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包括:"辟"、"侔"、"援"、"推"等。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逻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2.
正道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认真借鉴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对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道家思想的精髓要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相继产生,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成为几千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者。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为老  相似文献   

3.
由墨翟创始的墨家学派,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名、辞、说、辩(相当于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诸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构造了一个关于辩的逻辑体系。这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其他各家的逻辑思想,都没有墨家这样全面系统。就连把儒家正名的逻辑思想推向高峰的荀卿,也只是在他的《正名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名(概念)的逻辑体系,而对于辞和辩说(判断和推理论证),则缺乏深刻的研究。所以,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以同亚里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间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道家道德的普世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儒家以外,还有道家等其他学派.因此,合理利用古代一切思想资源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整体内涵,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而道家道德的普世情怀就是这一视域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论易儒道交融的中国古代和谐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针对中国古代语言和论证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探讨,特别地,我们重点考察了儒家和墨家的观点。我们主张使用轻型的逻辑模型方法(不引进全部的现代逻辑演算)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提供解释。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情景辨别和做出反应、根据合适的反应来正名、以及通过"法"和"因"两个方面讨论类的外延。我们尝试使用博弈模型来表示古代论证的实际情形,重点讨论关于对象和类之间关系的争辩。在文章的最后,我们讨论了使用博弈建模方法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推理实践潜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悖论有时指与人们的常识相违的判断和推理,但其中可能包含着真理。至于逻辑学中所说的悖论,简单地说就是指这样一种命题:一命题A,如果承认A,那么可以推得非A;如果承认非A,那么又能推得A。人们对于语义悖论的讨论或研究渊远流长。中国古代、古希腊和印度古代都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国墨家著作中有多处谈到悖论,例如,《墨经·经下》中云:“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诽”的意思是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反对所有批评的人是荒谬的。因为反对所有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临床案例介绍了当代精神分析技术和精神分析的态度。并进一步讨论了精神分析态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佛家,儒家,道家思想中包含的精神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以与心理动力学思想产生共鸣,发展出一种“中国精神分析”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体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武术、养生术、智力游戏和民俗民间体育等方面。同属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思想。对这些传统体育实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汲取了道家老庄学派思想的许多智慧,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哲学和文化特征的形成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中国古代传统养生体育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纪元前五世纪至三世纪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在急剧的转变中,三个主要思想派别——儒家、墨家和道家——曾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在这斗争过程里,三派之中的每个派别均分解为两个阵营,即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的阵营。墨家——墨子学派的创始人墨翟(纪元前四七八——三九二年)的信徒在唯物主义方面占有较显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儒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理论不但规定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伦理道德意识的走向,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基础.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主张"礼制"、"中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的服饰观,而道家提出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也对中华民族的着装意识及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两种思想的统摄下,中国的服装风格呈现出独特的互补结构和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1980年的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就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除对辩证逻辑的性质持有不同意见外,一致承认中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属于(传统)形式逻辑范围的思想和理论,中国逻辑史应当主要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因此,大家一致同意以形式逻辑为范围选编一部《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一部《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现在这两大部著作都早已完稿,著作已经出版,资料亦将出齐。这两年来,由于国外有关“非形式逻辑”、“内涵逻辑”、“语义学”新概念、新观点的进一步引入,一些同志在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等解和论点,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逻辑史是否应当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争论,理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非形式逻辑史”;(2)“语义学史”或“古汉语语义学史”  相似文献   

14.
“悖论”(Paradox)一词是有岐义的。在关于演绎逻辑的讨论中,悖论是指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从命题A可推出非A.从非A又可推出A。但在关于归纳逻辑的讨论中,悖论不仅包括一切逻辑矛盾,而且包括那些与人们的直觉或常识相违的推论亦即怪论。这种广义的悖论在归纳逻辑中是为数不少的,其中最基本的并且至今悬而未决的悖论包括认证悖论和绿蓝悖论。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个归纳悖论。一、认证悖论认证悖论(the Paradoxes of Confirmation)是由著名逻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亨佩尔(CarlG.Hem. Pel)于1937年首先提出,以后他又在“认证逻辑研究”(即[1],此文最早发表于1945年)和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荀在哲学上接受道家的宇宙论、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先秦儒家的道家化乃是指儒家在哲学上的道家化,而所谓稷下道家的儒家化,乃是指稷下道家在伦理学上的儒学化。  相似文献   

16.
墨学中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她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可以说正是现代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地位平等,互有高下,古代文化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特别是墨家学说,与儒家并为两大显学,具有许多边异于儒家的优秀特质,代表着中国文化另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历史选择了儒家,墨学中绝,汉代的独尊儒术,确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和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他通过解决这个矛盾来建立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在解决这个矛盾时融合了一些儒家思想。郭象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在境界观上,郭象提出“神人即圣人”思想来融合道家的神人和儒家的圣人两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在人性论上,郭象认为“仁义即性”,一方面说明仁义即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人的本性中自然能够引发出人的仁义道德,从而把儒家的性善论和道家的素朴论融合起来;在政治思想上,郭象通过重新解释道家的“无为”思想来解决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两种不同政治主张的矛盾。他认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任万物之自性。通过融合儒家思想,郭象对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作出了自己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乔清举 《周易研究》2007,2(6):76-83
隐遁或归隐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葩。通常都是把隐遁与老庄联系在一起,其实,隐遁行为产生于儒、道思想形成之前,无所谓属于道家或者儒家。传说的最早的隐遁者是许由、务光、巢父,乃是庄子的创造;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隐遁者是稍晚的有殷周之际的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对于他们的归隐思想,儒家和道家各自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的归隐思想有三个要素:守志、待时、致命,其必要条件是与政治的联系。守道而不惜其身是儒家的重要特征;道家的归隐思想则是守身,坚守心灵的自由。道家主要是以庄子论,老子与庄子又有不同。《周易》经传中的归隐思想是儒家性质的。  相似文献   

19.
评张东荪论中国传统宇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中国古代各家,如道家、名家、墨家、法家、儒家等宇宙观的文字多如牛毛,超越各家之不同观点而总论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文字,亦不少见;但取张东荪先生(1886—1973年)之角度、具东荪先生之“宏观调控力”的相关文字,却不多见。笔者以为东荪先生论中国传统宇宙观,很可能确已见到中国文化之深层,触到中国文化之核心。一、“函数”的或“职司”的宇宙观东荪先生《知识与文化》一书之第三编“中国思想之特征”,开篇即论“中西思想之根本异点”,其中谈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其与政治观的关系。东荪先生以为中国哲学不是“本质或本体的哲学”,不是“因…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个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从美学思想上看,这三位大师在具体问题看法有异,但在总的倾向上还是一致的。本文打算仅就他们关于人格美,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看法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