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敦煌本《上清大洞真经》与道藏本《大洞真经》的样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理解《大洞真经》的成书过程提供非常有益的案例。不论是《回风混合帝一之道》《雌一五老宝经》《太上大道君玉箓》,还是《高玄真经》都是修行《大洞真经》的要诀,或许是道法传承的不同,形成了"帝一法""雌一法""玉清法"等修行洞经的法诀。从《大洞真经》文献流变过程来看,其文本结构出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增衍。各种修行法诀都被允许存在,打破了陶弘景所谓"浮伪"的看法,逐渐形成了道藏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样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陶弘景《登真隐诀》中所描述的《大洞真经》"大、小本"的关键区别"回风混合之道"入手,指出《云笈七签》卷三十《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即为其完整文本。由于其与修诵本经至为密切的关系,该经法本在原初《三十九章》前。在从《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高玄真经》到今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发展中,该文本最终被剪辑编入《三十九章》中,从而形成今卷二至卷六的主体内容。通篇完整的文本对应、微殊差异以及本经卷一所启"大洞真经师"和"回风大混合师"的内证表明,今六卷本实乃陶氏所见含"回风混合之道"的"大本"在发展中改编增补而成,这是破解今本《三十九章》层次结构的密匙,可印证或纠正既有诸多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中的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及与其相应的南方第三科真文,对前人的校读成果进行了补正。首先证明,《道藏》本《玉诀妙经》中的"元始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条目和"元始五老禳大劫洪水召蛟龙水官度灾真文玉诀"条目颠倒了位置。其次,校补复原了南方真文第三科的汉字译文。再次,考证五篇真文及相应玉诀从东晋末刘宋初开始就可分科单独施用,也可合并使用。最后简略讨论摄召北酆鬼魔真文及玉诀中的魔鬼观念和镇禳之法。  相似文献   

4.
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革,攺日(?)孚,元羕貞,利貞,呣亡。 (帛)[勒,巳日乃]復,元亨,利貞,(?)亡。 (今)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本卦今本与竹书作"革",帛本作"勒",古从"革"之字亦可与"革"通假。如《诗·小雅 ·斯干》:"如鸟斯革。"《释文》:"革,《韓诗》作(革羽)。"是其证。另,《玉篇》言部释"諽"曰:"一 日更也,或作惮。"《玉篇》解"諽"为"更也",显然以义通"革"。 今本"巳日"之"巳",帛本缺,竹书作"攺"。作"巳"与"攺",其义一也。案《说文》释 "攺":"攺讀若巳。"是其证。  相似文献   

5.
十一面观音     
王尚 《佛教文化》2009,(2):127-128
十一面观音在六观音之中,主救济、破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求福现世利益,除恶向善,引导修行。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二种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四之经,唐显庆元年(656)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此三种经其实都是出自《金刚大道场经》同本异译,唐慧沼还对玄奘译本作过《义疏》。唐不空译有三卷本《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  相似文献   

6.
《法门名义集》一卷。唐武德年间(618~626),东宫学士李师政撰。唐代佛教史籍未曾著录过此书,唯有敦煌本(题有“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等字)传世。日本据法国国民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本,将它编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李师政后于贞观(627—649)初年,任门下典仪,著《内德论》一卷,今存于《广弘明集·辩惑篇》之中。《大唐内典录》卷五介绍说:“政(李师政)家上党,学识攸归,少玩大方(指大乘),长遂通洽。每与诸朝士共谈玄奥,多陷名相,以佛宗为虚诞,同迷业缘,以圣理为扪虚。政乃著论三篇  相似文献   

7.
华严经义记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北齐释惠光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耳。光姓杨氏,定州长芦人,今河北沧县也,为佛陀禅师弟子。会佛陀、勒那初译《十地经论》,光乃命章开释,独最其功。光每以正教之本莫过《华严》,乃撰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以  相似文献   

8.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9.
清凉三考     
一、慧远故里考慧远故里的记载,早见于南朝梁慧皎撰的《高僧传》。其卷六《释慧远》中记叙:“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娄烦,历史上也称楼烦。关于雁门楼烦的具体位置,后世名家注释多不一致。《辞海》与《宗教词典》的《慧远》条目中,均将雁门楼烦注释为“今山西宁武附近”。而由中国  相似文献   

