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慧能禅宗与全真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流派。禅宗的形成是外来佛教大量吸收和融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成果,是佛教彻底中国化的标志,是佛教中影响最大又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而产生于金元时代的全真道则是一支立足于道教而熔铸儒佛思想的新兴道教流派,其兴起标志着中国道教三教合一思想交融的完成,标志着道教理性化、哲理化的最终实现,其教理教义代表了后期道教发展的最高成就。以慧能禅和全真道之心性论思想的梳理、比较为契入和要旨,力图深化禅宗尤其是加强道教的心性论思想的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成熟形态的系统修道体系,是在道教原有的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结果,内丹学与禅宗在修炼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微妙的差距与相通的可能性。本文从性命关系的角度围绕着丹禅二家的相互批评,论述了丹道与禅宗的差异与相通,并提出了作者本人独到的见解与心得。  相似文献   

4.
晚明僧人觉浪道盛之解庄,因"托孤"说闻名于后世。他认为庄子虽假托于老子无为之言,实乃儒家"天人一贯"之宗。学者据此认为道盛是"以儒解庄",且往往只从"以儒解庄"的角度解读道盛的解庄作品,而忽视了道盛的禅宗思想视域。结合道盛的其他佛学著作,分析道盛的佛学思想及其"三教"会通思想,认为道盛是以禅宗思想统摄佛教诸宗,并以"身心性命"融摄"三教"为一体,从而建构起一套"集大成"思想。在此基础上,道盛从世间法层面摄庄归儒,认为作为世间法的儒学与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教相辅相成,应相互配合以安顿众生的身心性命。当然,从生死根本问题上来看,作为世间法的儒学不如佛教更为究竟。从究竟义上说,道盛解庄是基于禅宗心性论,以"身心性命"会通"三教",进而在世间法层面摄庄归儒,在出世间法层面摄儒归佛。  相似文献   

5.
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 ,禅宗僧徒援教入禅、以禅解教而出现的佛教禅学化、禅教合一趋势 ,黄檗为总结者 ;士大夫官僚以庄释禅、庄禅合流而出现的禅学道学化、禅道合一趋势 ,裴休为典型代表。《传心法要》作为禅师与士大夫共同完成的思想体系 ,也就历史而逻辑地铸就了道禅的品格和特质。深入研究中晚唐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时期黄檗禅学的道禅品格 ,对于理解有唐一代禅佛教尤其是由洪州禅向临济禅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禅苑清规》是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禅宗清规,它也是禅宗其他清规的范本,因其独特的地位,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编成于北宋末,正值佛教诸宗派融合之时,本文以佛教宗派学说交融为基础,讨论《禅苑清规》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净与律学思想在此清规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光 《法音》1995,(12)
曹洞宗纲要──《信心铭》禅解本光禅宗自六祖慧能法师之后,逐渐兴起,耀彩于盛唐中唐之际。至晚唐五代,禅宗五家亦即禅门五宗充溢佛教寺院,掩盖了教下诸宗,可谓盛之极矣。推五家之宗源,得两大流派:六祖上首弟子南岳怀让,下之马祖道一,下之百丈怀海,沩仰宗、临济...  相似文献   

8.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视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禅其实内涵丰富,名目繁多。在中国,随着佛法的东渐,印度佛教的大、小乘禅在汉代就已传入,并在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渗透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禅,乃至最终出现了以禅命宗的佛教宗派“禅宗”。即使是禅宗,除了惠能南宗之外,也还有神秀北宗等其他众多的派系。因此,要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9.
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明延寿生于唐昭宗天复四年 (904年), 卒于宋开宝八年 (975年), 浙江余杭人。延寿为禅宗法眼宗创始者文益的再传弟子, 他以禅宗命家, 强调万法唯心, 以心立宗, 力使经教纳入禅宗范畴,进而倡导祖佛同诠, 禅教一致。在中国佛教禅教关系演变史上, 永明延寿是继宗密之后影响最大的人物。正是在延寿之后, 禅教一致说日益成为强劲思潮, 并进而影响了宋以后中国佛教的格局与走向。永明延寿为什么要阐扬禅教一致理论? 他是怎样阐扬禅教一致理论的? 延寿禅教一致理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篇短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佛教发展的历史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邱环 《法音》2013,(8):27-34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修持方式、生活方式及制度的层面上,一直随顺着外面的因缘条件而改变着、调整着,显示了佛教自身广阔的创造空间。而禅宗,这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充满创新活力的宗派,在禅学思想、禅修方式、禅居方式上,至道信、弘忍时期,又有了一次新的转变。其最重要者,是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一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开阔、个性豪放,他精于儒、老,倾心佛教,对禅宗更有深刻领会。禅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极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其内容上的以禅入诗和风格上的禅者风骨。 苏轼一生与禅师交往甚密,自己也参禅拜佛,因此常将修禅的体验和有关的禅理、禅意写入诗中。在思想内容上多表达禅家所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的禅理及任运随缘,无所挂碍的生活态度。在表达上又能较灵活地吸取禅宗重比喻、重暗示、象征等手法。  相似文献   

