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比利时KADOC文献中心是收藏欧洲低地国家天主教教会文献的专门机构,其中收藏有大量天主教(也有新教)在华传教的文献资料,涉及耶稣会、遣使会、圣母圣心会、方济小兄弟会、圣言会等多个修会,既包含西方教会和来华传教士的档案,也藏有大量中国神职人员、信徒及天主教中国化的文献。但是这一丰富的资源还远没有被有效地利用,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利用该馆藏的已有研究成果和KADOC所藏在华天主教文献概况,将这一重要档案馆介绍给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清代前期正处于天主教在华本土化的关键阶段。历经长时期的传播,此时期天主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前期天主教在华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值得学术界重视的特点。本文利用清代官方禁教文献,分析清代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所具有的传教持续性、传播家族性、习教自立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1644年天主教在川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成都教案,是为明清天主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宗教道教唯一的一次正面冲突。这场教案并未留下太多的中文记载,但在传教士记录的西文文献中可以觅得踪迹。该文从早期入华传教士对道教的态度出发,并立足西文原始材料,详细阐述成都教案产生的过程、特点及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而分析道耶是如何在中国文化框架内进行宗教对话的。  相似文献   

4.
从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入华肇始,经顺治、康熙和乾隆三朝至嘉庆,清政府对天主教传播的禁止逐步严厉。其中,尤以嘉庆朝的天主教政策,将"礼仪之争"后形成的禁教推向了极致。因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对四川总督常明查禁天主教这一事件进行探析,以解读嘉庆时期对天主教全方位的禁教措施,进而从侧面了解清代中叶天主教在华的生存和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5.
晚明仁会考     
仁会是晚明时期出现的天主教在华慈善组织。然而学界关于仁会的认识却存在不少误区,通过考察晚明仁会之现存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虽然仁会带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善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其天主教的宗教色彩,同时此一特征亦可视为中国天主教慈善团体本土化过程的必然显现。  相似文献   

6.
佛教初传时期,古印度佛教经典便有了清晰的部类划分。佛经传入中土后,中国古代佛经的分类,通过对古印度原始佛教部类的改造,逐渐形成了既尊重和吸纳古印度原始教理教义,又符合中国佛教发展现实的分类体系。就"杂藏"类文献的演变历程进行考释,对其价值和意义做了论说,从而探讨了我国佛教文献目录的发展以及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陈永涛 《天风》2018,(8):25-25
从唐贞观(公元635年)以降,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先是景教在唐朝传入,接着是天主教在元代的传播,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入华,然后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挑战。但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自景教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圣母崇拜随着天主教来华而传入中国.“圣母领报”是圣母崇拜中最为特殊、最不易被中国人理解的问题.“圣母领报”故事版画是对其解释的重要手段,亦是对《圣经》进行图像化翻译.本文将从下列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1)圣母崇拜入华;(2)明清《圣经》故事版画;(3)“圣母领报”故事版画简介;(4)“圣母领报”版画与中国天主教界的《圣经》文字翻译.  相似文献   

9.
郭丽娜  陈静 《宗教学研究》2006,1(4):128-134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材料显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形成是十七世纪罗马为了落实天主教远东本土化政策和力排葡萄牙远东保教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行动的结果。虽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传教经费来源上与法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资助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在组织上直属于罗马的传教团体(Association),而非宗教修会(Congrég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传信部建立远东土著教会,因此巴黎外方传教会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化过程曾经产生过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细致爬梳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藏相关法文原档,对1854—1858年西藏传教会(La Mission du Thibet)传教士贝尔纳及德高丹于南亚近藏地带开展该会南亚方向最后的进藏尝试活动之史实进行考述,以期揭示当时西方天主教势力企图进入中国西藏实施宗教归化的行径,以及当时阿萨姆东北部近藏地带部落和中国西藏地方政府对西方企图入藏势力的敌视和抵制。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带着西学典籍进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中国会通中西学术思潮的产生和中西学者大量独撰、或合作的著、译作品的产生。汉语天主教文献的激增促使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目的工作产生,直至今天,这些工作都还未停止。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目录编纂史的梳理和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宗教文化史的研究。本文以纵向的自晚明至今、横向的综合目录和专题目录两种类型的书目为立体纲目,考察了这些书目对天主教文献的著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编纂汉语天主教文献总目录面临的一些困难及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时代天主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在近三十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无疑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外文新史料的不断突破。随着多语种多类型档案文献的不断发现、整理与出版,催生出一大批治学谨严、不断创新的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湾的黄一农、古伟瀛、李东华、李奭学、徐光台、祝平一,中国内地的林金水、沈定平、李天纲、韩琦、张先清等。各位学者或致力于档案文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2月26—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资助项目《梵蒂冈原传信部所藏中国天主教会档案文献编目(1622年一1939年)》开题会在北京举行。众所周知,梵蒂冈原传信部历史档案馆所藏1622年以来有关天主教会之档案文献,其持续时间之长、数量之巨、保存之系统、内容之宽博可谓世所罕见,其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天主教传播史,而且涉及近现代天主教传教区内  相似文献   

