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长期反复摸索实践形成了古老的导引法.中国至周、秦已明确提及导引.从马王堆<导引图>中的单势导引,到华佗"五禽戏"、<淮南子>中的"凫浴"、"猿躝"、"鸱视"、"虎顾"等"六禽戏",已具备整套连贯术势,中国古代导引术进入套路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著名的导引养生操五禽戏,不仅有东汉末年出现的"华佗五禽戏"(或称作"古本五禽戏"),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一种"新五禽戏"(或称作"明本五禽戏")。华佗五禽戏最先由东晋张湛等人编撰的《养生要集》收载,其后南朝的陶弘景将《养生要集》摘编为《养性延命录》,华佗五禽戏也随之转存其中。由于《养生要集》的亡佚,《养性延命录》本的五禽戏便成为迄今所见华佗五禽戏的最早版本。隋唐时期,华佗五禽戏还曾一度被道书《太上老君养生诀》载录并神化过。明代的新五禽戏最早见于《卫生真诀》,而非《万寿仙书》,之后又演化出《赤凤髓》和《内外功图说辑要》等版本。华佗五禽戏与新五禽戏之间以及新五禽戏的三个版本之间在功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华佗(公元108或141-203或208年)是祖国医学的标志性人物.他处剂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发明"麻沸散"施行手术,世尊"外科鼻祖";创制"五禽戏",开保健体操之先河.众多弟子如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天下.传世的《华佗传》有不同的版本,如陈寿(233~297)《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以及范晔(398~446)《后汉书·方术列传》.范晔这样记述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对照读陈寿的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好象都是说:华佗不愿作医生,而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因为恃才傲物,而惹怒了曹操,才引来杀身之祸.难道华佗在品德上真的有若干缺陷?华佗之死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相似文献   

4.
向内开莲花     
正一曹操不轻信别人对华佗的赞美,写诗送华佗,其中有句:"胸中荷花,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初入其境。"华佗读后,回四味中草药名:穿心莲、杭菊花、天南星、生地。华佗名不虚传,曹操写四言诗考华佗药物知识之才也是难得一见。这四句,把玩竟有深幽意境。人心中生莲,莲开在污泥中,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界常以"音乐"、"乐曲"等概念来解释先秦文献中的"乐",这是有局限性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除去借助"乐曲"之演奏来影响受众之听觉外,"乐"更通过舞台表演对受众之视听感官产生协同作用,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德性人格,从而达至"成教"的目的。这种"以‘戏’解‘乐’"的理解方式在诠释相关文献时更具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在"以‘戏’解‘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乐’中之‘音’"、"‘戏’中之‘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庄子所受神仙方术之影响早已被学界指出,但学界所留意者主要是《庄子》内篇的几则仙话。就笔者目力所及,《德充符》篇的"登假"之说同样具有仙话色彩。不过,神仙方术对庄子的深层影响并不在此,而是曲折隐晦地体现在导引、行气对心斋、坐忘的塑造上。《庄子》内篇的"合气于漠""御六气之辩""真人之息以踵"可证庄子谙熟导引、行气,而"听之以气""仰天而嘘"等文字又可证心斋、坐忘有取于导引、行气。庄子之所以借鉴导引、行气,是因为导引、行气有入静之效,而庄子以虚静为入道之门。道贯穿于庄子哲学之中,因此,神仙方术对于庄子哲学之影响可谓既深且广。  相似文献   

7.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命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但"人禽之辨"作为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由对"血缘关系价值"的自觉,到对"经验理性价值"的自觉,再到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自觉三个历史阶段,而每个阶段又无不打上了图腾崇拜的烙印。因此,解剖图腾崇拜视域下的人禽关系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儒家"人禽之辨"的内涵及其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之别的内在根据;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具有超出动物"类性之仁"局限性的独特价值,确立了一种由"辨"而"合"的人禽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道教养生文化对女性美持关注、肯定和推崇的态度,这可以说是道教养生文化独特的现象之一。基于对女性美的肯定和追求,在道教养生方术中,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养形术,如服食调养、导引按摩、五行之道等等。现代商业社会欲望奔涌,身处其中的女性要承受巨大压力,通过借鉴古代道教养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进行适当的服食调养、导引按摩,并坚持阅读典籍,增加智慧,相信一定会达到缓解压力、平衡内心、转化气质、养颜美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避谷食气为中国古来方士求仙养生之术 ,并且在西汉已极盛行。佛教传入后 ,也摄取了中土辟谷导引之术避谷导引。本文探讨了敦煌出土有关避谷食气方面的佛典 ,论述其受中土道教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相似文献   

