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思生辉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我越来越喜欢苏轼这两句诗了。静坐,思易至。在幽静的沉思中,我们的内心会把过去和未来衔接在一起,会让生命的细节盈满绿色,正如树木浸润在春雨的夜里,弥漫着一种灵魂默默成长的气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的文人中,无论是文学家、思想理论家,还是医学家,活至六、七十岁,甚至八、九十岁高寿者,不乏其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养生方法,这对我们后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一、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广东儋县建一“息轩”,并题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二、睡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八十五…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曾说:“静坐这项工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王阳明和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卷,第300页)宋明诸儒有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读书学道与静坐养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善养生者,学道读书亦为养生;善治学者,养生静坐均可治学。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回事。所以,理学大师朱熹对学生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忠不进!”(《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明儒高攀龙《水居》诗云:“兀兀日跌坐,忻忻时读书。”清儒梁章矩更是…  相似文献   

4.
巧断回环诗     
宋代大文学家秦观外出游玩久而未归,他的好发苏轼就写信询问情况.很快接到秦观一封奇怪的信,只有十四个字排成一圈:苏武看罢连声叫好.这位一代才子,准确地断开了这首诗.原来这是一首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诗中描述作才在野外游玩的情趣.奇妙的是.后句依次对前句搞回扣,而且每一年都在文中出现两次.十四个字能所二十\个字用,可谓是成本信减,效益倍圩.由此可见古人用字之精妙,及苏我听涛的巧妙.巧断回环诗@李书奇$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相似文献   

5.
俞起尧 《美与时代》2023,(4):132-134
苏轼作为大书法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理论。苏轼的书法理论是围绕着“无法之法”和“通其意”而展开的。苏轼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书法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的。“无法之法”与他无有之有的宇宙生成论、无思之思的理想人格论有关,“通其意”与“致一”之道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7.
从3月24日凌晨开始,以美国以首的北约国家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这是一场实力极不对称的战争:一方是拥有迄今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技术装备、由十数个军事强国组成的战争集团;一方是手持至少有一至两个“代差”的传统兵器、孤军奋战的弱邦小...  相似文献   

8.
苏轼和菜辛的《拉奥孔》在诗画问题的认识上具有可比性。两人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认识有相通之处,在诗画一律、诗画互补的关系上也有共识。但是菜辛受到西方以“分”为特色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他的诗画观是狭隘的,而苏轼则在“合”中超越了这种局限。  相似文献   

9.
古代散文作家,一向都很重视文章的句法、章法,特别是对于如何开篇,尤为讲求。有了好的开篇,文章就几乎成功了一半。正如唐彪《读书作文谱》所说:“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那末,怎样才算是好的开篇呢?好的开篇,要同时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能顺利而自然地开启下文,并能紧紧围绕中心,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说:“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就是说,文章开篇的几  相似文献   

10.
许外芳 《法音》2002,(11):28-33
苏轼以“东坡居士”自称,可见他受佛教的影响很深。关于苏轼和佛教的关系,人们一般都注重研究禅宗对于苏轼的影响,或是研究苏轼与禅林的交游。实际上,苏轼有极其浓厚的轮回转世信仰和净土思想,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苏轼的净土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前身是一个僧人;他多次施舍财物以造作阿弥陀佛像,并且作了不少颂佛诗文;他为死去的亲人、朋友作水陆道场,以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兹据《苏轼年谱》[1],并参以有关资料,细考苏轼生平有关西方净土的事迹,请大德专家指教。轮回说是佛教得以广泛传播的核心教义之一。苏轼…  相似文献   

11.
行方 《佛教文化》1994,(3):13-13
社会各界 瞩目已久的“中日佛教 文学艺术大奖赛”已于 1994年3月圆满结 束。在此基础上组织的 “中日佛教书画艺术首 展”,亦于4月15日在北京天安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门隆重剪彩,经过四天展出,于4月18日闭幕。 本次大赛暨展览在中日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具有首创意义。此一盛举发端于1992年间,主办单位经过为时将近两年的精心筹备。  相似文献   

