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研究》1983年第1期发表了顾春明的文章《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直接影响》。作者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对伦理道德学说产生着直接影响, 1 宇航学的发展,改变着伦理学研究中心的传统观点。宇航学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宇航学的高速发展,提出了伦理学研究中心要转移到宇宙。这就同传统的伦理学以地球的人为研究的中心的理论发生了矛盾。伦理学要适应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状况,就要改变研究中心的传统观点,最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孙伟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是一部系统研究元伦理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的学术新著。该书运用哲学价值论的视角和方法,在对传统伦理学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元伦理学的一些新观点,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元伦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3.
【导语】从历史上来讲,17世纪自然哲学向自然科学过渡时就曾经出现过“实验哲学”,它实际上属于近代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实验研究自然规律。而现在所说的“实验哲学”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基于经验数据的哲学探究,如通过经验调查探讨普通公众的直觉,以此检验哲学分析中的相关立场。实验哲学方法的引入,在语言、意识、自由意志与责任、直觉在认识上的可靠性等问题上重构或激发了一系列新的哲学论争。在传统的哲学研究中,实验哲学可用于概念分析厘清、为哲学辩论提供经验前提,也可用于对信念的拆穿论证或探讨偏见对信念与判断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研究进路,从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的经验证据到伦理学中的电车难题,实验哲学使得基于案例的哲学论证可以诉诸哲学家和常人的经验,但也因此使案例方法作为元哲学方法的地位受到了质疑。从元哲学来看,实验哲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皆与其自然主义的底色密切相关--哲学认识的主体从哲学家或抽象的主体转换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哲学认识也从哲学家坐在椅子上的思考转换成对不同主体自然发生的认识的经验考察。由此,实验哲学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从基于哲学理论的哲学变成了基于常人经验的哲学:其应用让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文化中技能知识与命题知识无法完全区分,还能够为我们揭示哪些地方是直觉容易出错的“雷区”。无疑,实验哲学对认识实践过程的描述使哲学研究更为贴近真实的时空情境和历史脉络,使哲学分析的视野拓展到诸如“道德研究能否提升研究者的道德水平”“生命科学家的基因概念”等新问题。值得追问的是,实验哲学以及新近兴起的经验性哲学研究是否将会发展为哲学的主流进路,还是仅仅作为概念分析等传统的理论化哲学进路的某种替代或补充?  相似文献   

4.
吕耀怀 《伦理学研究》2005,(1):68-71,83
在信息伦理学领域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有些学者将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非规范的伦理学来研究 ,而另一些学者则偏重于信息伦理学的规范性质。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应当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伦理问题 ,而不能成为计算机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生物信息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的集装箱。规范的信息伦理学可以参考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分析框架 ,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各国的信息伦理学有本土化的问题 ,但在全球性的信息沟通中 ,应当实现不同的信息伦理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资产阶级学术”(梅林语)批评历史唯物主义否认一切道德和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受到追捧的状况,梅林和考茨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德问题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们不仅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一切道德”的观点,还试图阐述无产阶级的“新道德理想”;他们认为道德判断并非与马克思主义无关,只是不应当从道德优越性来评判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回顾第二国际理论家们的这些争论可以发现,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派虽然选择了与现实妥协的态度,但是他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观点的反驳;同样,以梅林和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派”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如何避免伦理相对主义的挑战以及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需要后人作出进一步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理论研究如何界定(分配)足够的资料(资源),以达到既定的目的;伦理学理论则是研究哪些个人的和社会的目的是正当的,如何将其与其他各种目的区分开来。从这种对经济学和伦理学理论宗旨的描述中可以清楚看到,伦理学既有别于经济学,又与之密不可分。经济学领域是在确定目的和重点以后而对手段的选择;伦理学领域则是对正确目的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和规范的选择。对于有分析地选择重点和适应它们的手段,可以做出区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二者是混在一起的。采取行动的人在特定情况下,应当做出符合重点的决定,同时要为实现这些重点…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伦理学界近年来在对道德的理解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道德的根本在于道德主体的个人行为,因此认为应当从"行为哲学"出发重新确立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德主要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因此认为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不仅应当注重个人责任,还应当看到他者、他人、行为的社会条件等因素。因为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不是通过动机表现出来的,而是从事件、活动、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关于“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引人关注:“科学性的描述,使得道德既不通达‘天理’(因为形而上学被否定了),也不脚踏实地(因为‘道德’变成了对概念的词义分析,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而不指导生活和行动)。”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作出回应,并澄清一些问题。按照笔者的理解,邓安庆在《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一文中所作的并非是对分析哲学本身的批判,也不是对整个分析进路的伦理学的批判,而只是对那种不适当地把分析哲学方法应用于伦理学研究的某些“范式”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9.
浅析医患矛盾的形成与消解:—女性主义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伦理学历史发展了几千年 ,伦理学家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历史 ,女性主义伦理学从性别入手 ,对道德进行研究 ,用女性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世界 ,看社会 ,看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1 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特征女性主义伦理学与西方传统伦理学不同。传统伦理学的目标在于发现、提出、解释指导人们行为的那些普遍的、公正的、不分种族阶级的应用于每个人的道德原则。女性主义伦理学则试图审视批判传统伦理学中对妇女声音的忽略 ,批判带有压迫妇女性质的伦理理论 ,并重新确立起自己的理论。女性主义伦理学产生于女性主义运动 ,在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应用伦理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伦理学本质上属于规范伦理学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理论伦理学的性质。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应当包括道德境遇的判断方法和伦理规范的选择原则 ,而且必须包括伦理道德行为的实施技巧。应用伦理学既要借鉴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方法 ,又要形成独具特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美德伦理学通常被指责为不能提供正确行动的独立标准。面对这一责难,美德伦理学产生了两种回应。一些美德伦理学家认为,伦理学应当用美德概念替代正确行动的概念;另一些美德伦理学家主张,正确行动的概念可以还原为美德概念,并提供了正确行动的美德伦理学解释。前者的回应是不合理的,后者提供的解释是不成功的。美德伦理学的结构决定了它不能提供正确行动的独立解释。其根源就在于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不同组成部分。美德伦理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理论,不适合于论说对行动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南工业大学曾钊新教授的《道德心理论》出版了。欢悦之情,难以育表。对曾教授的这本书,几番阅读,深感它在如下几方面为伦理学研究作了拓新工作。 一、选择观察道德现象的新视角 众所周知,伦理学长期以来仅仅被认为是“道德哲学”。我国目前的伦理学是直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解释社会道德现象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毫无疑问,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去研究道德,澄清了几千年来在道德起源和历史演变、道德基本原则等问题的迷雾,  相似文献   

