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素真经》是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明《道藏》收有7种冠以"八素真经"的经书。早期《八素真经》究竟造于何时,与现存各经书关系如何,学界意见不一。本文从《无上秘要》、《三洞珠囊》、《云笈七籤》、《道教义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类书的征引情况入手,结合《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录真文》等经书中的材料和类书中的相关引文,对《八素真经》的出世、卷数及流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皇经新考     
道教三洞经教传统,除了洞真(上清)、洞玄(灵宝),还有一洞,就是洞神(三皇经系)。代表洞神的《三皇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这一部重要典籍早己亡佚,故历来研究甚少。围绕着《三皇经》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资料重新作了一番梳理,指出:《三皇文》传至葛洪有三条来路,一是帛和所得天文大字一卷本,二是葛玄一郑隐一葛洪这一传承的《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本,三是鲍靓所得、葛洪兼受的“与世不同”的本子。杨羲等人也传《三皇经》,陆修静、陶弘景皆得之于此,可能与鲍靓本有关。此外,根据诸书称引,对广义的三皇经即《洞神经》及其内容、三皇神系、三皇道士的修行方式等,也作了一些探讨。认为:著录的《洞神经》14卷是刘宋陆修静编《三洞经书目录》时的情况,可作为三皇系经书断代的标准。实则称“洞神三皇”之书较此为多,皆陆修静之后增殖繁衍。又认为,南北朝时代三皇道士既有经戒(戒有洞神八戒等),又有法策符图、斋醮科仪等,又有法服,称三皇为一经教派别,也未尝不可。文末将《三皇经》亡佚的时间推测为元初焚经之祸。  相似文献   

3.
《三皇文》在魏晋道教徒中是极受重视的道书,南朝时以《三皇文》为基础,续加增益,孳(阝孚)出一大组道经,陆修静总括三洞,将之编成洞神经,为三洞经书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巨,但这部重要经书明白大霁《道藏阙经目录》已著为阙经。直到现代陈国符先生著《道藏源流考》也认为它已佚失。于是当代学术界对《三皇文》的研究,便失去了第一手资料,只能依据有关记载和《道藏》中尚存的《洞神八帝妙精经》等,对它作一些推测,故而难免隔靴搔痒,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4.
东晋道士杨羲写经,以《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为首要经典的上清经三十一卷最为重要,在道藏三洞四辅经书体系中,是洞真部的祖本道经。杨羲以墨书细字的郗体隶书和荆州白笺,开创了上清经写经的基本风格。杨羲写经的身份是早期上清派专门从事经书造写的经师,后被尊奉为上清派第二代玄师。杨羲写经得到了丹阳许氏士族的支持。许氏士族是天师道奉道世家,直接参与甚至主导了早期上清经的造写和传抄。由许氏士族而展开考察,可以看出,在东晋士族中,擅长书法的奉道世家如丹阳许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丹阳葛氏士族中都有代表人物从事早期道教经典上清经、灵宝经、太清经等的造写或抄写。东晋时期,士族写经奉道较为普遍,这是杨羲写经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然则, “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待考证。  相似文献   

6.
道教辞典     
《道藏》道教经笈的总集。东汉末道教初兴,经书不多,魏晋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道书日滋。东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如南朝宋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梁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北周玄都观道士撰《玄都经目》、王延撰《三洞珠囊》,唐尹文操撰《玉纬经目》。唐玄宗即位,饬令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音义》,开元中,删订道书,首编成藏,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名《开元道藏》,其目即《三洞琼纲》。经五代之乱,该藏毁于兵燹。宋代,徐铉、王禹偁、王钦若、张君房、刘道元等  相似文献   

