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德的实证哲学与他所倡导的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广为人知,但从宗教学的角度看,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他对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宗教的设想以及他对宗教功能的论述。孔德认为宗教过去一直都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在未来社会还要靠宗教来维持社会秩序,但是一种新宗教.即建立一个将人的情感、人本主义宗教化的“人性宗教”  相似文献   

2.
施莱尔马赫是德国浪漫派中唯一的新教神学家,其思想与启蒙运动中潜藏的注重内在化情感的宗教信仰精神一脉相承,并拥有德国浪漫派的诗性气质,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与想象,关注人的心灵与人性。他将情感和直观作为宗教的本质,将个体自由的内在信仰和宗教的公共性、多样性相统一,并将艺术作为通往无限的第三条道路,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俞吾金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分别从三个角度指出了青年黑格尔在批判现代性方面的重要贡献,我们知道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在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中逐渐展开的。文章主要提到了这样三个方面:1."实证的宗教",被黑格尔定义为"实证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代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的"宗教内对话"思想为焦点,探讨宗教对话在生存论层面的一些规约性原则,进而理解其对宗教多样性所折射出的人与实在之内在关联的深刻洞见。潘尼卡认为,真正的宗教对话首先须是一种"宗教内对话",因为在宗教对话中,"理解即信靠"。这一对话在对话者的意识中须经历"三个凯逻斯阶段"。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从第二个人文或经济的阶段过渡到第三个大公的阶段,以重获带有"新的纯真"的"宇宙-神-人共融"的经验洞见。潘尼卡指出,正是宗教他者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意识到自身意识的"神话"边界所在,并为我们突破边界获得新的人与实在之关系创造出真正的成长契机。因此,在后巴别塔时代的宗教多元境遇中,宗教对话与追求真理并非可相互分离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信仰活动的两个面向。  相似文献   

5.
<正>梵·高的绘画以情感的深刻性震撼人,他燃烧的激情透射的是时代的情感,又因这种情感的宗教性而迥异于同时代的画家。他不是以线条或造型模仿外物,而是赋予色彩以情感和意义,同时又极力在事物中寻找隐藏的诗意。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具有宗教意味的阅读和"用语言来画"的书信写作。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宗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涂尔干将其社会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应用到澳洲原始宗教的研究中,对宗教的起源、构成等问题做出全面而缜密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宗教现象的社会属性。他探讨了宗教"神圣"的发生机制,以"神圣"与"世俗"的二元理论深刻阐述了宗教现象"自成一类"的特殊本质,以此对宗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作为宗教学说史上的一个重要范式,涂尔干的"神圣"理论在宗教现象学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宗教研究的深入,涂尔干的理论范式也必将为新的理论所补充、完善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学贯中西,在中西文明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中形成了他的孔教观:认为儒学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说不是宗教,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来说又与宗教是一样的,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孔教是一种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其教堂是家庭和学校.孔教是一种以礼义为其本质,无我为其哲学,羞耻感为其宗教情感的良民宗教.辜鸿铭对传统孔教也有历史反思,对近代孔教运动有所批判.  相似文献   

