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泰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不乏幽谷曲溪,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自古以来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好地方。据《岱史》卷四记载,战国时期黄伯阳就隐居在泰山之阴的黄伯阳洞。秦汉时期,方士大行其道,他们修习各种神仙方术,为统治者寻访仙人、寻找仙药,掀起一股大规模的寻仙风潮。当时泰山聚集了众多的方士,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安期生,现在泰山地区仍然有其碑记,并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3.
略论道教的宗旨与方术赵宗诚道教是中华民族自身孕育、繁衍的宗教。她在神州大地上,吸取古代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易、道、儒、墨、阴阳五行、谶纬学说等中华文化母体的营养生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变革创新,丰富和充实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汉代出现早期道教经书... 相似文献
4.
5.
6.
1985年11月,在我的故乡湖南湘潭召开了首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那次会议在学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突出地提出并讨论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针对海内外颇为流行的“儒家主干说”和八十年代重新泛起的“复兴儒学”的主张,部分学者根据历史事实,在会上大讲“儒道互补”,并明确提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名源汇流的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主干”的论点(参见《求索》1986年第1期)。在会 相似文献
7.
"方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官>:"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1]此处方士系指周代掌握四方讼狱的职官,与后来所通称的方术之士的"方士"含义不同.后世所谓的"方士",即方技术数之士."方"指"方术","方药",<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2].<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炼求奇药之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方士即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技的人. 相似文献
8.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它的形成,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精神成果之一。具体来讲,齐地的方士文化与鲁文化的代表儒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组合形成了谶纬之学,并对汉代政治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方术作为中华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既不同于宗教又与宗教有联系的企图借助于“鬼神”等神秘力量来消灾免祸、延年益寿、添财加福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八卦术、算命术、风水术、占梦术、测字术、巫术等。 方术尽管是唯心的不可相信的东西,在历代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和批判,然而为何屡不绝迹,有时甚至风靡一时、影响很大,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市场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认为方术“灵验”。 方术“灵验”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哪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道教》1991,(1)
方仙道的兼容并取的特质,使其学说日趋缜密完善,方术日益丰富多样,其道日神,其术日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方士言东海三神山及仙人仙药者“不可胜数”;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史记·封禅书》)。西汉时,曾有人专门为方士们作传(见章太炎所辑《七略》)。范晔《后汉书》中亦专立《方术列传》,从中我们可看出方士集团的声势和影响。方士的影响和声势主要是靠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方术造成的。由文献记载所见,方士们的方术可分为三类十四种。一、不死方不死方有却老术、不死药、祠灶炼丹术、辟谷术、尸解术五种。 1.却老术印老,即使青春永驻,返颜还 相似文献
12.
方仙道是在古老的“长生说”和海外仙境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以追求长生、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形态.那些自称有长生术和神异术的人士,被称为“方士”;他们所从事的长生术和神异术,被称为“方术”.春秋战国时期,在燕齐一带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互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狂潮.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先秦至汉初文献中出现"专气"、"行气"与"食气"等说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内部与受其影响的神仙方士有关气的炼养思想。上述内容均可回溯至《老子》文本,而其中出现的"专气"说,已经奠定了气在哲学上精神性的修身与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养生两个方向上的作用。前者局限于道家谱系内,而后者则主要为方士所发明,并进一步演化出"行气"与"食气"的观念。在这两种对于气息的调理技巧中,"食气"稍后出也更为复杂,且其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后世内、外丹道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正>《利未记》对以色列百姓信仰生活中的各类祭祀和礼仪,有着详尽的记载和要求。其中,在16章关于赎罪日的祭祀中有一颇为令人费解的记载: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亚伦要把那拈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从没有一刀切的贫富,总会有贫富之差距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财富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名誉、地位、权利、荣耀等很多好处,但是当一个人要不惜一切去追求财富时,财富就会变成危险的陷阱。其实,穷与富不单以物质财物作为标尺,精神层面也是相当重要的,中国朴素的古代哲学就倡导隐忍惜富。即是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也不可张扬、嚣张、横行、霸道,为此许多名贵之家立下家书、家训、告诫子孙——惜富怜贫。如今,这种朴素的传统观念被许多人弃而忘之,取而代之的是石崇斗富、暴殄天物之心态。老子主张“使民无可争之货”。说白了就是绝不要破坏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