12.
人禽之辨体现出人对自身存在之优越的肯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借助这一意识,将人类生活中一些方面的属性特征强调出来,赋予其价值性。孟子结合人禽问题与人性观念,发明了人的独特性;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道德情境,将人的独特性锁定为道德性,从而开启了儒家以人禽之辨论性善的滥觞。儒家关于人的独特性与道德性的讨论存在两个径路,一是从价值的内在根据,二是从价值的发生场。朱子是第一种径路的代表,将价值根据安置在作为普遍秩序法则的天理之上,这是对孟子以"人之独"为人性的消解。船山则主张第二种径路,强调价值的发生场,认为人禽之本质区别在于人能选择。  相似文献   

13.
郭刚 《周易研究》2012,(6):89-93
在继承传统中医思想基础上,同时深受《周易》养生理念的影响,孙思邈创造性地育成出以养性为核心的养生之道。养性包含"性自为善"的养德和"啬神"的养神两个方面,内涵着精神内守、神形合一,是汲取了《周易》的"成性"、修德得以"兼善天下"以及《内经》养德宁性的修身原则等思想,成为养性的精神层面上的根本要求。同时,"资于食"、"俭约"的饮食之理、"导气之道"的导引术以及生活简朴、毋为物累等思想,与《周易》和《内经》的"需于酒食"、"安节"、"甘节"、"节以制度"和"一阖一辟""呼吸精气"、"纳气"等也是一脉相承的,成为"养性"的养生之道物质层面上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总之,孙思邈"养性"养生之道中的养性和养形,不仅含蕴着养生实践路向(养性、养神、养形)和价值取向(长生久视之道),而且揭示了医易相合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4.
"人禽之别"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核心命题。孟子通过对人是道德的存在,伦理关系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分别从道德形而上维度、社会伦理关系的现实维度和人的精神境界维度阐明了人的规定性和价值,回答了"人因何而存在""人的何种存在是最有意义的"等哲学问题,凸显了儒家经典的道德哲学意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伦"的规范伦理学。"人禽之别"的命题不仅具有儒家思想上的学理意义,还给予现时代的人们以警醒和深思,在追求物质优越的同时,不但要警惕道德上的妥协和堕落、精神上的松懈和沉沦,更要"见贤思齐",不忘初心,做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5.
吴昊 《中国宗教》2020,(2):54-55
老子关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观点充分体现在太极拳的运动之中,成为太极拳技击的根本宗旨。太极拳以柔为主的技击艺术,具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只有动作自然安舒,轻松柔和,方能使内气顺畅地运行,同时能促进人的意识在太极拳吞化和发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柔的功能,为以柔克刚创造必要条件。太极拳通过身体运动形式阐释"道"的内涵,是道教"动功"修炼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表现形式为修炼者提供悟"道"的实践途径。太极拳遵循"太极生两仪"的阴阳变化原理,强调将意念、呼吸、肢体运动结合起来,将虚实、动静、刚柔、开合种种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17.
"墨戏"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墨戏"画的主体是文人,可算是文人画的一类。"墨戏"画虽然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美学特征,不能和文人画混为一谈。宋代是"墨戏"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墨戏"画的美学意蕴与绘画评论中流行的"逸"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喻中 《管子学刊》2024,(1):31-52
根据《庄子·天下篇》,“古之道术”在庄子时代破裂四散之后,墨翟、禽滑厘传承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称为“墨禽之道术”。如果着眼于墨、禽二子与“古之道术”的关系,着眼于《天下篇》描述的整体图景,亦可以概括为“古之道术在墨禽”。这种道术的基本精神是“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简而言之,就是节俭、自律、救世。按照《天下篇》,墨子与禽子可以相提并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禽子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先秦时代的学术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19.
正谭鑫培是中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生活中的谭鑫培不但戏演得好,而且足智多谋,在戏班中的人缘极好。不满20岁时,谭鑫培便经常在京城的周边演出。一日,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了楚简《民之父母》中孔子"五至"说的内在理路,并进而考察其在先秦儒学史中的理论定位。理解孔子"五至"说的关键在于"志"字,本文据《左传》"六志"将其理解为好恶喜怒哀乐。"五至"的基本理路是,物至于心,则好恶喜怒哀乐之志感物而动,志待习礼、以礼为节制而后定,以礼节之之志最终发为与民同其乐、哀之情。这种由以礼定志而养成的仁心推扩于民、与民同乐同哀既是恕道的表现,也是为民父母的君子爱人之仁的表现。孔子的"五至"说以如何节制君子的好恶喜怒哀乐为基本问题意识,而强调了礼之于节情、修身乃至治人的重要性,其思想可以理解为《大学》"格物"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