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将近一个世纪,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很多探索。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是解决当今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基本途径。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的佛教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人间佛教”思想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吻合的从历史和现实来观察,任何一种宗教,都必须与所在的社会相适应,佛教亦不例外。如果不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和活…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普宁寺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佛教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近年来,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一、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党和政府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佛教信徒放弃有神论思想,而是要求我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为了做到信仰上的互相尊重,普宁寺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信教和不信教群众,…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想就佛教工作和与佛教工作有关的民族工作谈点个人意见。一、关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自党中央、江总书记提出我国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后,佛教界对此衷心拥护、积极响应。佛教在过去的二千多年漫长道路中,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不仅将佛教文化弘扬于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广大佛教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考察其佛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坚信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坚定的佛教和平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赵朴初会长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杰出领导人,是我国佛教四众弟子爱国爱教的楷模,是我国三大语系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带路人、深受全国各民族佛教界人士的拥护和爱戴。赵朴初会长示寂,我和大家一样悲痛万分。在悼念赵朴初会长的过程中,我以极为尊敬的心情缅怀赵朴初会长的卓越功绩,重温赵朴初会长的谆谆教导,学习赵朴初会长的崇高精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痛悼大德示寂,牢记会长教导,注重人间佛教,报效伟大祖国──这四句话可以表达我的心意。 赵朴初会长积极倡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并且指出这是事关中国佛…  相似文献   

6.
四恩与五爱     
佛教和中国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水乳交融,双向交流,相互渗化,不但直接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道德风化.在今天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对我们佛教徒来说,佛教的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的"四恩"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可以相得益彰,为我们"在教言教"开展五爱教育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和理论依据,也可以使佛教的"知恩报恩"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县体表现。开展新时代南传佛教公益慈善事业,是坚持南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实践方向,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公益慈善事业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具体表现。开展新时代南传佛教公益慈善事业,是坚持南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南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实践方向,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8月3日,吉林省宗教局、吉林省佛协在白城市华严寺举办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演讲会,全省佛、道教寺院(宫观)负责人共120人参加了演讲会。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宗家顺、副主任清远法师莅会在演讲会上,来自全省各地佛、道教的8位代表分别就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走爱国爱教道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僧尼素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倡导人间佛教思想,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演讲。省宗教局副局长李明辉同志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佛、道教界在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社会、利…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6,(10):16-20
2006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社会风尚,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各地佛教界积极响应,结合佛教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和宣传活动,出现了“知荣辱,讲文明,树正信,促和谐”的新气象。荣辱观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佛教一向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在荣辱观方面不仅与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许多共同之处,还有着不少特殊的启示,发掘、弘扬和借鉴佛教的荣辱观,对于加强佛教的自身…  相似文献   

11.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9,(10):22-28
正(2019-2023)(2019年7月2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为了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发挥佛教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本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3.
浙江舟山市委统战(市民宗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督促、帮助、指导全市宗教界尤其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更好发挥佛教名山带动引领作用,努力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力倡导"道风兴教、文化兴教、修持兴教"理念,全面推动全山佛教事业健康发展,主动服务国家社会治理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佛教常识答问》是1949年以来佛教界推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具有抉择佛法胜义和型塑佛教未来的重要作用。《答问》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视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家,将佛教的开展视为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思想历程,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殊胜义理进行称扬,将藏语系和巴利语系的佛教视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主张充分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答问》对人间佛教的阐释对党和国家形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摆在中国佛教界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一、对中国佛教的前途与命运要有新认识佛教传入中国并渗入中国文化血脉历经两千多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佛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相容、依存、互动、融合的历史。首先,佛教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佛教在早期译传阶段,经罗什、玄奘等大师大量译著和研究成果的推动,一开始就融汇到中华多民族的文化洪流之中,并很快取得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崇高地位,确立了“不依国主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运用判教的方式圆融了佛教经典的各种教理,形成了天台、华严两大教理思想体系。中国佛教认为各种修行方法都不过是安心、明心、开悟的方便,从而实现了修行方法上的圆融。中国佛教用“格义”、“比附”、“会通”的办法,与儒道两家相互圆融,在中华文化结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从“不敬王者”到“礼拜君亲”,从“乞食分卫”到“农禅并重”,佛教终于融入了中土世俗社会生活之中,取得了僧俗之间的圆融和谐。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以圆融的智慧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积极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性。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长期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佛教信众与其他宗教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创造了基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引导,积极利用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可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我国佛教功能的转换提供了契机。一佛教思想可以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积极的资源(一)佛教伦理道德资源的借鉴功能1、待人接物中的诚信意识佛教戒条很多,其中根本的被称为…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佛教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对外来的佛教文化创造性吸收和发展的过程。本文认为佛教中国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在精神上相融相通,二是佛教为中国社会之所需。文章从政治、佛教义理、僧团制度、民众信仰、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概要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容,认为佛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应该继续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负时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10-12日,由浙江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协办;杭州佛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吴越佛教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永明延寿大师诞辰一千一百周年"大会在杭州市三台宾馆和中天竺杭州佛学院召开。此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法音》2015,(2):38
<正>本刊讯1月11日,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拉萨召开。会上,佛协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表示,藏传佛教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有活力,现在藏传佛教具备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全部条件。珠康·土登克珠认为,佛教的精髓是大慈大悲,不伤害众生,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佛祖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