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吴捷  苏娟 《心理科学》2019,(2):329-334
本研究通过增加组成图片的图形数量和改变目标图形的特征,考察老年人和大学生在比较视觉搜索任务中的眼动特点和图形特征加工的优先性。结果表明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在比较视觉搜索过程中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增加,平均眼跳幅度减少,对目标刺激的注视时间增加。老年人和青年人在目标刺激的注视过程中都表现出图形维度数量的优先性,即表现为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目标刺激注视时间最短,颜色不同和形状不同的目标刺激在注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说明老年人在比较视觉搜索过程中存在认知老化,在图形特征加工的优先性上结果和青年人一致,以上结果与年龄和研究任务有关。  相似文献   

2.
老化过程中人格问题的研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化过程中的人格问题主要探索的是人格的稳定性及变化的范围和本质,其主要研究模式有特质模式、背景模式和发展阶段模式等。研究结果则因所用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设计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老化过程中的人格问题主要探索的是人格的稳定性及变化的范围和本质,其主要研究模式有特质模式、背景模式和发展阶段模式等。研究结果则因所用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设计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8,31(1):205-209,199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及行为模型,并编制问卷,通过对13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使用BBS的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感对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极其显著.2.使用BBS的态度对行为意向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3.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实用性和积极感受对于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危害性对态度有负向影响.4.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使用BBS的态度无显著影响.5.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相关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海波 《心理科学》2008,31(3):648-651
本研究选取二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首先进行同伴提名测验,获取小学生的同伴接纳和同伴拒斥程度,并把同伴接纳和同伴拒斥合并为同伴关系总和;两周后再考察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将语文和数学成绩标准化后作为学业成绩.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接纳)对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受制于年龄,低年级时影响小,高年级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宋广文  崔吉芳 《心理科学》2008,31(3):532-536
采用纸笔测验法对大学生如何进行范畴三段论推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被试为123名大学生.研究发现:(1)人们在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一般有图形(像)的参与,且明晰的图形提示有助于推理成绩的提高;(2)影响范畴三段论推理的因素主要有前提能够建构的模型的数目、前提的内容、前提的格(格效应)和推理者自身(文理科、知识背景等)因素.具体而言,图示只对纯符号推理题有提高作用,理科学生只在文字内容推理题上显著高于文科学生;(3)对前提的不完全解释是产生推理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栾贻福  钱秀莹 《心理科学》2008,31(1):117-120
本文从个体对客体位置信息的加工出发,对触动觉位置判断以及视触位置信息整合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两个实验分别从触动觉客体位置判断和视触位置判断及视触位置信息整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伸手对客体位置进行判断时,对对侧空间客体位置的变化感知更加敏感和准确,同时对距离呈现中心较远的客体的位置判断成绩较好,而客体呈现时所在的半空间对左右手的客体位置判断成绩并没有产生一致的影响;在视触空间位置信息整合时,随着空间信息加工任务难度的增大,个体通过手、胳膊的关节以及本体感觉所获得的对空间位置信息的表征的准确度可能会下降,而视觉对触动觉的引导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并变得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3×3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配戴助听器听觉障碍学生唇读汉字语音识别中视听通道效应和音素可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视听条件与音素可见性之交互作用不显著,语音识别过程存在视听通道效应;音素可见性在语音识别过程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简化提示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任务类型(标准项目、社会项目)和提示方式(有提示、无提示)对归纳推理操作成绩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任务类型和提示方式皆有显著作用.实验2结果表明,变化任务类型(从标准项目到社会项目)会提高熟悉度、降低组织度;而变化提示方式(从无提示到有提示)不影响熟悉度、但降低了组织度.结果分析说明,任务类型通过从外部增加信息而提高操作成绩,提示方式则通过明确问题目标而提高操作成绩.  相似文献   

10.
音乐对大学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  隋雪  王小东  钱丽  姜娜 《心理科学》2008,31(2):385-388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音乐对阅读即时加工过程的影响.考查先导音乐、背景音乐与无音乐条件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先导音乐比无音乐条件促进了阅读效率的提高,先导音乐改变了被试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模式,瞳孔直径缩小,注视次数减少;(2)与无音乐条件相比,背景音乐对被试的阅读过程起了干扰作用,背景音乐对被试眼动模式的改变体现在瞳孔直径增大,眼跳距离缩小.由此可知,音乐影响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先导音乐有助于阅读效果的提高,背景音乐对阅读起干扰作用,音乐对阅读的作用在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上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及其运算规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爱梅  凌文辁 《心理科学》2004,27(4):952-954
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由萨勒(Thaler)教授提出,他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非替代性;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本文分析了心理帐户非替代性的三种表现,从值函数,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和参照点效应探讨了心理帐户的特定运算规则。这对解释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工作记忆子成分在听觉障碍儿童心算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陈骐 《心理科学》2006,29(1):76-79
采用2×2×3的混合实验设计,比较听力正常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在心算作业上的差异,考察了工作记忆子成分在听觉障碍儿童心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觉障碍儿童在高存储负载水平下的心算成绩显著降低,说明语音回路负责心算过程中的存储成分;而且听觉障碍儿童在对中央执行能力有高需求的实验条件下的作业水平并不比正常听力儿童差,说明他们的中央执行能力并没有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13.
选取112名二年级小学生,以点阵比较任务测量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同时以工作记忆测验成绩为协变量,探究了不同心算形式(视算、读算)对不同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儿童心算表现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1)心算形式显著影响心算的正确率,读算形式下儿童的心算表现最好;(2)控制工作记忆影响后,心算形式与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分组均对心算正确率影响显著。总体来讲,读算可能是提高小学儿童简单心算表现的有效形式,并能提高低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儿童的心算表现。  相似文献   