7.
三洞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探索“三洞”一辞的渊源。灵宝经中的一些文字说明“三洞经”并不是开始即用来划分经典的。在上清经里,“三洞”一辞有两个涵义,一是用来指“三洞气”,二是指称上清经中的三部经典。《无上秘要》保存的《三皇经》佚文也证明了“三洞”一辞和上清经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统道藏》中的《大洞金华玉经》是对《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的改编。南北朝多种上清经中都提到《雌一经》,该经的成书时代应较早。《雌一经》的形成与《大洞真经》的神化有关,《雌一经》实即读《大洞真经》的经诀,是《大洞真经》的附庸。《雌一经》的这种造经模式被《八素真经》《玉清隐书经》《八景玉箓》等一批上清经模仿,它们都将自己和《雌一经》一起编入《大洞真经》先修经典的序列当中。《雌一经》的内容来源于杨、许之前的一些修炼方法,它还影响了《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等经典。从《雌一经》中可以看出一种"法、术、验"的结构,这种结构也见于《大有妙经》《西王母宝生无死玉经》等,可能是早期上清经的一种造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上清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上清经》与上清派的命名、《上清原统经目注序》的撰作时间和作者以及东晋《上清经》的成书等问题。着重考察了华侨、杨羲、许谧、许翽等制作的首批上清经、传、诰的情况,并列书名、篇目;同时指出《上清经》的某些复杂性质。本文对与经书相关的道教分派标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道教目录学则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南朝刘宋著名道士陆修静因对道教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与成就,从而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名震朝野,故在道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所著《三洞经书目录》是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道教目录学著作,是书开创的道教典籍以“三洞”分类的分类法,既具划时代意义,又对后世道教目录学产生重大响影。因此,陆修静在中国道教目录学史上的贡献与历史地位应当加以研究和肯定。作者认为,陆修静对中国道教目录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完全可与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的刘向、刘歆父子和佛教目录学史上的道安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三清”的解释,一般认为“三清”是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而《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三洞宗元》则认为: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天宝君,号无形天尊(注),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之玄黄气,化生灵宝君,号无始天尊(注)居禹余天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之玄白气,化生神宝君,号梵形天尊(注),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也。并提出最上一天名曰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22,(6):94-94
《道藏》是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型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道教创始于汉代,最初经典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各派道士撰写的经典日益增多。一些著名道士开始搜集整理道书。例如,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书,编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各类道经、符图和医药方技著作,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到了唐朝初年,道书开始汇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谈《遐览篇》的道书数目——兼谈错误估计和错误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录学上称最早的道教经书目录,是刘宋陆修静(406—477)于明帝太始七年(471)因敕上的《三洞经书目录》。其载道教经书并药方、符图等1990卷。事实上在这之前已有道书目录,这就是东晋葛洪(284—364)的《抱朴子·遐览篇》。但《遐览篇》所载道书究竟是多少?以往诸家说法不一,也都有错误。如方维甸在《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中说282种,侯外庐等同此说;范寿康在《中国哲学史通论》中说291部;  相似文献   

15.
敦煌本《上清大洞真经》与道藏本《大洞真经》的样态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理解《大洞真经》的成书过程提供非常有益的案例。不论是《回风混合帝一之道》《雌一五老宝经》《太上大道君玉箓》,还是《高玄真经》都是修行《大洞真经》的要诀,或许是道法传承的不同,形成了"帝一法""雌一法""玉清法"等修行洞经的法诀。从《大洞真经》文献流变过程来看,其文本结构出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增衍。各种修行法诀都被允许存在,打破了陶弘景所谓"浮伪"的看法,逐渐形成了道藏六卷本《上清大洞真经》的样貌。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基于三洞四辅部经典,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三洞部的洞玄部《灵宝经》。道教的诸多教理、科仪都是由《灵宝经》提出,所以《灵宝经》的研究在道教研究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灵宝经》研究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陆修静是否直接参与改编《灵宝经》。虽然之  相似文献   

17.
《本际经》全称《太玄真一本际经》,是隋唐之际重玄之道的重要著作。这部经虽在辞例上多融摄佛经,但基本义旨则是重玄之道,可以看作继《升玄内教经》之后,以经书形式进一步阐发重玄理论并在道教中更广泛地传播其理论的重要标志。这部经在隋及唐初的道教中有很大的影响,如《道教义枢》、《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频繁称引此经,唐玄宗时还三番五次地诏令全国各大道观传读《本际经》。今日道教日常持诵的《清静经》,在思想理论上也与《本际经》颇有渊源关系,所以,研读这部经书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日整理点校《道藏》,在正一部见有《上清经秘诀》一篇。这篇经诀虽仅六百余字,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却有助于我们解决南北朝隋唐道教研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上清经秘诀》虽标名为“经诀”,但其内容并未讲述南北朝上清派经书中常见的诵经思神、画符念咒等方术秘诀...  相似文献   

19.
《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道家经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而道经的汇集则始于南北朝和隋唐,盛于宋。唐玄宗曾命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通称《开元道藏》),但不久即毁于战乱。宋真宗命王钦若主编道教经典《宝文统录》,凡4359卷。六年后,张君房增修为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名曰《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要编成《云笈七签》122卷。在上述几部中国古代内容最全面丰富的《道藏》中,都收录了天台桐柏山的藏经,并占有很大的篇幅。可见桐柏山道藏在中国《道藏》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教类书。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王悬河生平无考。该书辑录二百余种“三洞”经书之精要,故名《三洞珠囊》。《宋史·艺文志》神仙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及《秘目》子类道书皆云30卷,《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未著卷数和撰人,收入《正统道藏》分为10卷30品。其内容多属古代仙真神话故事和南北朝以前方士、道士事迹,特别突出老子为帝师、化胡和张陵布道教化传说。关于道教的仙真位籍,时,空、劫数及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