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上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上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道戒和思想内容的不同认为敦煌本P2256号和P2861号文书并非宋文明的<通门论>,而是宋文明之后的灵宝弟子编撰而成的,是对陆修静、陶弘景、宋文明等人的学术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有关古灵宝经的研究,素来是道教经典研究领域中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学界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国学者陈国符、吕鹏志、王承文、刘屹、谢世维,日本学者福井康顺、大渊忍尔、小林正美、神塚淑子,美国学者柏夷等均有相关论述发表,提出不少真知灼见。然而,由于古灵宝经研究的复杂性及史料的匮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未有突破性进展,犹有胜意可寻。令人可喜的是,王皓月博士新近推出专著《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对古灵宝经的相关问题予以重新讨论,提出一系列创见,极大推动了六朝道教史及《灵宝经》研究的进展,堪称是近年来少有的道门文献研究之佳作。该书的内容除了绪论和文末附录外,正文部分共计有四编:第一编《真文赤书》研究;第二编《人鸟五  相似文献   

5.
《灵宝度人经》的内容简介@秦学智~~  相似文献   

6.
“济世”一直是道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早期道教的济世思想具有鲜明的“道术济世”的特点,多体现为修道者运用道术救济穷苦的个人功行.这种情况在灵宝道教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灵宝道教在标举“大乘”的同时,也让早期道教的济世思想发生了转向:从“道术济世”为中心转向了以“善功济世”为中心.也正是在“善功高于道术”理念的指引下,灵宝道教出现了以善功取代道术的趋向.随着善功对道术的取代,灵宝道教变得更像一个“劝善之教”了.  相似文献   

7.
"十部妙经"是"元始旧经"在出世最初就提出的观念,一方面它把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灵宝五篇真文》看成是"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和教义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元始旧经"本身属于"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的内在结构。这种观念对"元始旧经"整个创作过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自南朝陆修静以来,道教也强调"十部妙经"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深刻内在关联和逻辑性的经典体系。"十部妙经"观念关系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元始旧经"的教义思想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并因此在当前研究中具有非常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作者:王皓月,中华书局2017年版本书以《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玉京山步虚经》《诸天自然内音玉字》四部经典为中心,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相关道教经典的内容和关系,通过经典思想的演进推测经典编纂的顺序和时期,进而分析陆修静改编《灵宝经》的动机和方式,对六朝时期道教的形成及道教的道派进行重新认识,指出陆修静使用敷演的手法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基于三洞四辅部经典,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三洞部的洞玄部《灵宝经》。道教的诸多教理、科仪都是由《灵宝经》提出,所以《灵宝经》的研究在道教研究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灵宝经》研究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陆修静是否直接参与改编《灵宝经》。虽然之  相似文献   

10.
11.
刘宋道士陆修静曾对真伪混杂的古灵宝经作了专门的整理和甄别,并先后编撰了两份道经目录,可惜均已佚失。自从载有古灵宝经目的敦煌写本即P.2861+P.2256号残卷被发现,中外学者已就古灵宝经的相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作为如此庞大的一组经典群,古灵宝经的出世绝不会是一时一人造作的结果。相应地,古灵宝经目的形成也应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此外,汉晋时期的佛道关系与古灵宝经的形成紧密相关,理应成为考察古灵宝经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13.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是一部成书于唐代、主述祖先救度的道经。该经主张于"八解日"设净供祭祖,以令先亡超脱幽境。其救度方式融合了早期道教食祭鬼神和佛教功德说,主要以功德之力超度先亡。经中"净供"之说,借鉴了《金刚经》"无相施"的概念,提出行者需于精思静定中以清净之心设"不住相供献",方可建无量功德。此说法实为佛、道二教心性论混合的产物,对修斋道士的心性修为有较高要求。经中"仙公祭鬼"的故事,应即宋元道教"葛仙公创祭炼法"之说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六朝上清灵宝道经多以五行思想为其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五行次第上采取“五行用事”之序,形成回环周行的格局,并以不同于生数成数的数字体系组织设计各种日常具体的行道技术,通过五行与五方、五色的搭配化用五行生克关系造构招灵致真摄魔之类道法。这种配数体系被后世文献称为纳音数或老数,与秦简部分记载相合,或昭示了其古老的渊源,其体现的五行生、壮、老(死)三阶段论与生、成两阶段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道教《灵宝经》中"元始旧经"的含义存在误解。主要问题在于,不区分教理上的元始旧经和在人间实际存在的元始系《灵宝经》,这不仅导致《灵宝经》的关于经典出世的教理被曲解,在探讨经典实际历史编纂顺序之时也容易产生混乱。实际上,《灵宝经》具有镶嵌式结构,元始系《灵宝经》记录的是元始天尊等神格传授天界的"元始旧经"的经过和内容,即"元始旧经"为"经中之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言为线索,通过对敦煌道教文献与《正统道藏》的研究,厘清了灵宝经的传说与史实,梳理出了灵宝经起源与流传的脉络,揭示了葛氏家族对灵宝经的传承与行世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在早期道教向中古道教的转变过程中,天文被视为万道之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度人到成仙,从斋戒到法术,无处不见它的踪迹。天文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普度一切的源头活水,为中古道教教义体系的开展与推演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与资源。灵宝道教为什么会以天文作为整个教义体系的根基呢?这与汉晋时代的天文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事实上,汉唐时代正处在中国历史上的神文时代。孙英刚敏锐地洞察到,从汉代到唐代,在中古中国存在着一个绵延近千年的  相似文献   

18.
刘毅  郭永玉 《心理科学》2014,37(4):770-775
目前叙事研究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方法,而近十几年里该领域中出现了一种语境转向,即从研究作为事件的叙事转向了关注语境中的叙事。文章探讨了这一转向出现的主要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并介绍了一种较为简单明确的叙事语境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叙事语境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结论是,只有在叙事研究中将叙事产物(故事)与叙事过程(语境)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个体所讲述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浅析《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有“群经之首,万法之“宗”之称的《灵宝度人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宏伟的世界图景。这世界图景自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体系,为人们求仙问道提供了一个向上往善的动力性支架。人们只要矢志不移,不畏辛苦,脚踏着它所设建的天梯,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入更高更为自由的天人境界,过上寿与天齐,美妙如画的神仙生活。本文试图揭示这个图景,以丰富人们对《灵宝度人经》教理教义的认识。一、《灵宝度人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灵宝度人经》产生于东晋末年,它是道经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早期民间道教发展到上层官方的士族化神仙道教,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