14.
心算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策略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心算是当前心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关心算活动中问题大小效应、距离效应、奇偶效应等的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心算活动中不同的策略选择, 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心算加工特点的了解。未来研究在注重具体问题解决的同时, 还应注重实验设计的严密性、研究的深入性与综合性相兼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斌  刘翔平  杨双  卢佳 《心理科学》2006,29(5):1266-1268
心算中语音复述和计算加工交替进行,其中任何一方面落后都会导致心算困难。使用视觉心算成绩和听觉心算成绩相减的范式,研究计算能力正常但心算水平落后的儿童的语音复述水平。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心算困难儿童呈现不同的困难模式,2、4年级心算困难儿童语音复述水平正常,但由于语音工作记忆容量的落后,导致缺少足够的注意资源进行计算加工。3年级心算困难儿童在语音工作记忆容量和语音复述上都存在落后,导致心算困难,呈现出双重困难模式。  相似文献   

16.
It has been long known that people blame victims for the bad things that happen to them, and that people blame victims more when the victims experience severe difficulties than when they experience minor difficulties, even if the victims were not particularly irresponsible. Little previous research has examined victim blaming in middle-age and older adults. One hundred and forty-five adults in 3 age groups (18–34, 35–59, and 60–84) read 4 scenarios (2 accidents, 1 crime, and 1 fire) imbedded in other scenarios. The scenarios were varied so that the victim is either very irresponsible or not very irresponsible, and the outcome is mild or severe. The oldest group of participants blamed the victims more than the other group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the typical severity effect, the oldest group blamed the very irresponsible victim more when the outcome was mild than they did when the outcome was severe.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emantic priming of attention on two sequentially presented visuomotor tasks, traffic judgments and saccadic adaptation. Priming was accomplished with the scrambled sentence task: participants formed meaningful sentences from a list of words where a word denoting wide attention focus was invol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mantic priming influenced positively saccade adaptation (its’ benefit increased) while it attenuated visuomotor performance in the traffic task (RT of hand movements increased). We found the effects of priming on both tasks’ performance to be comparable in young and older participan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semantic priming effect on visuomotor tasks depended on the cognitive resources which were needful as for the priming as for the primed task.  相似文献   

18.
数学焦虑对心算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研究者逐渐注意到心算加工会受到数学焦虑的影响。文章主要介绍了数学焦虑的涵义、测量及其对心算加工的影响和理论解释。数学焦虑对心算的影响与问题大小效应关系密切。数学焦虑对简单心算问题的影响不大,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数学焦虑效应逐渐明显。此外,数学焦虑还影响着心算的编码、提取以及策略选择等过程。目前的研究多倾向证明加工效能理论,同时抑制理论也是个可选择的理论解释,只是尚缺乏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田花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862-867
有关问题大小效应的加工机制存在两类不同的解释。初期的提取理论认为,问题大小效应是由算术知识的储存表征的各种特征所决定的。后期研究开始关注如计数、分解这样的非提取策略在问题大小效应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大问题任务中更低的提取效率和非提取加工效率以及更多采用非提取策略都会造成算术任务的问题大小效应。由于加法和减法中使用的各种加工策略的比重不同,所以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问题大小效应。今后研究应该考虑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并统一划分大问题和小问题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note uses mixed methods on data from a nationwide sample of 1,525 Americans age 40 and older to make two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s on purpose and religion. First, by categorizing open‐ended responses to an item asking “Please describe a few of the things, feelings, ideas, etc. that give you a sense of purpose in your life,” we present a categorization framework to group sources of purpose (SPs) in life. Next, we run multivariate models, using mental well‐being as a dependent measure, which simultaneously enter dummy variables reflecting each of the SPs categories within our framework. We hypothesize no relative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that any specific source of purpose category would have on mental well‐being. This prediction is undercut by finding a positive link between mental well‐being and a single SP—citing one's “relationship with God”—although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ed only among respondents age 60 and older. Beyond this research'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we offer some practical guidance in arguing that research on SPs, particularly when claiming comprehensiveness or examining mental well‐being, should not preclude religious measures and should consider that SPs may have differing effects between age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