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佛教根本的修行观主要是围绕着一心展开,了达一心,也就是觉悟了"本性清净、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成佛,所以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由于描述本心的文字有所不同,所以应当按照佛陀所说的理论来阐释真心的修行观,而真心的异名都由"真心"统一起来。《宗镜录》中的真心修行观强调在"以心为真心、清净心"的基础上进行阐述,而真心修证观则强调从"顿悟渐修"到"顿渐圆修"的自修方法,借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中的"知"从自悟的原则来进行描述,可以看到,延寿的修行观也与解脱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外丹何以长生"是外丹理论的核心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回答几易其说,从汉代的通过祭祀、封禅召唤仙人以成仙,至葛洪提出的"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至其后的外丹是矿物之精华、是天地之元气,最终的演化为外丹是"道"的显化,故服之可长生。炼制外丹的材料也从五金八石发展为唯铅汞论,乃至真铅真汞。真铅真汞并非现实中的金属,而是阴阳二炁、先天一炁,传统的外丹炼制方法对此已无处下手,而内丹术则从人体自身找到了办法。唐宋内丹兴起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外丹理论已经走向终点,而内丹理论承接转向,开创出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2,(4):46-51
【论文】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是转语等,乃标向上真月之指,非转语等,即是向上真月。倘能依指观月,则真月直下亲见。所见真月,方是宗家之宗。  相似文献   

4.
"方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官>:"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1]此处方士系指周代掌握四方讼狱的职官,与后来所通称的方术之士的"方士"含义不同.后世所谓的"方士",即方技术数之士."方"指"方术","方药",<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2].<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炼求奇药之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方士即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技的人.  相似文献   

5.
"真藏"首先出现在佛教经典《大乘止观法门》中,是对"如来藏""佛性""真如"等的指称,意为"自然清净心",由此区别凡圣。而后或同时期的道教经典《无上内秘真藏经》更以"真藏"为经典的名称,并作为大乘教法的另一称谓,实即指清净自然道性,是众生实现生命解放的内在依据,凡圣同具。在对"真藏"概念的考察中,揭示了隋唐之际佛教和道教建立了系统的心性之学,在此过程中佛道教充满了交融,同时又以各自理论的特殊性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并与各自发展的逻辑脉络相契合。本文以"真藏"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在佛道教中的演变入手,尝试对隋唐之际佛道教的交融这一宏大主题做一些细小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7.
常新 《孔子研究》2011,(2):96-104
作为明清之际理学大家,李二曲融摄了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其关于"性"之论述既有朱子"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义涵,又与阳明"心之本体即是性"、"心即性"的思想相契.其"性"之思想表述内容丰富,既有道德本体之义,又有宇宙论事实叙述.作为道德本体之"性",未发之时它无善无恶,湛然虚明;已发之时便产生情.为保证性情同一,李二...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早年出入儒释道,经龙场大悟觉化生死一念,实现了生命的彻底超拔。考诸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乃是基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念:人心与天地万物神感神应,即是一体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彻生彻死之"真己";但为私欲执著所遮蔽,众生沉沦于"躯壳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体证生死的关键,在于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笃行事上磨炼之工夫,真诚地面对现前一念,破除私欲执著之遮蔽,恢复一体之仁的神感神应,以证入"大我"之化境。然而,一体之仁的体证,不离伦物之感应,故自我的生死超越,关乎他者的生命安顿。因此,阳明之生死觉化,既未堕于虚无寂灭之窠臼,亦未落于自求解脱之坑堑,正是通过对长生不死的视域转化,阳明构建起了"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  相似文献   

