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群 《现代哲学》2001,(4):105-109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一个以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18世纪的法国发生的震憾欧洲,尔后又影响了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是与卢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但卢梭又是一个思想并非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并非一致。写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下简称《论不平等》)的卢梭与写作《社会契约论》的卢梭在某些基本立场上可能  相似文献   

2.
卢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人,才能平等地得到他人的对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对一切幸福的手段也都有平等的要求。然而,我们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平等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和赞美的理想目标,是人的一种理性的诉求,平等本身变成了一种幸福的追求,平等的追求是理想的追求。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受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个完整汉译本的启发,1904年刘师培(与林獬联名)出版了《中国民约精义》。此书收集了从古典到晚清倡导人民权利的重要文字,不仅疏理了中国民本传统,而且强调这一传统有资源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契约。刘师培对社会契约论的理解包括两个核心论点,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以及共同体是成员私利的联合。前一个论点更为激进,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卢梭的常识,后一个论点则被遗忘。人们都知道卢梭强调共同体意味着个人融入整体,却不知道对于卢梭来说这个整体形成的动力是私利,而且,从理论上说,成员一旦觉得不再有必要维持整体,便可以将其废除。  相似文献   

4.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 ,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 ,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 ,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 ,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 ,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一卢梭有一句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第 1 0 2页 )这句话内涵深刻而丰富 ,既包含着卢梭本人对现实社会的坚决否定 ,又反映出他对寻求摆脱社会不平等而进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理论立论 ,他把人的社会性抽象掉 ,把仅仅具有…  相似文献   

5.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思想在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契约论>更是从1898年开始在中国得到翻译和绍介,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中国学人眼里的福音书,一时人人谈自由平等,必言卢梭及其民约思想.本文从<社会契约论>的早期汉译情况人手,通过分析、比较中江兆民、杨廷栋、马君武等汉译本,试图理清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卢梭民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真相.  相似文献   

6.
戴晖 《哲学研究》2012,(8):55-60
卢梭的思想在启蒙时代占据了非常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卢梭思想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他以《社会契约论》为主的政治思想中:《社会契约论》要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共同体——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既然要制定契约,那么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就不能是随随便便的人,而应该是建立共同体的共同立法者,每个公民都参与立法,参与的机制就是国民大会。然而,学界的研究忽视  相似文献   