12.
趣话元旦谜     
在辞旧迎新之夜,一家人围坐火炉旁,捧着热茶、嗑着瓜籽,多么温馨。若此时再猜上几个“元旦”题材的灯谜,则更加惬意。先看一条谜:“清明前一日”打一节日。本来“清明”专指清明节,这里却另辟蹊径,别解为“清朝、明朝”。在这两个朝代之前自然是“元”朝。“一日”合之为“旦”。谜底:“元旦”。再看一条:“一一看分明”,打一节日。先“看分明”,分开的“明”念“月日”,与前面“一一”可组成“一月一日”。日历上会告诉你这天是“元旦”。还有一条:“查完一半,对调位置”,打一节日。“查完”二字只要一半,把上面一半扔了,…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上世纪40年代家住在广西桂林的时候,孜孜以求于文学创作,苦于登门拜访者太多,于是便作了一首诗,作为“告示”贴在门上:“女儿心上想情郎,日写花笺十万行。月上枝头方得息,梦魂又欲到西厢。”初看此诗,像是写作者倾诉儿女私情,其实这是用含蓄的修辞手法巧成的一首绝妙的杜门谢客诗,把不便说的意思暗示给客人。  相似文献   

14.
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苏轼,在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二十四岁时就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一到任即逢天旱。为顺应民意,他写好祷告天地的祭文,与太守一起斋戒沐浴,十分虔诚地敬告神灵。并派专人登上太白山,于龙湫取回一钵“龙水”。他和太守在庙前对天祈祷,不知是凑巧还是精诚所至,竟然连续三天降下喜雨。然而,还是这个苏轼,一次途中遇到兵卒中邪,在终南山下脱得一丝不挂,口吐狂言,不成体统。随从告诉说这是“冲撞了山神”。苏轼让人给他穿上衣服,他立即撕掉,仍胡言乱语不止。苏轼无奈进入路旁的山神庙祈祷道:“……随行一兵狂发,…  相似文献   

15.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淫雨”;久晴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雨, 变化多姿,或为丝丝小雨,或为滂沱大雨,或温柔连绵,或快疾迅雷,或驾祥云而至,或借黑云藏身。“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描绘了雨的温柔敦厚;“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勾勒了雨的稀疏况味;“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渲染了雨的繁密景观;“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抒发了雨的热情奔放;“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讴歌了雨的恢弘阵容;“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颂扬了雨的磅礴气势;“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赞美了雨的飘逸韵致;“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慨叹了雨的雄浑魅力。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诗吗?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书法家大多有文人的情怀,而书家是否具有诗词素养,对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道:“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可见他非常注重书法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即诗词的内容。“墨冢笔池均细事,古人交道在文章。”书法到底是属于艺术范畴,还是属于文化范畴,对这两者认知的偏好,会形成“书家”和“书匠”的本质区别。诗与书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文章以书法为依托,  相似文献   

17.
略论佛教﹃气功﹄︵三︶陈星桥六)修习佛教“气功”法门简介佛教“气功”的修习方法甚多,下面谨择要介绍几种。1、如来禅如来禅,即按照释迦佛所说之言教,遵循一定的程序调理身心的方法,为大小乘人所共修,可用止观来概括。修止观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于静坐中修,二是...  相似文献   

18.
有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我的眼中只有你,只有你让我无法忘记。”这是爱情的真挚表白,爱到深处,“你”成了“我”的唯一。于是,满心满眼都是“你”——“我的眼中只有你”。  相似文献   

19.
黄震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思想家。他既是程、朱思想的继承者,又是修正者。其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人性论问题上,他推崇“性相近”、“性即理”说;在认识问题上。他继承了程、朱的“人心有知”、“心具从理”、“格物致知”、“居敬穷理”的观点,但反对“圣人生而知之”和静坐养心说。强调“学而知”,并十分重视躬行。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一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开阔、学问丰厚、个性豪放,不仅精于儒学和老、庄,更倾心佛乘,对当时盛行的禅宗更有深刻领会。这对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大作用,其中禅的影响更为明显。上面这首《书焦山纶长老壁》本来是游戏笔墨,构思别具匠心,用笔生动活泼,写法和意趣都体现出禅的影响。可以作为优秀的寓言诗来读,也可以作为禅理诗来领悟。 所谓“题壁”,是古代文人写作风俗,把作品题写在宫府、邸店、寺观、楼台等处墙壁上。这首诗是苏轼题写在焦山纶长老所住寺院的屋壁上的。焦山原名谯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