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是霍建起自《那山那人那狗》后给观众带来的又一次视觉上的感动。电影对小说诸多方面进行了改动:电影中通过冷暖色彩的交叉运用反映人物命运变化,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忠实原著的同时,重新架构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使电影与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小说和电影同样是传达思乡的情义,但二者却表现出了不同形态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银娇》[1],是根据韩国知名作家朴范信于201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改编而成.影片发行后,其以挑战大众伦理底线的题材内容,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与出色的制作功底,一举成为2012年韩国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一、小说与电影 对比小说《银娇》可知,改编后的电影在故事的情节上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在叙述方式及人物形象的处理方面两者却存在许多差别.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开篇就是诗人李寂寥的临终笔记透露的两则秘密——著名诗人李寂寥爱上了一个与他年龄相差52岁的少女,并谋杀了自己的弟子兼情敌徐志宇——这无疑为后续故事的开展营造了悬念.而改编后的电影则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影片的开头展现了诗人李寂寥孤独的一天:昏暗的屋子、用开水冲食的剩饭、几碟简单的泡菜,以及在睡前,诗人裸身站在镜子前,面对自己老迈的身体,露出的厌恶而无奈的表情.  相似文献   

3.
根据著名作家虹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海王》于2017年国内公映后,并未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影片将原著"女性成长"的故事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历史";小说中原本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也极为刻板单一。从主题偏移和形象变化两方面分析电影《上海王》对小说的改编,并试图从电影本身及主流意识形态思考如此改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文字的艺术,后者则是视觉、听觉的艺术。但是电影离不开文学这一源泉,好的小说多被改编为电影。电影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这一群体,在艺术处理上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小说相对而言,针对的群体要小,以文字直击内心,直面现实,并不需要以大众审美为标准。对此,以《芳华》为例来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5.
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被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改编成电影,并在2010年底搬上大银幕。但这部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在改编之后却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影评人和观众也赞弹不一,争议一片。对这一案例中的小说和其改编后的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分析,有助于总结村上小说与电影嫁接的经验和教训,更有助于文学改编电影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角色     
计文 《天风》2008,(16):1-1
"角色"一词是戏剧、电影作品里由演员扮演的人物,或指漫画,小说、戏剧、电影等著作中虚构的人物、动物或者其他生物;"角色"有"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之分.通常来讲,各类角色的首要特征是虚拟性和独创性,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体现具体社会关系的真实人物.  相似文献   

7.
由李安执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该片看似是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但片中各种取景构图与影片意境氛围的营造不免被人们冠上"文艺武侠"之名。电影中大量中国自然山水景色与精彩的武打动作戏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致的审美享受,而李安通过该片也传达出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范畴中"儒"与"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日益丰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再局限于民间手工艺的传播,也不再局限于诗歌传颂的爱国情怀,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多元文化,使更多人受到文化熏陶。《白蛇:缘起》是以东方文学小说《白蛇传》为原载体而改编的电影,在电影制作中也蕴含着诸多文学元素与美学元素。  相似文献   

9.
华语电影本身既是全球化与现代性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性与全球化的推手.笔者对华语电影与现代性、华语电影与文化认同以及华语电影中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论述.  相似文献   

10.
影片《寻龙诀》由畅销盗墓类小说《鬼吹灯》的后四部改编而来,作为天下霸唱的成名之作,其小说于2006年在网上一经连载便迅速集结了一批专业"灯丝",开启了"虚拟盗墓时代"。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的电影改编,将小说文本潜在的由为爱"献身"引发的情理冲突的主题跃升为显主题,展示了日本与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的情理结构,把浸润着哀感崇死的日本民族性格的小说文本,重构为展现乐感重生的中国文化底蕴的电影文本,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文化吸纳同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1964年,库布里克的黑色喜剧电影《奇爱博士》大获成功,这部电影的结尾是核武器毁灭了全世界。在下一部电影中库布里克打算驾驭更宏大的主题,他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想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定位。于是他找来阿瑟·克拉克合作,计划制作出一部“前所未有”的科幻电影——事实上,他们后来确实做到了。两位天才自1964年起同时开始故事创作与电影拍摄。他们的想象力相互激荡,经历了四年的磨合后,《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与电影1968年同步问世。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美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与文化理论家杰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包括电视、电影、广告、建筑、小说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而其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他说:"拉康认为在精神分裂中,'能指'和'所指'间的一切关系,比喻性的或转喻性的都消失了,而且表意链(能指与所指)完全崩溃了,留下的只是一连串的'能指'.  相似文献   

14.
电影《乡村牧师日记》改编自同名小说但又脱离了文学写作技巧的束缚,布莱松在简洁的镜头之间蕴藏了无尽的解说空间。他用纯粹的电影技巧来表现真实,看似情节缺失却暗藏着作者意图,通过不可靠叙述为信仰的重构寻找出口。在平淡质朴的镜头语言的衔接中形成独特的作者风格。  相似文献   

15.
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在当代生活中主要具有娱乐性的作用,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而仪式在宗教生活中则具有更加严肃的意义,是保持信仰,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但是两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相似性,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体验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激发人的情感,提供精神的动力与心灵的慰藉;而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电影是以审美性为主导的艺术形式,而仪式则不然.在当代社会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形,因此从电影的社会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去衡量,才能够对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演绎了一段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动人爱情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二元对立,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伦理.李安总是善于用电影镜头去表达一些电影中没有说出的东西.那些看起来不在场、边缘化或模糊不清的东西正是理解其作品意义的所在,也即作品的"症候".破解这些电影中的"症候"式镜头,我们便能探寻和阐释李安电影话语中生产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与梦     
关于电影与梦想相类似的观点由来已久.而详细谈论电影与梦之间关系的是博德里、克里斯蒂安·麦茨和孔采尔.博德里主要谈论了电影状态向梦靠近的机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在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三大主要区别:做梦者不知道他在做梦,电影观众知道他在电影院里;电影状态是一种真正的知觉状态,梦是一种幻觉现象;电影比梦更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构造因素.同时,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虽然电影状态会出现退化和幻想,但是主要依据白日梦的规律.他指出,电影占据和协调着意识的三个层次:梦的层次、白日梦的层次和知觉的层次.而这种对梦、白日梦和知觉的协调,从而规定了电影能指的性质以及其与观影者的关系.而孔采尔更多的是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运作的概念当作一种阐释策略,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武珊  郜瑞 《美与时代》2007,(2):110-112
手机电影是一种新颖的拍摄与制作电影的方式,是一场新的电影革命.每个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拍摄与制作电影.手机电影是电影制作的一种平民化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20.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