9.
朱子虽洞悉心灵省察现象,并指出我们原则上无法以"对象化"的方式把握主宰之心,但对"以心求心"工夫却颇多微词。冯少墟认为朱子之失在于将无形之"心"错会为有形之"物",不解"以心求心"实则是心灵"自反自照"现象,而良知对经验意念的善恶性质之判定以及相应的"善善恶恶"活动乃是"同念并起"与"无等待、无先后"之心灵现象。此种心灵生活之中异质层面之同时并动现象与现象学家耿宁所谓的"道德自身意识"若合符节。惟在宋明理学处,此现象是工夫践履之中遭遇到的生存论之问题而非理论反思之问题。而牟宗三"反身的逆觉体证"与"反身软圆的自知"说不惟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的"以心求心"工夫,对现象学的自身意识问题的解决亦有启发意义。通向"真己"的原初心灵现象之路在中西哲学交汇的当下是一重大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藏巧于拙,寓清于浊这句箴言的大意是,智者必然宠辱不惊,大智若愚,遇事沉着冷静,韬光晦迹。深入分析"藏巧于拙,用晦不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的寓意,会发现,古人的明智之举在于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从不暴露自己的聪明。收敛锋芒,柔韧有余,总比盛气凌人更有效力。"藏巧于拙,寓清于浊",这古人的安身立命之法,对现世人生大有启迪。韬光养晦,决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让人觉得虚伪  相似文献   

11.
道教修炼唯以内丹为要,内丹修持如何也少不了药物。丹经子书对药物之重视,谓之为“金丹之根基”,但又恐泄露天机,往往用以隐语,其比喻之众多难以尽述,这些喻言曾使多少学人止步,炼士误途。不明真正的药物,丹道则无从下手。药物究竟是什么,金丹究竟在何处,历代以来修行者莫不苦苦求索,以期达于仙道,道果有成。虽上阳子早已言明:“此般真铅,家家有之,人人见之……”,但执着于丹经文字者不在少数,多以心肾为炊离,肝肺为龙虎,精液为铝汞……“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为闭丹,或误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手空…  相似文献   

12.
正《蓬壶炼度科仪》(全称《太上蓬壶津济炼度法食真科》,后简称《蓬壶炼》)是目前南通地区广泛流通的度亡科仪,传自太乙教掌教萧抱真,汇集各派炼度之大成,刘仲宇教授更认为其是"太乙教的唯一传世科仪"~1。《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后简称《大成金书》)是明初正一派科仪之集大成者,由明代高道周思德真人(1359-1451,名思德,字素庵)编纂而成~2,今上  相似文献   

13.
李涛  马斗成 《孔子研究》2019,(5):126-133
朱子视诚意为"自修之首",以"心中实有天理"释"诚",以"心之所发"释"意",强调人之道德行为要真实无妄地发自人心本有的善性,不能夹杂任何恶欲的成分。人在心体未发时戒谨欲念、涵养天理本体、以静制动相对较为容易,而在介于心体已发未发、欲念萌动的人心之"几"阶段,此时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人心最容易堕入欲望泥潭的危险时段,亦是道德修养中最难且最需要戒谨的时段。朱子在诚意视角下,以"审其几"为慎独功夫之要,防人欲于未然,存天理之本然,对传统空间意义上的"慎独处、独居之所为"外向型修养工夫进行了由外向内的纠偏,对我们正确认识儒学的慎独工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庸》"未发"问题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探讨,其中朱子、船山和牟宗三是较具代表性的三位思想家,其观点分别代表了理学、气论哲学与新儒家学说。朱子持分离解,以心性二分立论,主张以实然之心凝聚众理,然后发之中节合宜;船山持生成解,他认为"未发之中"包含着气化良能之心的挺立、意志之起用、人性之生成、人情之表露,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牟宗三持内在超越解,他以超越之心为核心解释"未发之中",强调超越之心在逆觉工夫下实现自我超越,主宰情感使之顺畅条贯,中节合宜。以上三家学说,各有立论依据,皆具合理之处。然通过分析《中庸》与简帛《五行》,可以看到"未发之中"指涉的是认知心对道德实践的作用,其核心是偏向于理性认知的心之思。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理论上,王阳明以良知释知行本体,从知行合一走向致良知,同时将万物一体思想的根基诉诸致良知之学,即是说,他用致良知作为其心学思想之核心,通贯知行合一与万物一体。这种理论的架构及推演与王阳明治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一体相连、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治天"的关键在于"治心""治世",其中"治世"又可以转化为"治心",由"治心"可以达到对自然、社会的治理。三者之中,"治心"是核心和主导。  相似文献   

