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山本寂为曹洞宗的创建者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本文对曹山的五位君臣、五相偈、三种堕等理论及其机缘语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指出对自由的极端追求才是曹洞宗的真精神,而这一精神是建立在以自性为唯一真宰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特征与南岳一系十分接近,表明直到曹山时期,曹洞宗仍然未改属青原。  相似文献   

2.
车溪派是明末清初临济宗的重要支派,属于虎丘派断桥系,实际创始人是住浙江嘉兴府车溪庵的无幻性冲.该派最初是以浙江地区为主要弘法地,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其鼎盛期是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与同时期的临济宗天童系、磐山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车溪派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颇受曹洞宗人湛然圆澄、石雨明方、远门净柱等人的推重,但其传承问题成为远门净柱与费隐通容相互争论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3.
三、金元两代的慈恩宗其次,以守千对后世的影响为主,来探讨一下金、元两代华北慈恩宗的发展动向。因为《通照大师碑》上没有记载守千的法统,所以他的法系怎样传承后世不明。大约立此碑的时间为至正六年(1346年),离守千去世已经过了220年。因为在至大初年  相似文献   

4.
晚明时期,佛法复兴。汉月法藏针对当时禅门法统混乱宗旨不清等状况著《五宗原》,创"圆相说",意图重新恢复禅宗五家各自宗旨,遭到师门批判。法藏弟子弘忍作《五宗救》维护其师之说。法藏之师圆悟作《辟妄救略说》回应,从圆相说、临济宗旨、传承法统等方面批判法藏师徒执著名相为实法。僧诤问题揭示出儒家宗法观念对于佛教丛林制度的浸染以及佛法嬗变过程中诠释创新能力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正慧经(1548-1618),字无明,崇仁(今属江西)裴氏之子,廪山常忠之徒。慧经年少即明真常之妙,由此结缘佛祖之道。彼时,纲纪废弛、帝业渐末,国家临内外之患,黎民受涂炭之苦,江山易主之兆明也。是时,佛法宗风不振、法灯呈明灭之观也。曹洞宗自良价禅师(807-869)开宗伊始,即进入了沉寂落寞的"百年孤独"时期。历代贤哲虽躬身力行,光大正法,然则收效甚微,此一局面横贯10-11世纪。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曹洞宗义学的立足点和自我超越的突破口,究竟若何还未曾找到,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12)
日本道元禅师巡锡求法团一行4人于10月12日至13日前来浙江天台山朝山礼佛,受到了天台山国清寺等寺院僧众的欢迎。道元禅师(1200~1253),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道元与明全一道入宋,历游浙江宁波天童、育王、径山、天台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两部新收集到的清代道教抄本《道法统宗天罡秘诀袖里风雷大全》和《道法统宗袖里风雷教子篇》。这两部书均为明中期临川吴显常所撰,其中不仅记载了他所主持的这一道坛所用的法诀,更透露了位于江西省临川县的这一道坛所受诸法的法脉源流。本文尝试以这些记载与藏内外文献参合,复原元明之际朱元帅法、吴元帅法、高元帅法、紫宸大法、梅山法等五个法派共七个支脉在近两百年的时间段内于江西抚州地区互相融合的基本过程,提供了元明时期地方道教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也为解决部分藏内外的文献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任永生 《法音》2000,(12):42-42
本刊讯 11月17日下午,以宗务总长大竹明彦为团长,人事、教学、传道、教化、出版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团员的日本曹洞宗和平友好代表团一行10人,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倪强副秘书长、张琳副秘书长等的热情欢迎。  日本曹洞宗源于中国曹洞宗,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现拥有教徒800万人,寺院15000余所,是日本最大的佛教团体之一。自1991年大竹明彦就任宗务总长以来,把“和平、环保、人权”作为此宗的基本方针,主张只有杜绝战争,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与自由;积极推进旨在阻止环境恶化的“绿化大自然运动”;呼吁开创一个以精神…  相似文献   

9.
《宗统编年》,三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沙门纪荫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四七册。书首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纪荫的进奏;刊板者许之渐(法名“济霈”)序;康熙二十九年(1690)华山沙门晚青序;《宗统编年》目录;“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和“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宗统编年》的《凡例》、《总论》、  相似文献   

10.
向慧 《中国宗教》2015,(2):78-79
在日本东京市中野区的繁华街道上,有一片竹垣围起的庭院,庭院外墙悬挂着巨幅的达摩画像,画边题为:莫妄想。这里就是东京多宝山成愿寺了。成愿寺是一所禅宗道场,传承曹洞禅法。曹洞禅由道元禅师(1200-1253)传入日本,他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来到中国,两赴天童山,成为中国禅宗曹洞宗第十四代法嗣传人。归国后,道元禅师于宽元二  相似文献   