14.
罗明坚所著的《圣教天主实录》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文献,这份文献在中国天主教史和中国文化西传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在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的罗明坚用拉丁文写的《仁义礼知信》,不仅包括了《圣教天主实录》的部分内容,还包括对中国的简单介绍。通过对这份拉丁文文献的作者、文献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份文献首次向西方介绍的中国内容的研究,进一步说明罗明坚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的奠基地位和他在中学西传上的开拓性贡献,同时,揭示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从17世纪起,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便开始印行汉文天主教书籍。其种类繁多,蔚为大观。在自17世纪以来中国同西方世界的文明交流史中,中国的天主教文献是极为有趣和重要的资料。虽然以天主教的宗教性内容为主,但同时也介绍欧洲文化。在译介成汉文的过程中,以中国人的视角予以再阐释。在朝鲜半岛的宗教人士也并非将汉文直接译介为朝鲜文,而是为了便于信徒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改动。本文选取将中国天主教文献译介为朝鲜文的最具代表性的《圣经直解》《圣教要理问答》《周年瞻礼广益》,介绍这三部教理书在朝鲜半岛的译介过程。由此发现朝鲜半岛的天主教在教理术语的译介等方面受到了中国天主教的较大影响,并且还以朝鲜半岛天主教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译。  相似文献   

16.
《天主教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主教要》是明清间来华传教士的一篇重要文献,是来华耶稣会士用中文所写的第一个经本。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作者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由于它深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之中,学术界从未介绍过它的具体内容。因而大多数涉及它的文章都是泛泛而论。本文依据梵蒂冈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的原始藏本,对《天主教要》的出版时间、地点、作者做了逐一的考证,并具体论证了现有的两个版本的差别。结论是:《天主教要》为来华耶稣会士用中文写的第一本经书,初期经罗明坚翻译,后由利玛窦翻译、修定,并于1605年重新出版。梵蒂冈档案馆所藏的《天主教要》更接近利玛窦1605年的版本,这个本子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利玛窦最早的本子之一。因此,此书应收入利玛窦全集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天主教传入安徽,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元代名臣余阙的《青阳集》卷三《合肥修城记》记载,元末领导修建合肥城的马世德,"字元臣,雅尔喀斡国人,由进士第历官应举翰林文字、枢密都事、中书检校、庸田佥事。"据陈垣先生在《元代西域人华化考》中考证,马世德为蒙古人,信奉也里可温教。雅尔喀斡即也里可温,也里可温教即元朝时期的天主教。这是安徽省最早的关于天主教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8.
天主教作为思想和建制统一的大公教会,对圣经批评运动和思潮的回应最为全面和严肃.罗马教廷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在大公会议宪章、教宗通谕和信函的正式文件中多次对圣经批评运动做出回应.最重要的是七大文献分别是:特伦托会议《关于圣经正典的敕令》(1546年),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的《天主之子宪章》 (Dei Filius,1870年),利奥八世的通谕《上智之天主》(Providentissimus Deus,1893年),本笃十五《安慰之圣神》(Spiritus Paraclitus,1920年)庇护七世通谕《圣神之默感》(Divino Afflante Spiritu,1943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的《天主启示宪章》(Dei Verbum,1965),以及本笃十六最近的牧函《主之道》(Verbum Domini,2008年).本文拟以这七大文献的要点和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梳理圣经批评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天主教义教理和学术思想的影响,最后反思圣经批评所引起的基督宗教学术思想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天主教北堂身处清代皇城禁地,亦是18世纪法国耶稣会传教团的核心。本文通过中西文献的比勘,探讨北堂平信徒善会组织的建立与变迁。北堂圣体仁爱会、圣心会及其附属善会不仅继承了明末清初天主教善会遗产,亦将同时期流行于法国的天主教敬礼引入中国。传教士与本土传道员紧密协作,制定组织文本与仪式,是天主教得以持续发展的要素。对天主教善会及其宗教生活的考察,有助于更好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城乡天主教社区的日常形态。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慈善事业发端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可谓施善救济事业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有官办慈善组织,也有民间慈善组织。民间组办的主要是由宗教机构组织或者由一些资力雄厚的家族组办。倘遇天灾人祸,亦有乡绅组织的民间慈善机构。晚明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大量善会和善堂,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善会组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明末天主教入华,使得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层次地交流与碰撞。一批儒家知识分子在与来华传教士的交往中,从学习西学到领洗奉教,无不体现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