7.
德拉-沃尔佩认为卢梭和马克思在平等主义论题上具有继承性关系,因为此论题中卢梭的“相称性平等”“平等主义自由”与马克思的“权利应当是不平等的”以及“按需分配原则”等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他忽视了马克思的分配原则和卢梭的按贡献分配原则的本质差别,而且对“人身差异”的理解过于宽泛,甚至将自己所主张的“平等主义自由”冠名给卢梭。由此,他的论证无法充分说明马克思是卢梭平等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德拉-沃尔佩对黑格尔主义的敌视,对卢梭思想的偏爱,以及由卢梭转向马克思的相关研究经历或许是导致他误判二者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卢梭的研究者历来认为他的学说是一个矛盾重重的集合体,笔者认为这种矛盾恰恰是卢梭有意为之。本文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为例,指出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人类历史是否具有必然性、政治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原理三个问题的矛盾式阐释,将三重矛盾层层推进的正向的认知顺序与反向的自然固有的可理智理解的顺序相结合,这一正一反两个顺序体现了卢梭通过原理与事实对举、分析与综合并用的类比方法,以描述性而非规范性的方式将辩证与历史有机结合,搭建了一个完整而逻辑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是古文经学家,也曾是政治上的活跃人物。1907年,刘师培在章炳麟等人的邀请下,携夫人一同东渡日本,其思想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其一,刘师培借鉴日本的国粹思想。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国粹"词汇的国学者之一,据学者考证,"国粹"一词,是日本学者把英语Nationality一词翻译成日文的词汇。东渡日本的刘师培也深受日本"保粹"派的影响,借鉴日本的"国粹"词汇而力图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由于我国的近代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蚀,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借鉴日本的"国粹"思想,于是在国内也开始了保存"国粹"的运动。其二,刘师培汲取日本近代的反专制思想。在日本刘师培受到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在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宣传社会主义。其三,刘师培"国学"深受日本思想的影响。刘师培受到日本国学复兴日本"古学"的影响,也主张复兴中国"古学",挖掘本国文化之固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关于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群 《哲学动态》2005,(5):27-33
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与以卢梭为代表的共和主义是一道双峰对峙的亮丽风景.罗尔斯通过复活古典契约论的传统,重新焕发了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生命力.然而,卢梭的共和主义思想即人民主权论中所具体的专制主义倾向,则使得他的思想长期以来遭到人们的否认.人们认为,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卢梭的重要性在于他所提出的整体主义和集权主义思想.而哈贝马斯依据现代政治的发展,以话语商谈理论阐释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思想,使其重新成为现代民主正义的重要资源.这是哈贝马斯对当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卢梭人权学说论要章牧一1761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发出令世人震惊的呐喊:“人,不要凌辱人!”这种凝聚思想家的辛酸、出自心灵深处的呼唤,体现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宣扬一切以神为中心,视神为至高的、完美的、聪慧的化身;把人...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1)引论;(2)哲学方法论和伦理学的出发点;(3)个体道德论;(4)社会道德论;(5)卢梭在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引论部分指出,卢梭以使人民幸福而有德行为其伦理学宗旨,但他没有亚里士多德式的分立形态的伦理学理论,而是将这一宗旨贯穿在他的政治哲学和文学著作中。卢梭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一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卢梭的基本人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化为自由平等的社会伦理政治要求;一是在伦理学的理论形式上兼收并蓄,以洛克唯物主义感觉论为其理论基础,而经验主义的、情感论的伦理学都是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3.
唐甄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他从“天地之道”的高度论述了人人平等 ,并以此为根据 ,激烈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提出了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新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贫富悬殊现象 ,主张物质分配上的平等 ,从而使传统的人性平等、道德平等上升为经济平等 ,超出了历代及同时代的思想家。唐甄还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男女平等思想。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及社会历史条件 ,唐甄的平等思想具有极鲜明的同情弱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体制外的思想家,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是他一生思想的雏形,它贡献了卢梭式的雄辩,一种激情与理性完美的结合。本文探讨了卢梭思想的深刻之处,即他将自由与幸福分别考虑,并把自由与绝对孤独联系起来,激情的最深处似乎是无激情的,且无法与人交流的,正是在这里导致了朝向道德法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5.
何殷震的女性伦理思想既得到了前代思想资源启发,又构成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女性伦理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何氏批判封建家族伦理制度,呼吁"解放妇女";抨击传统婚姻制度,主张"忠贞"的一夫一妻制;解构中国伦理话语体系,强调男女之间的"绝对平等"。这一思想充满了思辨性与革命性。达尔文的进化论、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与卢梭的天赋人权学说是其西学理论源泉,而将"平等"置于"自由"之上,且对权力与政府相当警惕,则使其思想又具有超越西学的特点。该思想也受到了"均平""至公""德治"等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这是其能与西学迅速结合的原因与基础。然而这一思想终因缺乏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亦不可避免地带有乌托邦色彩。何氏的女性伦理思想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两难心态:既批判传统,又依附传统;既痛恨西化,又自我西化。这种矛盾心态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检视的。  相似文献   

16.
人的尊严概念亟需得到清晰说明。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人的尊严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合理地使用,即人类物种的尊严、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物种所拥有的尊严,它的基础是人类物种的典型本质,它的道德要求是保护人类的本质不受侵蚀。个体层面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普遍尊严是每个人平等具有的道德地位,为全体人类成员赋予了平等的基本权利。获得性尊严是每个人通过体现了人类卓越性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的。它不是一种道德地位,但可以给人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是在师生相互活动中进行的。过去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在活动中教育学生。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每个儿童参加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在劳动中学习。  相似文献   

18.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梭在18世纪最先提到儿童教育中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以后蒙台梭利和杜威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尊重与平等,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包括弗洛伊德、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以及笔者提出的两颗种子的观点.过去10年间,笔者在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过程中,提出了一套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具体方法,在全国近20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实验,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树立尊重平等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尊重平等;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激趣、启思、导疑的教育原则;加强对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教师的前尊重平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卢梭通过对近代政治哲学和启蒙运动的激烈批判,确立了从道德、正义的角度探寻政治哲学的主题,因而将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观。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是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自由、平等和正义的道德理想国。然而,他的这个道德理想国遭到了来自理论界和实践的双重挑战,最终走向了覆灭。卢梭的政治伦理思想的矛盾之处在于混淆了"道德上的应当"和"政治上的能够",将"应当"看作"能够"去追寻,构建自己的道德理想国;在道德培养问题上,其思想有着"成公民"和"成人"的逻辑矛盾,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政治和道德融为一体的理想;近代政治对于人类生存的过分关注,导致对与政治相关的道德、自由的远离,这是卢俊政治伦理观遭遇的无法避免的时代困境。  相似文献   

20.
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转型期,刘师培从思想自由的角度批判了传统经学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又从字义考证入手彻底解构和颠覆了经学作为价值准则的合法性地位,同时借助于西学对传统经学进行新的阐释,为现代新文化的构建提供资源,从而开启了经学研究的近代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