8.
刘伟 《孔子研究》2019,(2):75-82
在《论语》里,祭祀具有群体身份巩固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祭祀活动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实现了宗教情感与人文理性的双重融合:理性中融入情感,使外在的仪式充满神圣性,规范个体对族群的正确认知,区分"自我"与"他者",强化了个体对族群的内在皈依感;同时,情感中保持理性,强化个体身份在现实世界的认同,规范塑造情感、欲望、意志以现实世界为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此世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启蒙思想向来充满复杂性,而如何真正建立并维系个体之间的统一性关联无疑是其核心问题之一。他质疑理性的普遍性,试图从情感的根源重新探寻答案。由此他基于"公意"概念对种种政治和艺术的表象方式进行了批判,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音乐作为真正解放性的艺术形态。但他对音乐的局限性的界定、对旋律的至上性的强调使他既无法真正说明纯音乐形式,亦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发展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对音乐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和声和节奏)的探讨将启示另外的可能性,并进而揭示启蒙理想与音乐理想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0.
京都学派与欧洲虚无主义之间关系的讨论,以西谷启治的《虚无主义》一书为代表。阿部正雄接其后,援引海德格尔的尼采论,继续追问尼采虚无主义的问题,并借此开出东西方哲学与宗教对话的平台。阿部的"空-非佛非魔"的宗教哲学,在他自身"人生顿挫→学问知识下的人生省察→宗教知识下的实存重构→宗教体验下的实存显露"的过程中形成。在阿部看来,"意识的转换"已不再是哲学知识与宗教体验的主流,反而是"存在的转换"才能真正带出智与悲的宗教哲学。欧陆哲学从"意识哲学"转向"存在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田边元与西谷启治对此转向的哲学回应,可说是引领阿部建构其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要素。超克尼采的作为魔的虚无主义,成为阿部宗教哲学不断革新自己的重要哲学任务。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不仅是禅宗的空,还有佛陀为众生说法的慈悲。无与悲,可说是该哲学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其中往往多有神秘主义的内容,诸如佛教中多讲对某种宗教观念或境界的"实证":印度教中,特别是讲瑜伽的部分,则谓之"亲证"。近世以来,因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科学理性在东方各国中也逐渐形成了启蒙思潮,这对那些古老的宗教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作为其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来展开的。他们思想的发展均以宗教批判为起点,恩格斯更因少年时信仰的背景而经历了个人思想上的激烈挣扎,而他一生对于宗教问题也投入了相对马克思来说更多的关注。本文将以恩格斯为对象,简要梳理其宗教批判思想的演进轨迹。这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创始人"对宗教的认知和态度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当前审慎的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之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并得益于其在科学哲学领域的突出研究而被学界热切关注。但皮尔士并没有因为站在了"科学"的一边而就与宗教信仰完全对立。本文认为在皮尔士有限的论述中展现了一条思路明晰的宗教哲学线索,他的宗教哲学体现了他的现象学与指号学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并与实用主义哲学精神密切相关。本文将通过分析皮尔士关于宗教思想的论述及其后来继承者的发展,描绘皮尔士宗教哲学的概貌,以及指号学视野下宗教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在与黑格尔哲学决裂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角度去分析与理解宗教,使得其宗教观也蕴含着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费尔巴哈对宗教有着独特的见解,其宗教批判思想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在逻辑的转变才得以形成与确立的。他对于宗教产生的自然因素及宗教情感在宗教活动维系中的作用都有较深刻论述。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的过程进行探析,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其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严复以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政教分合关系的分析、对知识与信仰的区分,严复为宗教的永远存在保留了位置,此即"与人道相始终"而不可废的宗教即为"真宗教"。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或孔教作为"真宗教"的人道教身份。这与他在民国肇建后考虑国性问题时明确地回归儒家传统一致,体现了严复前后思想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6.
伊壁鸠鲁在西方思想史上素来毁誉参半、面相复杂。其复杂"面相"同样体现在其诸神观念以及对宗教的态度中。在不同思想家、甚至其思想的不同传承者眼里,他究竟是宗教的批评者、无神论者,抑或是虔敬的哲人?本文旨在通过清理和分析伊壁鸠鲁现存著述中论述诸神及宗教问题的残篇,探究伊壁鸠鲁诸神观念的真实含义和对宗教的真实态度,以及在不同的思想背景中,其表面的多元身份背后根本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尽管对于宗教的负面评  相似文献   

18.
以"捆绑以撒"为主题,克尔凯郭尔为伦理与宗教二者关系的疑难提出了解决之道。首先,克尔凯郭尔突显了"捆绑以撒"叙事的生存论维度,个体需要直面作为"杀人犯"的亚伯拉罕和作为"信仰之父"的亚伯拉罕之间的冲突。其次,针对伦理的理性,克尔凯郭尔认为,宗教不能化约为伦理,个体性高于普遍性。再次,针对宗教的权威,克尔凯郭尔认为,宗教不能缺失伦理的他者之维,个体在信仰的悖论中实现了上帝之爱和他者之爱的和解。最后,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克尔凯郭尔的独特进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后现代宗教哲学的代表人物唐·库比特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宗教研究新方法》一书所提供的宗教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指出尽管库比特最终也不可能与宗教彻底决裂,但他关注生活本身的视角和他对日常语言的研究态度以及他对传统基督教的批判无疑给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路径,使其能真正的关照现实,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