16.
认识火候 <悟真篇自序>说:"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张伯端怨嗔丹家没有把最关键的东西昭示天下.  相似文献   

17.
道教的艺术作用论,基于其"道艺"观,源于道家而逐渐超越道家。《太平经》明确艺术有"炼性"、"益世"的作用,脱离了道家与黄老排斥"五音"、"五色"的思路;葛洪论证"文非余事",其目的是阐明道教"不得无文";成玄英认为"乐音和性",且可"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作用非常广泛;谭峭论证音乐能以"感激之道"起作用,进而实现道教的"教化"目标。所以,后世道教总结艺术的核心作用和价值是"道门文扶",反映了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4)
蕺山门弟子、明末殉难忠臣金铉论学崇尚程朱,其学以"诚"为宗,视"诚"为安身立命之基和尽"独"之工夫法要。因有此"诚",人固可修身成圣;欲彰此"诚",则为学当"慎独"。同时,"诚"不离"性","诚"之中自然内蕴天命之"性","诚"以"性"显。人之生而有"心",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心之理;性体不睹不闻,惟默识体仁而彰明自身之存在与可能。是故,"诚"体本天,"性"体内蕴于人"心",言"诚"言"性",皆是言"本体"。不过,要申明"本体"之功用,当落实于居敬致知的"工夫"路向。金铉遵循程朱理学"下学而上达"路径,以工夫为通达本体之入手始基,言"即工夫即本体",是对业师刘宗周"即本体即工夫"理路的扬弃。终究而言,金铉为学重德性伦理,为人重忠义气节,以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书写完美的人生精义,学问人生能圆融统合。  相似文献   

19.
《原道》2015,(3)
蕺山门弟子、明末殉难忠臣金铉论学崇尚程朱,其学以"诚"为宗,视"诚"为安身立命之基和尽"独"之工夫法要。因有此"诚",人固可修身成圣;欲彰此"诚",则为学当"慎独"。同时,"诚"不离"性","诚"之中自然内蕴天命之"性","诚"以"性"显。人之生而有"心",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心之理;性体不睹不闻,惟默识体仁而彰明自身之存在与可能。是故,"诚"体本天,"性"体内蕴于人"心",言"诚"言"性",皆是言"本体"。不过,要申明"本体"之功用,当落实于居敬致知的"工夫"路向。金铉遵循程朱理学"下学而上达"路径,以工夫为通达本体之入手始基,言"即工夫即本体",是对业师刘宗周"即本体即工夫"理路的扬弃。终究而言,金铉为学重德性伦理,为人重忠义气节,以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书写完美的人生精义,学问人生能圆融统合。  相似文献   

20.
罗安宪 《中国哲学史》2012,(3):72-77,63
"格物致知"语义甚丰,程颐、朱熹将其解说为"格物穷理"。"格物穷理"有将"理"与"心"分作两件的危险,故遭到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反对。陆象山和王阳明都坚持"心即理"。"心即理"在陆象山那里主要是理不离心,"无心外之理",而在王阳明那里,更有"心即是理",所以他于"心外无理"之外,更提出"心外无事"。与程朱不同的是,王阳明将"格物致知"解说成"致知格物"。而"致知格物"实则就是"致良知",就是"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阳明心学虽然维护了"理"与"心"以及"致知"与"格物"的一贯,但却导致了"致知"在"格物"之先这一明显不合《大学》所言序次的尴尬局面。经典诠释如何在忠实原意的条件下又有创造性的发挥,真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