13.
无偿人权和凡人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编者按:本刊1996年第9期曾刊载起汀阳同志的《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在那篇文章中,作者从道德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人权理论的解释,并据此批判了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这里发表的邱本同志的文章则是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人权的概念及其合理标准的界定,对自然人权理论作出论证,与赵汀阳同志商榷。这种从不同观点、角度出发的考察和争鸣,无疑有益于讨论的深入。但是,这里的分歧实质上是否只是伦理学的观点和法学观点的对立?从哲学上看,是否都涉及到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无论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难…  相似文献   

14.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应用伦理学不是已有伦理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而是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科技信息化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交叉学科群。应用伦理学运用描述、分析和规范的方法 ,试图面向问题、决策和行动 ,从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宏观体制与超宏观全球四个角度系统研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应用伦理学既涵盖了传统的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 ,又和其他学科发生了直接的关联。对于很多应用伦理问题而言 ,不存在惟一正确的解决方案 ,对它们的把握和解决需要新思维、新综合和新创造。  相似文献   

16.
情境美德论     
情境美德论是依据人格心理学与情境主义关于人格特质、情境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共识而提出的,它由两个方面的观点构成。第一,现实的美德是情境化的,具有广度和强度差异。第二,道德品格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与道德情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情境美德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解释和预测、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培育。美德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生成的,美德伦理学不应当简单地通过规范性观点来化解情境主义的挑战,还应当考察情境与美德的关系来研究美德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是密切的,却既不简单,也不“和平”。相反,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而且常常发生冲突。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可能具有的各种不同观点(伦理学的和生物伦理学的、存在论的、形而上学的、教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认识论的)中,笔者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观点——认识论的观点。笔者从历史的维度与理论的维度之间的不同出发,来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哲学界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人的本质作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定,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这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视角对人的本质研究的结果。近年来,伴随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和日益加剧,我国哲学界从另一视角即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得出了有异于传统哲学理论的新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其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①。根据笔者的有关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这两维视角是统一的,因而从两维视角得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结论或观点也是不停的、一致的,而且两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中国儒学发展史上,人性问题始终是个热门话题。从先秦的孟、荀之争开始,至今连绵不绝。而争论的内容却一直在善恶两端之间来回走钢丝,甚至今天仍有人乐此不疲。应当说,这是由于研究方法上长期陷入误区所造成的学术思想史上的弯路,今天再也不应当延续。为此,笔者个人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视角,即不再从现成的、既定的、非善即恶两端对立的纯价值观的角度观察人性问题。而是从人性形成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层次、以及人性全面发展总趋势的指向上观察问题,这样也许有可能找到一条新出路。笔者的基本观点是:在人性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程九清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06,29(2):315-318
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均采用反应时测量的方法。第一个实验考查并验证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衰退的现象;第二个实验的结果则支持反应时指标测量情绪启动效应发生机制的反应竞争的观点,并提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内在机制模型。文章最后用反应竞争的观点对第一个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提示内隐学习可能在效应衰退现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