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在视、听觉与味、嗅觉这些不同感觉的记忆活动中海马的作用。发现电刺激海马显著地阻抑了兔以声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的建立,但对以气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的建立则无明显的影响;电损毁海马对大鼠建立以灯光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有明显的障碍作用,可是对建立以甜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味觉厌恶反应却无明显的影响;还有,电损毁海马对大鼠上述的两种条件反应的保持均无明显的影响。这表明海马在不同感觉的记忆活动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对味、嗅觉的记忆海马的参与是不重要的,而在视、听觉记忆形成的早期阶段,海马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从系统发生及个体发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上述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海马齿状回突触效应的习得性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鹏  区英琦  许世彤 《心理学报》1988,21(4):105-113
本实验应用慢性埋植电极技术以电生理学给合行为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海马齿状回在以视觉和味觉信号为条件信号的条件反应的建立、巩固和消退过程中突触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明暗辨别学习中出现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TD),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与巩固性训练的多少呈正相关,LTP消退,习得行为也消退。对照实验证明它并非测试本身所引起,提示此习得性LTP与学习和记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但在建立条件性味觉厌恶中,却无LTP出现。这就从突触水平上进一步证明我们提出的海马在不同感觉信息的记忆活动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及海马不仅在记忆的形成,而且在其保持和再现中也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以兔抗鼠淋巴细胞血清为非条件刺激的条件性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生物类免疫抑制剂-兔抗鼠淋巴血清(rabbit anti-rat lymphocyte serum,ALS)为非条件刺激(UCS),糖精水为条件刺激(CS),以双瓶给水法置于鼠笼前端饮用偏好侧。在一次性CS-UCS结合训练后,单独再次给予CS,使卵清蛋白(OVA)免疫过的大鼠表现出脾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PWM的增殖反应降低,血抗OVA抗体的总量及脾内抗OVA抗体生成细胞的减少,但动物未表现出条件性味觉厌恶的行为反应。这些结果表明条件性免疫抑制与味觉厌恶行为条件反射没有必然联系,并非是厌恶行为反应或情绪应激的伴随产物。UCS也并非必需具有感觉的毒副作用,条件性免疫抑制是脑高级神经活动调节免疫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条件性味觉厌恶分化后臂旁核c-fos表达的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口内注入糖精或蔗糖溶液为条件刺激,腹腔内注射LiCl为非条件刺激,在大鼠形成条件性味觉厌恶后进行分化训练,观察味质和嗜好性对臂旁核各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味质和嗜好性对背侧外侧亚核(dls)和腹侧外侧亚核(vls)的c-fos表达无影响;在内侧外侧亚核(ils)和外部内侧亚核(ems),蔗糖诱导的c-fos表达高于糖精,但在外部外侧亚核(els),糖精诱导的表达高于蔗糖;嗜好性刺激引起ils、中央外侧亚核(cls)和cms内c-fos高表达,厌恶性刺激引起ems和els内的高表达。在ils和cms嗜好性与味质的影响各自独立,在els和ems内嗜好性与味质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提示PBN内存在味质辨别和报酬评价的代表区,两种代表区有交迭,ems和els对味质信息和报酬信息的整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杏仁核c-fos的表达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糖精水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为非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在两次CS-UCS结合训练后,观测不同时程再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对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味觉厌恶性行为反应的变化以及大鼠杏仁核各亚核团内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作用在训练后第5天较强,第30天基本消失,而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始终稳定保持到第30天。条件反射组大鼠杏仁中央核c-fos蛋白表达在第5天非常密集,而第30天明显减少,与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在时程和趋势上具有一致性。通过c-fos蛋白表达时程差异比较,提示杏仁中央核可能既与条件性的味觉厌恶性行为建立有关,也是参与介导CS诱导的免疫抑制效应的重要核团。  相似文献   

6.
隋南  匡培梓 《心理学报》1992,25(1):82-90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隔区或皮质顶叶在大鼠空间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实验观察到隔区或皮质顶叶损毁大鼠Morris迷宫学习或记忆作业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组,并发现隔区损毁大鼠主要采用与皮质顶叶或控制组不同的“非国类”搜索策略。搜索策略的差异提示:隔区和皮质顶叶在大鼠图认知加工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功能层次,隔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杨  刘军 《心理科学》1998,21(1):9-12
本实验采用一次性味觉厌恶回避学习,研究2日龄雏鸡左眼视剥夺24小时后的记忆形成过程,并与左眼视剥夺2小时后的记忆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并比较单眼视剥夺不同时程及单眼学习后Jun样蛋白在雏鸡脑内不同区域(HV和LPO)的表达。结果表明:1.视剥夺左眼24小时后对雏鸡的短时记忆、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均无明显影响,但中时记忆保持水平略低于双眼学习条件下的中时记忆保持水平。这与视剥夺2  相似文献   

8.
金艳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15,47(12):1465-1471
动物研究显示, 雌激素调节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 但是, 人类的性激素对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影响还不太清楚。因此,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考察女性不同生理周期对条件性情境恐惧的习得和消退的影响。20名经前期和20名经期女被试暴露于3种情境下:无厌恶刺激情境(N)、可预测情境(P)和不可预测情境(U), 预测此3种情境下是否出现厌恶刺激。以在线索条件下和无线索条件下对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为因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在习得阶段, 经期女性在P情境下的条件性线索恐惧的主观预期值高于经前期女性; 经前期女性在3种情境下的条件性情境恐惧的主观预期值都高于经期女性, 但只在N情境和P情境, 与经期女性相比, 经前期女性对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存在显著差异。在消退阶段, 与经期女性相比, 经前期女性在3种情境下的条件性情境恐惧的主观预期值更高, 且经前期女性对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在N情境和P情境显著高于经期女性。该结果显示, 经前期女性对条件性情境恐惧易习得难消退, 表明此生理阶段的性激素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 从而影响条件性情境恐惧。  相似文献   

9.
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建立后脑内c-Fos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杰  林文娟  郑丽  谭会兵 《心理学报》2000,32(4):433-437
以新异味觉刺激糖精水的摄入为条件刺激,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免疫抑制剂)或氯化锂(LiCl)为非条件刺激,分别使大鼠建立味觉厌恶性条件反射.在条件刺激日,糖精水在学习组大鼠下列脑区中诱发出密集的Fos表达下丘脑、杏仁核、边缘皮质等,而非学习组在这些区域中却没有或只有少量表达.另外,在丘脑前背侧核、扣带回、下丘脑外侧核、穹隆下器、压部后颗粒皮质、视上核,CY组的Fos表达明显多于LiCl组;而在伏核、杏仁基底外侧核、腹外侧隔核,LiCl组的Fos表达明显多于CY组,这种差异可能是两种药物的不同药理性质所致.  相似文献   

10.
陈双双  匡培梓 《心理学报》1983,16(4):118-121
本实验观察电损毁家兔隔区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损毁隔区的动物对新异刺激作用时脑皮层电图(ECoG)惊醒反应的出现率,在皮层与海马都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损毁海马动物的特点一致。作者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