。这是并不确切的。诚然,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同时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始终给以密  相似文献   

12.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晋书》、《宋书》、《南史》都不同程度地记录了他的事迹。“亲老家贫,耕作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几度出去做官。最后一次是当了81天彭泽今,终因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解绶去职”,弃官回家,那年他41岁。408年6月,他隐居  相似文献   

13.
正余光中因写下《乡愁》一诗而轰动两岸,素有"乡愁诗人"的美称。谈到这首成名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余光中幽默自嘲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因为《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了,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出生那天是重阳节。谈到自己的生日,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日很满意,我是‘茱萸’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相信自己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一一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是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物性论》     
罗素说过,“几乎没有任何别的大诗人要等待这么久的时间才为人所认识到,但是到了近代,他的优异性差不多已是普遍公认的。”这位大诗人便是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年—55年)。他的哲学巨著《物性论》在写成之后,整整湮没了一千余年,直到1473年才被发掘出来。而且在中世纪,它仅仅存下了一份手稿。该书用诗歌体裁著成,共六卷,七千余行。马克思曾据之称赞卢克莱修是“真正罗马的史诗诗人”,是“朝气蓬勃的,大胆的、富有诗意的世界主宰者”。  相似文献   

16.
宋之问是初唐时著名的诗人,他受当时佛教、道教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阐述他在不同的阶段张海鹏,1978生,河北保定人,现就读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相似文献   

17.
木匠和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很少见的。一个纨绔子弟与乔治·莫瑞在一沙龙相遇。这人对乔治非常嫉妒,想要中伤他,于是,就高声问道:“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诗人回答:“是的。”“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乔治微笑着很礼貌地回答:“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是的。”这位贵族子弟傲气十足地  相似文献   

18.
他者是如何被给予我的,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两种现象学。胡塞尔立足于意向性现象学,利用显现和随显的理论把他者构造出来;而亨利则从生命现象学恻隐-与共的角度,把我和他者的关系归结为先验生命的共同感发。虽然他们都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他者的被给予性模式,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把空间事物的意向性被给予模式应用到生命的被给予模式;而亨利另辟蹊径,把自我-感发看作生命独有的显现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针对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一文(译文见本刊1964年第12期)而写的。作者反对维亚克列夫把矛盾的本质主要与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联系起来,把矛盾的本质的表现主要与对立面的相互排斥联系起来。他认为,随着条件、特别是矛盾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现象中被提到首位的或者是对立面的分裂为二,或者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在不够成熟的矛盾中,统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而在成熟的矛盾中,“斗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个命题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抓住了任何矛盾的最本质内容,表现出一切矛盾的一般结构。他认为辩证矛盾的结构中包括: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矛盾中统一因素和“斗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由于矛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他反对把一切对立面都归结为两极的对立,而认为事物通常只是在其中某些特征方面是对立的。他认为统一有三种表现,即不可分离性、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统一在矛盾中也是能动的本质,而且是冲突和“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差别是处于可能状态中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他还反对维亚克列夫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而肯定外部矛盾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