11.
孔雁 《法音》2022,(8):18-21
<正>贾晋华将“偈颂”视为唐五代曹洞宗风的主要特色。有些偈颂为劝告出家修行、断绝俗情;有些则阐发禅理,强调体悟自心。[1]徐文明则把敲唱为用、有偏有正、有明有暗、绵密和崇尚回互总结为曹洞宗风。[2]这些都是从思想层面对唐五代曹洞宗进行的梳理。尽管洞山将云岩昙晟所传《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偈》《五位君臣显诀》《三种渗漏》等传授给曹山的故事是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并且曹洞门庭被总结为偏正五位、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佛教界发生诸多僧诤,尤以曹洞宗云门系僧诤为引起制度变革的典型。云门系僧诤主要围绕着祖庭显圣寺的住持职位而起。此次僧诤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寺院内部势力分化,僧众事务难以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云门系开山祖师湛然圆澄制定的规约没有对住持职位进行规范说明,后代法嗣无矩可循。僧诤发生后,显圣寺僧众根据寺院势力分化的局面,制定了住持的任期制度,这就是"三年之期"制度。显圣寺的"三年之期"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僧众争夺住持职位的混乱,是明清佛教发展中寺院制度改革的代表性案例,也对我们认识曹洞宗云门系的发展,乃至明清佛教的变革有着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3.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这是五代禅师文益的一首著名禅偈。唐末五代,正是佛教禅宗发展十分兴盛的时期。南岳怀让一系下分化出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下衍生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宗。其中法眼宗的开创者就是文益禅师。文益(885-958),余杭(今杭州市)人,7岁出家,广泛参学,在丛林中大有声望。受到南唐中主李瞡的器重,被迎请到金陵(今南京市),住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又迁住清凉大道场,道化极盛。时为太子的后主李煜也常常拜谒于他。文益寂灭后,谥为“大法眼禅师”…  相似文献   

14.
天台宗自创始人智顗至左溪玄朗(673~754)的传法次第为智顗—智威(?~680,又作缙云威、法华威、大威)—慧威(634~713,又作东阳威、天宫威、小威)—玄朗,在8世纪中叶已得到众人的公认。当时天台法统观念还未确立,天台本山系为承接智者正统法脉的惟一传承的意识也并未形成,因而,  相似文献   

15.
北宗禅自唐末以降渐已式微,但并未“绝迹江湖”。宋至清初,北宗禅依然有相应的法脉传承,并在晚明时期达到又一发展高峰。晚明北宗禅僧无迹正诲、宝方、玄彻及任乘舟居士等,均与“公安三袁”有交流互动,其中以正诲为最。以正诲、宝方等为代表的北宗禅僧与“公安三袁”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晚明北宗禅乃至晚明佛教与士大夫及文学流派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独具风貌的牛街礼拜寺──记北京牛街礼拜寺创建一千周年马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牛街礼拜寺邕建于辽圣宗统和十四年,相当于北宋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正好一千周年。当然也还另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笔者曾因工作...  相似文献   

17.
韩铮 《法音》2021,(1):56-62
鼓山涌泉寺是闽境第一佛刹,自唐代建寺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自宋代起,鼓山即是禅宗各宗派兴盛的道场,相继有云门宗、临济宗、曹洞宗等派系在此弘传。明清时期,有无异元来、永觉元贤、为霖道霈等禅师在此驻锡弘法,是重要的禅宗祖庭。[2]近代以来,鼓山在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妙莲、虚云、圆瑛、慈舟、应慈等大德都与鼓山有着不解之缘。此外,鼓山涌泉寺,不仅是历代闽地重要的弘法中心之一,而且对其周边地区,如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与南洋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澳门佛教的主要宗派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中又分为临济宗和曹洞宗两家。在中国佛教史上历来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指的是临济宗流播范围很广,遍布天下,曹洞宗虽没有临济宗传播的那么广,但在一些地方也颇为兴盛,传承不绝。澳门三大古刹之一的普济禅院,就是至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南山宗统》和《律宗灯谱》为中心,以历史地理学的统计方法探讨清初律宗的传播情况。明末清初的律宗是以如馨古心为开创,三昧寂光继起,见月读体为集大成,文海福聚为法脉余韵,区域上以北京和江苏为中心,形成古林系、千华系、圣光系、愍忠系等派系;同时,北京法源寺存在"愍忠系"与"千华系"之争,灯谱亦体现出各自的派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元代山水画     
《思维与智慧》2005,(6):i002-i003
前几期我们介绍了元、明、清时期的以梅、兰、竹题材的花鸟画,从表期开始我们将分别介绍元、明、清山水画。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面)两种,但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