10.
《北斗经》是道教重要经书之一,最早或问世于蜀地,并且在传承中与蜀地也有密切的关系。《北斗经》称太上老君于汉永寿元年降临蜀都玉局,传授此经给张道陵,而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玉局治与北斗信仰就有着紧密关系。《道门科范大全集》存有八卷"北斗科仪",均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其内容与《北斗经》有非常多的重合之处,此八卷科仪结构对后世四川地区广成科仪或也有影响。《北斗经》问世后,在蜀地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蜀地所出科仪文本多对《北斗经》进行引用,并行用于科仪之中,蜀地所出《北斗经》注本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1.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阳明先生文录》,卷首唯载有黄绾嘉靖癸巳(1533年)一序,收有《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凡二十八卷。笔者经与传世的《阳明文录》嘉靖各本比对,发现其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范庆重刊姑苏本《文录》所据母本。该本版心所留刻工之名,亦可佐证其刊刻于姑苏。结合相关文献,可判定国图此本即闻人诠姑苏刻本,经钱德洪手自编订。该本乃钱德洪所编《阳明文录》的初刻本,弥足珍贵。一般为著录者、收藏者、研究者普遍称为"闻人诠刻本"者,当非文献所指向的嘉靖乙未闻人诠刻本,乃亦经钱德洪编订的稍晚出之别本。  相似文献   

12.
对南北朝道教文献的研究中,学界往往将这些早期道经视作一个整体,但实际上今天所能看到的早期道经有着多样的文本层次。《正统道藏》所载的《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有四卷,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录"载该经两卷,学者一般认为今四卷本是由两卷本分割而成。实际上,今本《内音玉字》卷一关于该经的授受科仪应为后补;卷三、卷四对"大梵隐语"的疏释在南北朝中期可能也还没有形成。陆修静所见的《内音玉字》卷上应就是今本卷一、卷二对"大梵隐语"的描述,卷下则是类似《内音玉字》"序"的内容。《内音玉字》"序"的时代应该也晚于卷上。另外,在南北朝、隋唐之时,《内音玉字》可能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着与今本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唐代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生卒年无考。据《新唐书·艺文志》,尝隐居东海,于贞观五年应召至京师,太宗赐号“西华法师”。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二书均佚,经近人蒙文通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又有《庄子注》三十卷,《疏》十二卷。成玄英精研老庄之学,更参以释氏之理,道通内外,学兼百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近日整理点校《道藏》,在正一部见有《上清经秘诀》一篇。这篇经诀虽仅六百余字,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却有助于我们解决南北朝隋唐道教研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上清经秘诀》虽标名为“经诀”,但其内容并未讲述南北朝上清派经书中常见的诵经思神、画符念咒等方术秘诀...  相似文献   

15.
吴筠,字贞节。唐权德舆是《权载之文集》卷三三《唐故中岳道士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又见《道藏》本《宗玄先生文集》卷首,下简称《权序》)、《新唐书本传》(卷一九六)、宋高似孙《剡录》卷三《仙道》、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贞节一作正节。见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下简称《仙鉴》)卷三七、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六引《高道传》。又作真节,见宋俞琰《席上腐谈》上。案:作贞节是也。贞节正与筠字之义相协。作正节、真节者、乃贞之音近而讹。(编者注:清雍正帝名胤祯,避圣讳,真改为正。如“真定府”改为“正定府”。据史载:雍正晏驾后的第十天。  相似文献   

16.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17.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18.
<正>《学诚法师文集系列》一套8册于近期出版,这是学诚法师第一套系统而权威的文集著作,辑录了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出席国内外宗教会议的发言和在访谈节目中的谈话。首批3册分别为《信仰与对话》《和合与愿景》和《责任与担当》,主要揭示佛教文化的时代价值,乃佛法之"用";次批5册分别为《佛法与人生》《智慧与成功》《修行与念佛》《持戒与觉悟》和《出家与修道》,主要阐释佛法学修的次第精要,是佛法之"体"。  相似文献   

19.
北宋末、南宋初这段时间,吕洞宾神仙传说最盛,最早所传的吕洞宾经,也大约出现在这个时期。吕洞宾著作,郑樵《通志·艺文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不见录,始见于南宋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卷十二神仙类,录《钟吕传道集》三卷;《肘后三成篇》一卷;《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吕真人血脉论》一卷;《吕公窑头坯歌》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