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政治外交为例,分析了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合流,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使当时的传教活动在中国并不成功。文章也肯定了马礼逊等在传教事业上所做的基础工作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范礼安:首倡学习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康志杰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Rici)是明朝末年来华传教的代表,他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联手进行的文化交流工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所开创的“以学术辅传教”的方略,终于使来自远西的耶稣会士们在中国社会站稳...  相似文献   

3.
巴慕德是中国近代医务传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训练有素的外科专家,他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20年;作为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他先后担任共合医院院长、齐鲁大学医科科长和校长,被选为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在推动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及中国近代医务传教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巴慕德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医务传教事业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医务传教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范礼安神父在中国传教区的形成和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他通过耶稣会在澳门的各种机构,对中国教区的传教步骤与方式进行严密掌控;而正是由于他的支持和偏爱,中国教会才最终摆脱日本管区的控制,发展为独立的传教区。  相似文献   

5.
包兆会 《天风》2017,(7):54-55
他是明末耶稣会汉籍中的重要作者,是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先后与金尼阁、艾儒略合作翻译中文本伊索寓言《况义》(1625年)、中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1637年)。他是福建儒学世家子弟,长期担任中下级官员、地方长官。他也是晚明中国比较重要的天主教徒,是福建地区最重要的开教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福建成了当时天主教传教的又一中心。他就是张赓。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华夏,在传天主福音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化带回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在中国传天主福音的奠基者,也是最早把西学介绍给中国人的.他交给中国的士大夫,“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入乡随俗”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应的传教方式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西方大量传教士的来华,一方面是东方文明的吸引和朝廷当局的较为开明;另一方面是在华传教的热土有待开垦,传教的前途大有希望,于是,教皇当局把福音在东方特别是在华的传播,作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具有较高神学造诣,且精通天文、地理、算术等科学技术的传教士,不远万里,经过旅途的艰辛,来到中国传教,并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传教和科学事业的双丰收。在这些传教士中,汤若望神父算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以科学开路,为营造在华宽松的传教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后来的传教…  相似文献   

8.
张真 《宗教学研究》2016,(1):219-224
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终生从事传教、教育事业,他有在中国办大学的理想和实践,艺文学堂就是苏氏在温州传教期间创办的.但艺文学堂的办学层次问题长期被人们忽视,普遍认为只有中学层次,其实该校是一所具备从小学到大学兼有女校的完整体系的教育机构.艺文曾经举办过大学课程,颁发过大学文凭,是近代温州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教会大学,这不仅与该校的英文校名相吻合,也可与若干文献记载相印证.  相似文献   

9.
唐若玲 《天风》2012,(8):28-29,41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宋耀如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传奇在于他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受过西方正规神学教育的传教者;他的传奇在于他忠于传教事业的同时,"隐传革命之道",成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他的传奇在于他引导其子女信仰上帝的同时,还教育他们要胸怀大志,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成就了显赫的宋氏家族。  相似文献   

10.
美国传教士毕德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他在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拓展传教的途径,在中国各地开展了公共卫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毕德辉以公共卫生为媒介,与知识精英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不仅引起了官绅对公共卫生的注意,也为传教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但是,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这使得毕德辉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白秀生牧师是第一批来苏北盐城传教的传教士代表。本文通过对他传教经历的探究,特别是通过他在盐城地区近27年传教生涯的历史恢复,力图对白秀生本人和对盐城教会的初创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一、汤若望其人耶稣会士汤若望是第一个来华传教的德国人,他带给中国朝廷的是他所掌握的西方知识,他带给西方社会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敬感。他是中国明清两大朝代交替,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汤若望17世纪20年代来华传播天主教。清朝初年,受顺治皇帝之封,出任钦天监监正,掌管钦天监印务达20年之久,最后被封为光禄大夫,仕到一品。他在观测天象、制造火炮、修历治历以及掌管钦天监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易服是耶稣会中国传教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在详细析探利玛窦易服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玛窦易服所产生的影响,指出利玛窦易服后采取的“学术传教”的曲线传教策略,在宣扬福音方面收效甚微,却在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8,(11):21-23
在介绍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牧师何进善时,我们都提到过英华书院。今天我们就专门介绍一下这所学校。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希望创建一所传教学校,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通过米怜的辛勤工作,马礼逊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基督教的自立思想和实践始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中国基督徒试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传教而使基督教具有的"洋教"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被中国民众所反感和仇视。其根本出路,则是全力摆脱外国传教机构的控制而自办教会。1872年,广东基督教徒陈梦南自行租房传教,并于1873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此举乃华人自办教会之首创。1881年,  相似文献   

16.
沙勿略是基督教东传的先驱者与奠基人,但他与中国的关系及其为进入中国所做的努力却很少有人注意。本文主要利用日译耶稣会文献中的有关记录,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了着重的分析与介绍:1,沙勿略对于中国的最初了解;2.沙勿略在日本传教期间对于中国文化的体认;3.沙勿略为进入中国所做的努力与具体准备。  相似文献   

17.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圣训学('Ilm αl-Hadith) 伊斯兰教的宗教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和行为在伊斯兰教法领域内效能的一门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以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就《古兰经》的律例,经文的性质、含义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教理、伦理道德,以及他针对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司法、诉讼、商事、农耕和其它重大事件所发表的言论及其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端耶稣诞生,便开始实行他决定生于贫穷、死于贫穷的计划。耶稣基督是天主圣子,天地万物的主宰,世界上一切都是属于他的。他原可以诞生在富贵荣华的家庭中,似乎那样的环境,更符合他的身份,也更适合他后来传教救灵的使命,因为他降生来世的目的是为号召众人来到他身边,服从他的法律。如果他地位显赫,富贵荣华,便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追随他。至少当时犹太人心目中的默西亚救世主是  相似文献   

20.
1862年,巴黎外方传教会西藏传教区首任主教杜多明辞任,并提名丁盛荣作为第二任主教人选。围绕丁盛荣的选立问题,巴黎外方传教会总部、罗马传信部、丁盛荣本人等各方态度不一、表现各异,以致从丁盛荣被提名为西藏代牧主教人选到其最终确定就任,前后耗时5年之久。出于对教会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丁盛荣最终决定赴任打箭炉,并根据当时进藏传教活动所面临的艰巨困难,对西藏传教区的传教策略进行了根本性调整。这一举措最终挽救了陷入困境的西藏传教区,奠定了此后该会在川滇藏区传教活动的基本格局,使得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得以在汉藏交界地带维系近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