13.
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逐渐由原来“不立文字”、“离经慢教”的内证禅转变为“不离文字”、“以教说禅”的文字禅。禅宗的这种转变,与儒道语言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文字禅“因言显道”、“见道忘言”的提法就分别与儒家“文以明道”、道家“得意忘言”的观点渊源有自。当然,文字禅在兼采儒道的同时又运用佛教的二谛思维使儒道矛盾的语言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调和。  相似文献   

14.
纪华传 《佛学研究》2004,(1):261-270
明本特别重视禅宗中的“心”,通过“一心”会通诸宗。在批评传说为永明禅师撰的“禅净四料拣”基础上,提出“禅即净土之禅,净土即禅之净土”,认为禅与净一体而异名。又从禅教差别、禅教融通和以禅摄教等方面,对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等教宗进行会通。明本的融合性思想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本站在禅宗的立场上,把禅宗看作是高于诸宗之上,在此基础上融摄诸宗。他的融合性思想反映出元代禅宗地位的下降,在面临教宗、净土等的挑战和攻击下,明本等禅僧不得不被动地给予回应,为禅宗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随后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道教的心性论。文章着重从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诸方面分析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强调佛教对道教在转变人的形体、生命、人性、心性修养、人生理想的看法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就心性思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佛教尤其是禅宗都超过了儒家对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粗粗读了《走向未来》丛书第一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尽管大部分还不懂;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也算是东方神秘主义者吧,不禁就有些“空谷足音,跫然而喜”的心情。这本书分三部分: 《物理学之道》《东方神秘主义之道》《平行性》最后还有一个《结束语》,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同东方神秘主义者所持的观点相似,二者是可以平行的。第二部中,有《佛教》和《禅宗》两个节目。禅宗,是根据我国传到日本去的禅宗写的。我看了又看,总觉得作者所写的禅宗还不够纯,不足以体现弹宗的特点和精神。中国是禅宗的故乡,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使禅宗的修养复兴起来,使禅宗的理论研究活跃起来。我自己苦恼,没有真正在禅宗方面下过工夫,看了一点“语录”之类的禅书,在本本上多少有点知识,写一点对禅宗的观感,希望能同我国禅友交流经验,并就教于日本禅宗大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有糠禅一派,盛行于金元两代。然中外佛教史专著中,皆未言及于此。近者中华书局出版元人耶律楚材《西游录》,已故先师向达教授(1900~1966)在注释中首次对糠禅加以解说,略谓糠禅是禅宗中一个流派,起于金代。此教派的正名是“大头陀教”,由刘纸衣创于金天会之际(1123~1127)。据《析  相似文献   

18.
近代道书《清静经原旨》以"援儒释道"的方式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通过援引经文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人道纲常及理学思想,将儒家修身学说与道教的性命炼养思想相比附,寻求二者理论逻辑的共同点,并强调求道不离日用伦常、存天理以澄心遣欲的思想主张。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援入,进一步丰富了道教性命炼养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一禅画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的典型表征。禅画笔墨简洁而意境深远,以笔墨来表达禅道,体现了中国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的核心思想,开创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禅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艺术史上,通常将禅画的开端追溯到文人画之祖、唐代的"诗佛"王维。他最早将禅宗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以"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其画作具有意境、画境、诗境、禅境融为一  相似文献   

20.
隋唐之际,乃是中国佛教发扬光大的时代。佛家开宗立派,一时风靡于世。当时被称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即以慧能南禅为主脉的禅宗,创于中唐而盛行于晚唐、五代、直至宋明。它的形成、发展、演化以及所体现的佛学思想,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